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鸦片战争后的“千年变局”是近代知识精英政治认同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近代知识精英的政治认同危机由政策层面始,逐步深化到体制层面、制度层面和价值层面。为调适认同危机心理,近代知识精英经历了介绍西方政治制度、主张在原有制度框架内仿行和全面移植西方政治制度的政治探求过程。近代知识精英的政治认同危机及其政治探求对中国近代政治发展有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李宗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最近十年来日益受到各方面重视。从官方到学术界到企业界和民间,人们都越来越关注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关注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中国大陆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社会相对过去大幅度前进,但思想文化领域存在很多问题,比方说传统价值的进一步解体。从近代以来尤其是五四以后,传统价值已经被摧毁得差不多了。改革开放以后以市  相似文献   

3.
杨天宏 《广东社会科学》2023,(3):111-126+291
近代中国民调甚多,但调查结果多以新闻报导形式发布,正式的民调报告殊少。从比例上看,号称有调查报告的民调不到一成,科学规范的调查报告更属寥寥。就内容观察,近代民调报告大多涉及政治与外交,其它层面内容不多。从技术上审视,除少数例外,近代中国的民调报告相对幼稚,原因在于调查者大多缺乏社会学、心理学和统计学专业训练,与国外同行也缺乏交流。尽管如此,近代民调报告以“数字化”形式,将国人在内忧外患处境下的心理状况展示出来,对动态认识近代中国不同历史阶段政治、外交及经济社会变化的社会心理基础,提供了与文本叙事类历史文献不同的信息资源,具有重要的思想与学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由改良派发起的人权运动标志着中国思想史由古代向近代的转折。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近代人权运动的一些基本特征,然后从人权与个人主义、人权与女权、人权与民族主义等方面阐述了近代人权运动与近代思想发展的密切关系,同时也指出了近代人权运动的不足之处: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和停留在思想层面上。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传统农村经济开始逐步解体,与此同时,中国农村经济出现了某种新的变化,集中表现在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的解体(即纺与织的分离)、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解体(即耕与织的分离)和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这说明中国已经被纳入世界市场轨道,从而导致被迫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研究这一问题,对于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均有理论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层面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近代中国社会的客观实际和社会思潮演变的脉络走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创性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基础地位等三个方面可阐述以近代中国社会思潮为视角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形成的学理依据。拓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研究应该重视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传统政治人格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治人格包含意识和无意识两个层面的内容,中国传统的社会与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的群体政治人格特征。随着传统社会的逐步解体,传统政治人格也开始了向现代政治人格演变的艰难过程,这是由臣民人格向公民型人格的过渡。由于是外力引发的非自然过度,传统文化的阴影始终存在。在不同的阶层群体中、人格的发展是非同步的,耐用变革主要发生在政治人格的意识层面上,无意识层面难以被触动,而个体的政治行为主要是由无意识的心理内容驱动的,因此,尽管一部分现代的政治理念和价值已经确立,但是中国公众的政治行为模式并未发生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所经历的社会变动,本质上具有文化转型的性质。文化转型这一视角更能全面反映近代历史的变迁。本文拟就如何从近代政治形态、经济形态、社会层面、思想文化层面拓展和深化研究谈一点看法,以为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以前 ,中国和日本两国人民基于各自的社会结构而形成了不同的学问观 ,从学问的内容 ,到学问的价值 ,以及学问对于人们生活怎样发生功用 ,二者都有很明显的区别 ,这是造成那一时期及近代以后两国对于吸收西学采取不同态度、走上不同道路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原因。由这一比较我们可以看到 ,中国吸收西学远比日本艰难缓慢的内在原因 ,在于民间学问观所形成的整个社会对于西学从学问内容层面的普遍鄙视 ,从文化价值层面的普遍贬斥 ,以及西学长期未能纳入科举 ,难以形成促进人们学习西学的动力 ,这些人们的普遍态度 ,构成了对吸收西学的强大社会阻力。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社会处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初期,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均发生剧烈变迁,殡葬制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社会习俗制度,在近代西方文明的浸润下亦出现前所未有的变迁。考察近代社会转型最为典型的城市——上海,从西方公墓在上海的兴建,殖民者在公墓问题上与华人的冲突,以及在此影响下华人公墓的兴起与发展,均可探究西方文明对于近代中国人日常生活及观念转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后的“千年变局”是近代知识精英政治认同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近代知识精英的政治认同危机由政策层面始,逐步深化到体制层面、制度层面和价值层面。为调适认同危机心理,近代知识精英经历了介绍西方政治制度、主张在原有制度框架内仿行和全面移植西方政治制度的政治探求过程。近代知识精英的政治认同危机及其政治探求对中同近代政治发展有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论李大钊"第三"文明之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友古 《中州学刊》2001,(3):143-145
人们在研究中国近代社会文化的时候,不是批判文化民族主义就是怜惜文化自由主义,不是抬高救亡贬低启蒙就是只看见启蒙而不见民族危机.本文则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探讨了李大钊的"第三"文明之说,说明了李大钊的"第三"文明之说恰恰隐含了当时社会发展的方向.尽管他的"第三"文明之说有点理想化,但是在文化层面上却为中国近代社会指出了另一种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当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已成为理论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庞朴同志指出:“文化有三个层次,物质的——制度的——心理的”,其中,“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最表层的;而审美趣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念、思维方式等,属于最深层;介乎二者之间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光明日报》1986年1月17日3版)。本文基本同意这种观点,并将依据这种观点,通过对传统中国的理想人格和价值取向的分析,来探讨中国传统心理,由此透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相似文献   

