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的《王国维全集》20卷,2010年9月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联袂出版新版《王国维全集》在文献上大幅超出此前各种版本的王国维全集,并注重文字校订、版本考辩,融入了编辑者大量的学术创造. “全集”为全面推进王国维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2.
彭玉平 《文史哲》2022,(2):77-88+166-167
1927年,王国维自沉颐和园昆明湖,因其国学大师的学术地位和逊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的身份,而引起中日学界、政界深度关注,相关追忆追思之诗文数量甚多。两个月后,在罗振玉的统筹下,由王国维之子王高明等具名编辑《王忠悫公哀挽录》一书,略见一时之思之情。此书中虽全文照录溥仪之诏书,但未见罗振玉代拟代奏之遗折,这与罗振玉的特殊心理有关。《哀挽录》序出自罗振玉之手,但署名“沈继贤”,对以郑孝胥为代表的晚近士大夫进行了道德人格上的尖锐抨击,带有檄文色彩。罗振玉自称先后犯三死而未能,并非虚饰之言,而是深契其当时处境与心理。吴可读、梁济与王国维,被认为是晚近五十年间三位尸谏殉节之士。《哀挽录》一书除了悲音悲情,还夹杂着不少隐喻,实际上是当时逊清朝廷政治斗争的一次集中反映,对于了解当时的政治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甲骨学名著<殷虚书契考释>乃罗振玉所撰,此在王国维生前从无疑议.但在1927年王国维去世后,少数王门弟子以及傅斯年、郭沫若、溥仪等,逐渐由怀疑而遽将此书著作权归于王国维名下,遂铸成古文字学界的一桩公案.其实,王国维在许多文章及通信中都详细描述过罗振玉研究甲骨文的进程,其中颇多对于罗振玉撰述此书的记述,略无隐言;而罗振玉则不仅将自己著作此书前后的心理变化坦陈无遗,而且对其后续增补经过也留下了细致的笔墨.就全书的形式和内容来看,王国维作为书写者和补正者的形象原本是清晰的,但由于罗振玉的政治身份以及晚年与王国维交恶的事实,遂导致学术界故意抬王压罗现象的产生.梳理这段学术含量极低的学术史,对于从一个侧面来了解一个特殊时代的意识形态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司马迁在受命、革命问题上的矛盾王培华殷周革命是先秦史上的重要事件,王国维《观堂集林殷周制度论》中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所谓政治变革,指的是殷周一家一姓王朝统治和都邑之转移的历史事实,但汉朝人对殷周革命的认识有很大的分岐。《史...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先生对近现代学术有重要贡献,这是周知的事实.从一九二七年六月二日,他自沉颐和园之昆明湖以来,已经有了半个多世纪.其所受学界推重,则可谓历久而弥隆,这在近代学人中恐怕是不多的.由此亦可见其学术影响之一斑.近年来,海内外学者均十分重视对观堂生平及其学术的研究.其范围涉及了文学、美学、词曲、古史、古文字诸方面,并有不少值得重视的新创获.但是,诚如周传儒教授近撰《王静安传略》①中所说:“后生小子,安知谁之为谁?”基于这个原因,《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编者特约当年清华研究院学生周传儒先生撰写王氏《传略》,确是极为得宜之举.而周传老怀着“记述这一段学术渊源,乃后死者之责”的高度责任感,以八十高龄,挥笔作传,畅述观堂生平、学术,回叙王门笃实学风以训诲后学,其精神是尤足钦敬的.  相似文献   

6.
从启蒙到卫道、殉清———王国维的思想变迁及其死因侯著曾论及王国维对顾炎武的继承关系 ,说“只有王国维是最后继承顾炎武的人” ,“王国维……也以继承炎武自居” ,但认为这只是就学术而言 ,如就思想而言 ,则二者并不相同 ,“炎武的经学是和他的社会运动与民族思想不可分离的 ,而王国维……却不能由研究方法的近代意识达到近代的社会理想”①。与侯著不同 ,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要略》、《王静安先生学行小传》二文认为 ,王国维不仅是一位“纯粹的学者” ,“在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 ,……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而且是一位“时代…  相似文献   

