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2 毫秒
1.
满语地名是以满语文命名的特定地域空间的名称,是满族民众对本民族生息空间内自然实体、居民点和一定时期内行政区划的命名和指称。它是满族民众迁徙的足迹,也是这些地域主权归属的活化石,同时亦是人们深度解析满族文化的载体。因此,认真解读满语地名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剖析满族历史文化,就成了清以来部分学者的研究目标之一,并使得满语地名的研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本文以清代以来学者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探讨满族地名研究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以期鉴于当下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2.
满语地名是以满语文命名的特定地域空间的名称,是满族民众对其生存环境内物象的命名和指称。吉林地区不仅仅是一个生存环境,而且是一个行政建制,更重要的是是过去一定地域时空内人类文化活动地。吉林地区满语地名研究不仅是研究满语,还是研究民族的发展变迁和文化的传播交流,更是这个地区独具特色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辽河流域是满族先民的主要聚居区,历史上留下了大量满语地名。这些满语地名反映了当时生活在这里的满族先民们的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基本风貌。对文献中所记载的辽河流域满语地名进行整理与研究,探析其命名方式,能够使今天的我们直观地触及那段历史。  相似文献   

4.
伊通河流域是满族的聚居地和发源地,积淀着富有地方特色的满族文化内涵,满语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地名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对于一定空间范围内的认知,这使得满语地名文化成为伊通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伊通河为依托,研究民国时期以前文献中伊通河流域满语地名的存在情况,考察命名的原因、满族先人当时的居住环境及社会生活等因素。  相似文献   

5.
全国二十几个省和自治区中,就省名来说,与古代满语地名相关的有两个省分:“黑龙江”为萨哈连乌拉(Sahaliyan ula※黑水)”的意译,“吉林乌拉(Girin ula沿江)”的部分音译。上述特点,是满族及其先人在两个省内长期活动的重要遗迹之一。在吉林省内,不仅省名与满语相关,相当一部分县以下行政区划单位和自然地理实体的名字,也来源于原满语地名。如果把吉林省内现在仍然在沿用的与满语有关的地名——包括图籍载录和民间习用的,统通统计在内,恐怕有三、四百个之多。清代以前,当然更要多一些了。只是由于年代湮远,加上政治的变迁,民族的迁徙,习俗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满族统治者为保持本民族特色,奉行“国语骑射”政策,不遗余力地实施满语文教育,在盛京地区设立了众多的满族学校。同时,建立了翻译考试制度,对八旗子弟学习满语文进行严格考核,满语文的好坏甚至关系到官员的升迁。满语文教育提高了盛京地区满族人民的文化素质,培养了一大批满族文化人才,促进了满汉文化交流,加强了民族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绥化市拥有了大量的满族人口,曾经这里是我省乃至全国满语使用较好的城市之一,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满语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受破坏,满语的使用迅速衰退,时至今日,很多满族村也无法找到满语的使用者。本文基于对绥化市的几个满族村进行走访,对绥化市满语使用现状及历史进行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8.
岫岩满族的语言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岫岩是满族的集聚地,满语对汉族聚居区居民语言发生了重要影响,其方言中吸纳了较多的满语词.现今,个别满语词汇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并且沿为方言,集中体现在姓氏、地名以及日常词汇等方面.因受满语影响,聚居区居民在宗教信仰及禁忌、家庭、婚姻、丧葬、服饰、节日和饮食等诸多方面别具特色.形成了忌猎杀老虎、供奉四喜娘娘、祭祀必须关灯、忌食狗肉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满族风俗.虽然随着社会发展有所变化,却一直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9.
论满语文在满学研究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时代的变迁,满语文已经失去了它往日的地位,而渐渐地被人忘却。然而,有清一代300年为我们留下的大量满文档案和文献,却提醒人们不可忽视满语文在满族历史、满族文学、满族宗教、满族民俗及清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研究领域的历史作用。本文试就满语文在满学研究中的地位问题阐述自己的浅识,以求得更多的人重视满语文。  相似文献   

