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南海《更路簿》是历史上海南渔民长期海洋实践的产物,属于渔民的集体记忆,具有文化整体性的特征。南海《更路簿》在经历了一系列遗产技术的改造以后,逐渐变成一种主张国家海洋历史性权利的社会记忆和认同政治的符号象征。伴随渔民群体自身的社会转型和经济形态变迁,《更路簿》所承载的海洋情怀、历史记忆和集体认同面临消失的危险。《更路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与传承的核心应在于遗产持有者群体的历史记忆与遗产认同。《更路簿》的保护传承工作应充分发挥渔民的主体性,为渔民重建一个包含多元表述的记忆社区,赋予渔民集体记忆更加鲜活的生命力,让渔民在真实的文化空间和海洋实践中自觉传承《更路簿》。  相似文献   

2.
<正>2019年11月9日至10日,第五届南海《更路簿》暨海洋文化研讨会在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举办,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中国海洋法学会会长、国际海洋法法庭法官、海南大学法学院特聘院长、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原所长高之国,海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崇敏,  相似文献   

3.
依照现代国际法,对领土领海的命名权是一国行使主权的重要方式。"南海更路簿"是中国海南文昌、琼海等地渔民自明代流传下来的关于南海诸岛礁及在相关水域进行捕渔、航海等海洋开发活动的系列民间传世文献。该文献记录了中国南海地区"峙"、"线"、"郎"、"塘"等各类地名126处,这些地名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认定的岛礁沙洲等岛礁种类相对应,其记录的126处地名也经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际认可的南海岛礁标准地名。因此,"南海更路簿"是我国对南海九段线内岛礁及相关水域享有历史性主权权利的一大力证。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南海法律维权证据群较为庞杂,而这会为证明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主权,以及在南海拥有历史性所有权带来一定阻碍。在解决南海争端的过程中引入证据链学说,能够为建立证据优势提供逻辑工具,有助于补强证据的证明力与可信度,并有利于呈现南海争端证据的关系网络。在中国南海历史性所有权证据链中,需要明晰《更路簿》在证明“行使主权或主权性质权利”“持续行使权利”“法律确信”这三条证明路径中的价值。在中国南沙群岛主权证据链中,应具体考量《更路簿》在条约证据链、有效控制证据链以及地图证据链中的价值。在南海争端语境下,《更路簿》作为一项证据,需要突出其证明作用,找寻与其他证据之间的印证关系,并明确其证明力,更好地服务于证明“中国在南海拥有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这一使命。  相似文献   

5.
2015年3月,美国海军、海军陆战队、海岸警卫队联合发布了《21世纪海上力量合作战略》。其注意到全球地缘政治和海上安全环境的变化,对三支海上力量的任务目标、军力部署、分工协作和能力建设等做出部署,重申"前沿存在"和"加强合作"的基础性作用,强调"印亚太"地区对美国经济发展和海上安全的重要意义,提出"全域介入"和"全球海军网"等新的作战概念。该战略是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在海洋领域的调整和升级,反映出美对华在海洋领域政策的两面性,体现了美国希望与中国在共同应对海上安全威胁方面加强合作的意愿,也暗含了美国对中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反制策略。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7,(4):143-147
海南潭门渔民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连续开发南海的特有群体。自宋元开始,潭门渔民自编自用南海《更路簿》扬帆起航到过西沙、中沙、南沙辛勤耕耘自己的"祖宗海"。自宋元至今,潭门渔民的"耕海"历程酝酿了独具地域特色的热带海洋民俗文化。以海南潭门为切入点,研究南海海洋民俗文化嬗变的历程,分析其特点及成因,对丰富南海海洋多元民俗文化,促进潭门海洋民俗文化对外传播与合作交流,增强潭门海洋民俗文化"软实力",均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太平洋学报》创刊于1993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主管、中国太平洋学会主办,聚焦太平洋地区以及相关国际问题的研究。本刊常设栏目:政治与法律、经济与社会、海洋强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根据国内外形势需要,今后我刊将更注重理论研究深入的论文,仍以国际政治为主,并全面向海洋方面内容倾斜,努力在海洋人文社科研究领域,打造独具海洋特色的期刊。  相似文献   

8.
<正>2015年9月16日,由中国太平洋学会、中国海洋学会和象山县人民政府等共同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海洋论坛在浙江象山举行。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以和谐海洋为愿景,以合作共赢为目标,以开放创新为路径,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互联互通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本届海洋论坛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行动"为主题,紧扣国家战略大局,关注海洋经济发展,搭建高端交流平台,分享专家思想和智慧  相似文献   

9.
<正>《太平洋学报》创刊于1993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主管、中国太平洋学会主办,聚焦太平洋地区以及相关国际问题的研究。本刊常设栏目:政治与法律、经济与社会、海洋强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根据国内外形势需要,今后我刊将更注重理论研究深入的论文,仍以国际政治为主,并全面向海洋方面内容倾斜,努力在海洋人文社科研究领域,打造  相似文献   