7.
1981年版《鲁迅全集》的编纂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语境,尤其在注释体例方面,以何种体例注释成为全集编纂的首要问题。1977年12月,鲁迅著作编辑室在林默涵的主持下向负责《鲁迅全集》编纂工作的胡乔木递交了一份请示报告,详细陈述了注释体例的原则要求,由此打开了全集编纂工作的新局面,奠定了1981年版《鲁迅全集》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份请示报告所呈现的内容,不仅细节性地呈现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社会历史语境的转变,也折射了以《鲁迅全集》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作家全集编纂的基本范式,具有重要价值与特殊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裴兴荣  张晶 《北方论丛》2007,(1):110-114
《中州集》的史学价值,前人和时贤已有所论述,认为是“借诗以存史”。但准确地说应该是“借传以存史”。理由有三:其一,《中州集》是一部诗词选集,本应以选录诗词作品为主,但元氏又有意增加了作家小传,从他的编纂意图、编排体例和编纂结果(也即其中诗歌和小传的篇幅各占比例)来看,都体现了强烈的史学意识;其二,《中州集》中有许多作家小传被元人修撰《金史》编写人物列传时所参考和引用,但也有更多的作家小传并没有为《金史》人物列传所引用,这就是说明《中州集》作家小传对金代历史人物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三,《中州集》作家小传中还记载了有关金代政治、战争、外交、科举、官制和经济等方面的资料,可补《金史》之不足,甚至纠正其中的一些失误,因而对金代各种专门史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1922年《东方杂志》十九卷第三号上发表的《最近二十年中国旧学之进步》,介绍了20世纪最初20年旧学的发展概况,与当时居于思想界、学界主流的章太炎、梁启超、胡适等人的认知不同,从另一视角解读了近代文化转移时期中国学术发展之一面相。文章署名抗父,即樊炳清(少泉)。然而,从王国维致罗振玉书信及相关史实的梳理、文章内容与行文风格,尤其是与王氏后来所作《最近二三十年新发见之学问》比较看,该文当出自王国维之手,体现了他对这一时期学术发展的认知与自我评定,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二十年前,由笔者主编校点的《袁枚全集》未搜集袁枚集外作品,可谓一大缺陷。新时期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的丰富,人们交往的开放,以及科技的进步,袁枚集外作品的搜集取得了巨大成绩。笔者还有幸结识了袁枚八世嫡孙袁建扬先生与孙女袁建中女士,收获颇多,不仅得到了袁枚极其珍贵的抄稿或手稿《纪游册》、《乾隆庚午、辛未、壬申手稿》,还收集到若干罕为人知的刊刻本:《双柳轩诗集》一卷、《双柳轩文集》一卷、《随园集外诗》四卷,另有大量袁枚零散集外诗文。仅以诗而言,袁枚集外诗就已发现700余首,是袁枚"全集"诗集4400余首的七分之一强,可谓沉沉夥颐。这些累累硕果,将使"全集"不全的缺陷得到"全面"的弥补,也为编纂接近足本的新编《袁枚全集》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1922年《东方杂志》十九卷第三号上发表的《最近二十年中国旧学之进步》,介绍了20世纪最初20年旧学的发展概况,与当时居于思想界、学界主流的章太炎、梁启超、胡适等人的认知不同,从另一视角解读了近代文化转移时期中国学术发展之一面相.文章署名抗父,即樊炳清(少泉).然而,从王国维致罗振玉书信及相关史实的梳理、文章内容与行文风格,尤其是与王氏后来所作《最近二三十年新发见之学问》比较看,该文当出自王国维之手,体现了他对这一时期学术发展的认知与自我评定,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夫之的思想博大精深 ,见之于文论方面 ,最重要的便是《姜斋诗话》 ;王国维之论文学 ,为世人所推崇 ,典范之作自然要算《人间词话》。船山论诗拈出意象 ,观堂说词标举境界 ,说法虽然不一 ,然而细加探究 ,即可看出二者的联系。本文即从二人论诗境、妙悟、诗法观点的一致性来阐释二者的传承关系。一、诗歌意境诗境是《姜斋诗话》与《人间词话》所论述的核心问题 ,前者论意与象 ,后者论境界 ,但二者都从诗中的情景谈起 ,其中不无关联。王夫之以为诗以“意”为主 ,强调情景的一致性 ;王国维则从“境”入手 ,主张诗中情景的自然融合。说情景一致…  相似文献   

13.
海宁王观堂国维,吴县孙益庵德谦、钱唐张孟劬尔田,民初同居申江。三人者皆为沈寐叟曾植所赏,目为“海上三君”,寐叟赋诗所谓“三君一时隽吴会”也。然三人学各不同,邓文如之诚作《张君孟劬别传》(见《遁堪文集》附录)伦之曰:“国维或有创见,然好趋时,德谦只辞碎义,  相似文献   