10.
满族"双语"教育教学改革蠡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语、满文是满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亦可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满语、满文意义重大,而实行满汉“双语”教育则是继承满语、满文的最有效办法。满汉“双语”教育的可能性是:现有的满族聚居环境,可资利用的满族文化遗存、语言文字成果及可资利用的师资和可资借鉴的经验。满汉“双语”教育的必要条件是:开办满族学校,取得群众和政府的支持。满汉“双语”教育的意义:是保护满族语言、文字的需要,也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开发和使用满语、满文是历史研究的需要,也是满族文化研究的需要和满族聚居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语、满文的开发和使用也将有利于满族民俗文化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1.
地名是特定地理实体的指称,它们不仅指示命名对象的空间位置,还反映当地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特征。本文通过对伊通河流域满语地名分类的研究,考察满语地名的发展状况,深入揭示伊通河流域满语地名的形成与识别。  相似文献   

12.
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康熙末年,作为满族龙兴之地的东北出现了"族民杂处,以至不能说满话"的现象,其中满语使用环境的破坏是满语逐渐衰微的主要原因。尽管满语言日渐衰微,但积淀了几百年的满语言文化仍旧遗存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绥化市满语言遗存情况可以从地名、日常方言、饮食、服饰等方面来探究。  相似文献   

13.
满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民族之一。全国满族人口约982万(1992年),分布于全国各地。辽宁是满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其次是黑龙江、吉林、河北、北京等省市。内蒙、河南、山东、新疆、陕西、甘肃、山西、宁夏等省区,以及成都、西安、广州、天津、杭州等大中城市也有不少满族人居住。满族原有自己的语言——满语,属阿尔泰  相似文献   

14.
满语的变化     
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它对祖国的文化发展作出过一定的贡献,特别是在清代,满语定为“国语”,“康乾盛世”又把国语骑射作为维护清朝统治的一项基本国策,因而当时满语达到了它发展史上的最高水平。可是之后不到200年,满语就在内地消亡了。抗战以后,满语只残存于东北边陲,满文也从此沉睡书宬。尽管黑龙江、嫩江流域的少数满族村屯至今仍说满语,但也有迅速变化之势。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经过实地考察和初步探讨,笔者列出几条粗陋之见如下:  相似文献   

15.
<满语文化研究丛书>是由吉林师范大学于鹏翔教授主编完成的,共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满语本体子系研究,一部分为满语应用子系(满语地名、人名、器物名、职官名、萨满神词、满语家谱等等)研究.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满族及其先民使用的传播符号主要是原始符号以及满语和满文.其中以原始符号的使用为基础形成的传播方式主要有:标记、结绳记事、投物记事、填物记事、配物记事、鹿骨、神石为凭、图画、象形文字、火信、契刻记事等.这些传播方式在满族及其先民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满语是满族情感与信息传播的基本媒介,以满语为基础形成的萨满神谕和满族口传说部等是满族重要的史料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满族的发展,满文又得以创制,并广泛应用在档案记载,典籍翻译以及许多碑铭、印玺和钱币上,成为满汉交流、中西传播的重要符号.  相似文献   

17.
《满语语音研究》是一本研究满语的新著,作者爱新觉罗·乌拉熙春从我攻读语言学博士课程三载,此书作为她的博士学位论文已在1992年4月由日本国京都玄文社出版。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许多问题,并做出了独到的见解,使满语研究的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对任何一个语言的语音史要做一全面的研究,需要占有丰富的材料。满语作为全体满族  相似文献   

18.
清代满族统治者为了维护和巩固对汉族的统治,把满语满文定为国语国文,企图在全国实行满语满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官方刊印了大量的满文图书。与其他少数民族相比,满文官刻图书异常发达。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在汉族经济文化的强大动力下,满族汉化非常严重,满语满文不仅没有占据统治地位,反而被汉语汉字所替代,满文官刻图书从鼎盛走向了衰落,语言渗透宣告失败。  相似文献   

19.
满文历史文献是以满族特有文字——满语文书写的本民族历史文献,它不但记录了满族发展的轨迹,成为我们研究满族的重要参考;同时也为中华民族增添了弥为珍贵的文化财富。本文以满文历史文献为研究对象,从其形成发展、分类及特征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提高对这一重要民族历史文献认识与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0.
蒙古语中有一部分满语借词,这与历史上满族和蒙古族的文化交流和语言接触有密切关系。本文在丰富的语族语言材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用历史比较语言学方法对蒙古语中的满语借词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