10.
正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南海问题是指南海有关方存在领土主权争议,以及在海洋管辖权主张重叠部分的海域存在划界争议,菲律宾单方对中国提起南海仲裁案,域外国家的卷入及挑拨生事,推升了南海风浪,使得南海问题进一步复杂化。南海问题是否会影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也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1.
海洋区域合作有其独特的内在机理,"海洋区域主义"是对之的归纳也是分析框架。海洋区域主义涵括全球性海洋法中区域合作的法律基础与具体区域性海洋合作机制两个层面,二者间的互动机理可概括为:全球性法规推动区域性海洋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发展,区域性海洋合作机制提出的区域性议题或采取的区域性措施也会推动全球性法规的发展;联合国专门机构则在这组互动关系中起到了枢纽作用。以《"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为线索,结合海洋区域主义的发展机理与趋势,本文为通过海洋区域合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提出了建议:一是考虑批准1995年《鱼类种群协定》,发挥其作为区域合作法律基础的作用;二是重视联合国专门机构(特别是国际海事组织)的枢纽作用;三是在半闭海条款基础上构建南海区域合作;四是下沉式地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上的区域性海洋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中国建设21世纪海洋强国,必须高度重视和发掘海洋文化发展力,从而提升当代中国的海洋文化自觉,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取得主动权和话语权.海洋文化的发展力体现为文化和谐力、文化包容力、文化开拓力、文化创新力四位一体的整体.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五通”中最难的是民心相通,只有文化包容才能带动民心相通.当代中国海洋文化正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资本,海洋文化发展力成为助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智力支持和内生力量.实践路径包括:保护海洋文化遗产,培育全民海洋意识;借鉴其他文化优长,促进多元文化交融;发掘海洋文化潜能,发展海洋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3.
《探求》2015,(3)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就是实现这一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拥有强大的海上军事实力,而且其已把中国视为其首要战略对手,其以外向型、进攻性为突出特点的海权战略已对我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构成了严重威胁和重大挑战。我们必须对此保持清醒认识和高度警惕,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惟其如是,才能确保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重任的顺利完成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7,(3):86-90
1978年以来是南海问题发展变化的重要阶段,在"内因驱动"和"外因刺激"下,南海局势变化历经"从岛屿争夺到区域外大国介入"、"在东盟化、国际化推波助澜下升级为国际热点"、"从海洋权益之争演变成为各国海洋战略博弈"变化。面对南海局势变化,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宏观背景和国家战略指引下,制定南海政策,调整南海战略,从"军事维权与行政管辖并举",到"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再到"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通过内政、外交等措施应对南海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3月的博鳌,又一次以绚烂的国际化色彩,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政要及商界、学界精英,他们齐聚一堂,围绕"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畅谈合作,共话发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中提出:"要加强海上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亚洲海洋合作机制建设,促进海洋经济、环保、灾害管理、渔业等各领域合作,使海洋成为连接亚洲国家的和平、友好、合作之海:"随后,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阐  相似文献   

16.
《探求》2015,(4)
"海上丝路"是广州面向世界的窗口。海洋文化体现的是一种开放、包容的思想,广州有着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是"因海而兴"的千年港市。历史悠久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对广州的城市发展和广府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广府文化烙上了深深的海洋性。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背景下,做好岭南文化的传播工作,对于广州城市形象而言,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17.
《探求》2015,(4)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一个重要战略决策,如何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契机重构广州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广州作为一个千年商都,在发展过程中呈现的独特的区位优势、与东盟等国的合作关系、强大的城市群带动作用以及悠久的商业历史和传统都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构广州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体系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各地的因地制宜和先行先试。文章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区域协作和产业转移、开展主题商贸旅游、放松贸易规制、提升文化影响力等方面提出现阶段广州以海上丝绸之路重构广州开放型经济优势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8.
关键节点是人类迈向深蓝的重要依托,本文首先探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关键节点的功能及建设难点,紧紧围绕其关键节点的能源困境,论述海洋新能源在关键节点建设中的优势;详述当前新能源研究的难点:原始海洋数据的获取、岛礁海洋新能源评价体系的建立、资源的短期预报和中长期预测模型的建立、海洋新能源大数据建设,并提供应对措施,有效保障海浪发电、海上风电、海水淡化等新能源工程的选址、业务化运行和中长期规划。为各国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决策人员、科研人员、工程人员提供决策支持,为我国在海洋新能源评估领域赢得国际话语权,将国家倡议落到实处,切实呼应党中央提出的加强"一带一路"学术研究、理论支撑、话语体系的建设要求。  相似文献   

19.
<正>2015年4月10—11日,由中国太平洋学会、外交学院战略与和平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外交学院外交学和外事管理系承办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海洋安全合作"国内和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外交学院国际交流中心  相似文献   

20.
海洋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中国海洋公共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海洋强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需要海洋公共外交提供助力。中国海洋公共外交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部分,以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为理念,以阐释中国海洋战略、讲好海洋合作故事、扩大蓝色朋友圈、传播传统海洋文化、提升蓝色软实力为使命。中国的政府部门、沿海城市、中央企业、主流媒体以及智库机构普遍具有政治可靠性高、易于统筹协调的特点,因此可重点发挥其优势,形成"五位一体"的海洋公共外交主体布局,协力讲好海洋领域的"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