14.
<正> 周一平先生在《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4期撰文,对王国维曾号“人间”进行辨析。这是因为:日本榎一雄先生在《东洋文库书报》第8号上发表的《王国维手钞手校词曲书二十五种》一文中,由“考证出‘人间’是王国维的号这一事实”,而否定赵万里《王静安先生年谱》“盖先生词中‘人间’二字数见,遂以名之”之说。周文及榎文还都提到了两个可注意之点,即:一、王氏曾号“人间”;二、曾题其居处为“学学山海居”。而集中说解的则  相似文献   

15.
朱疆郝去世之后,由龙榆生牵头承才旦《疆郝遗书》的整理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各方人士或慷慨解囊资助刊行,或与龙榆生商量编纂体例,或担当序、跋、墓志铭等背景资料的撰写工作。在学人的共同努力下,《疆部遗书》成功编纂。  相似文献   

16.
论伊尹     
伊尹是我国历代人们争相传颂的商代开国贤相。几千年来,人们关于伊尹如何辅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易·革》)问题,如何以立德为治国之本问题,其志如何影响后世问题等,记载零乱,甚至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本文对此,试加论述。一、伊尹确有其人“伊尹”二字,在甲骨文中屡见不鲜。有称伊尹为“黄尹”的,郭沫若释称“黄尹”即“阿衡伊尹”之意;有称“寅尹”的,古读“寅”亦如“伊”;有称“伊(?)”或单称“伊”的。据《甲骨文编》卷八·一第三四○页记载:“甲五六四伊尹,甲七四四伊,甲八二八伊(?)即伊尹之别称”等共二十三处。又据《王国维遗书》第二册《观堂集林》卷九史林一第十页记  相似文献   

17.
沈曾植是对王国维后期学术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王国维从1916年初从日本回到上海后,不仅时时造访海日楼以请益学问,而且彼此通信也不少。而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王国维全集.书信》仅收录1通,此后20余年间,续有发现。2010年9月浙江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王国维全集》第15卷共辑录10通。但遗珠仍然不少。笔者2009年赴国家图书馆访书,意外发现7通未经公布的王国维致沈曾植手札,因考订其内容及背景,或有助于进一步考量王国维与沈曾植之学缘。  相似文献   

18.
文献在文化传承和复活中具有重要作用,湖南文献与湖湘文化的关系密切;《船山遗书》的逐渐传播,对湖湘文化的影响深远:从王夫之逝世至道光中叶,为《船山遗书》和湖湘文化的沉寂时期;从道光末到清末,为《船山遗书》和湖湘文化的苏醒和引爆时期;二十世纪以来,随着《船山遗书》的广泛传播,船山文献仍将具有弥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关于近代中国文化大师罗振玉的生平 ,最重要的著作有两种 :《集蓼编》为罗氏晚年所撰的自传体回忆录 ,《庭闻忆略》则是罗氏长孙、当代著名文史学家罗继祖教授记述与祖父共同生活时所见所闻的回忆文字。东方出版社 2 0 0 0年 7月出版的《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则是前述“双璧”之外又一部可以展示罗氏生平的著作 ,而且也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经过6年的校注审订才终于登上今天的学界。罗振玉 ( 1 86 6~ 1 94 0年 ) ,字叔蕴 ,又字叔言 ,号雪堂 ,晚号贞松老人 ,罗家在北宋时为河南阌乡人 ,随南宋南渡 ,先籍浙江慈溪 ,又迁上虞永丰乡 ,故又称…  相似文献   

20.
本目录著录王国维敦煌学论著而题为“初编”,是有缘故的。王国维著述宏富,有六十二种之多,生前刊布于国学丛刊、雪堂丛刊、广仓学窘丛书、东方文库等书刊,目前来不及或不可能一一检索,所见范围基本局限在《海宁王静庵先先遗书》(商务印书馆版)辑集的四十二种。因此取材不够全面,此其一.个人论著目录的编次,最好采取系年与分类兼用的体例,根据著述年月先后排列,辅之以分类目录索引,既便于查阅,又可知世论人,了解著述者学术道路的发展情况.目前还不可能完全查清“遗书”中全部著作的写作或发表年月,只能先按分类处理、就是分类,虽然尝试着既突破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又体现敦煌学文献的特点,但还远不能说是尽善。因此体例不够完备,此其二.王国维治学贯通古今,兼采中外,关于其论著的说明,理应旁征博引,考索原委,探奥析微,发明标义,但因种种条件的限制,目前还做不到这一点,只能就论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