14.
从道德层面,曹七巧的灵魂是丑恶的——对金钱的无限度追求,丧失人伦的对情欲的非理性发泄,在非正常的"自我理性"中酿造他人的悲剧,与人为恶。从人性的层面,曹七巧的人性被摧残,传统社会、传统文化的反人性、反价值造成其"恶人"的悲剧。曹七巧的形象对中国人心理结构的展现和文化人格的揭示有着极强的标本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天津基督教青年会与近代体育运动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宗教进入中国,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西方近代文化。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不仅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起了解体作用,同时又给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近代体育运动,正是在这样一个社会潮流中传入中国并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的。此后,它逐步取代了传统体育活动,成为中国体育运动的主流。可以看出,体育运动的发展又和宗教的传播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考察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在宗教文化的传播中所产生的影响应以多角度给予评价。对于它在中国宣扬宗教文化的同时传播西方近代体育文化、促进中国近代体育运动发展的积极作用,是要给予充分肯定的。  相似文献   

16.
梁漱溟先生从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出发 ,研究探讨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特征 ,指出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基本价值内涵与取向乃基于“情理”、本于“义务”、趋归“合谐” ,在传统中国 ,法律的社会角色认定是退居其后的 ,———礼俗在上 ,道德在先。在近代中西法文化冲突与碰撞中 ,梁先生坚决主张复兴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精华 ,在此基础上合理学习西方 ,重建现世中国的法律规则。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历史是在历次政治思想演变的推动发展的历史,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对现代中国政治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本文从时间、内容两方面界定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概念,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视角,简要探析了从"开眼看世界"到新民主主义思想的五类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及其演变过程,展示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整体画面,指出救亡图存、民族独立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的两大主题,从三方面论述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强调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传统中国社会农村地权关系及制度思想在近代的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昉 《学术论坛》2007,(3):91-96
文章在总结了传统中国社会农村地权关系及制度思想在近代转型过程中呈现的变化和特征的基础上,应用托马斯和诺斯以及速水和拉坦的分析框架,指出人口压力在近代土地制度变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地,提出农业技术层面进步缓慢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受阻是影响农村土地制度效率的发挥以及进一步变革的内生因素。  相似文献   

19.
逆向选择普遍存在于保险市场中,一般人们多从经济学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本文以社会学的视角,从什么是逆向选择讲起,分析保险业中逆向选择的表现及特征,继而分别从社会意识层面、社会规范层面、社会心理层面以及法制层面对中国保险业中的逆向选择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社会生产结构是进行观代化的基本前提和预设,中国近代进行现代化进程的成败利钝,均可在社会生产结构中找到原因。中国传统社会生产结构中的地主经济的租佃制度;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家庭为单位的耕织紧密结合的自然经济等因素,在中国近代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中具有深刻的影响。一在中国,封建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地主经济的租佃制度。从战国时代起,作为奴隶制经济基础的井田制开始解体,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兼并发生和发展起来,从而实现了地主经济的租佃制度。地主经济的主要生产者是自耕农和租佃农民而非农奴,他们不必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