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国际市场与本土市场、低成本优势与技术创新、贴牌代工与品牌竞争、经济竞争与文化竞争等矛盾,应通过采取协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更好地满足国内需求、致力技术创新转变增长方式、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市场竞争优势、实施文化战略提升综合实力等针对性措施,更好地发挥已嵌入国际产业链的本土企业在扩内需、调结构中应有的作用,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2.
跨国公司价值链战咯的新趋势与我国企业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概述价值链理论 ,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要获得或创造持久性竞争优势的关键是控制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在信息经济时代 ,跨国公司基于价值链的生产经营和研发战略呈现出新的特点 ;中国“入世”后 ,在华跨国公司基于价值链的投资经营战略也出现了新的趋势 ;并以此为背景 ,指出我国企业的应对策略是 :在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体系中找准节点 ,主动链入 ,在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的同时 ,也实现我国走向工业强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中国经济愈来愈紧密地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新竞争格局已经形成,竞争环境已不再是全运会、亚运会,而是奥运会,企业国际化已是必然的趋势。本文就中国企业国际化道路的动因、优势、劣势、及对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既要充分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又要兼顾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还要能够有效统筹开放和安全。与“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传统开放发展格局相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在经济循环的“重心”上有了新变化,而且在所依托优势上也有了新来源。具有新特征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可以同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上述三个维度产生推动和引领作用。其作用绝非超大本土市场规模优势和实施更高水平开放作用的简单叠加,更为重要的是,二者的作用力在不断地往返循环和良性互动中得以提升和放大,体现出双循环“相互促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逻辑。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导向,必须深入贯彻实施党的二十大报告战略部署,即“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5.
价值链下战略联盟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博 《东岳论丛》2005,26(3):171-172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越来越意识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依据价值链理论,相关企业通过建立战略联盟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达到“共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在国际国内的新形势下,中国经济特区已经进入到“提高整体素质,增创特区优势”的新发展阶段。在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特区增创新优势有如下几个特征:其一是内在性,就是要把着眼点和立足点放在苦练内功,充分发挥经济特区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试验场”功能,在经济特区现有优势(主要有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作为中国改革开放“试验区”的政策优势、经济体制改革领先一步的优势、特区城市综合经济实力领先的优势、基础设施建设较完备的优势、思想观念较新、改革意识较强的优势)基础上增创特区的新优势;其二是整体性,即增创特区的整体优势…  相似文献   

7.
支撑中国启动第二波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是内需尤其是消费率水平。"消费消失"是一个不真实的命题,是一个统计现象。高房价的支出压力是阻碍中国消费需求扩大的主要因素。扩大内需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行动并不冲突,它是经济全球化转型升级的一种高级形式和发展阶段。"全球价值链"(GVC)转向"国内价值链"(NVC),进而逐步转向加入"全球创新链"(GIC),这种发展战略之间的转换和衔接,需要宏观层面为其提供实现的环境,需要微观层面在转换价值链的同时,也实现自身的功能升级,需要中国本土企业抓住世界金融危机的千载难逢的黄金机遇,大力吸收国内外高级要素,逐步成为具有"创新环节全球分工、创新资源全球配置、创新能力全球协调、创新核心以我为主"等特征的全球创新链体系中的重要一员。第一波经济全球化战略偏重于增长和开放,而第二波全球化战略却需要以彻底的结构性改革为前提来支持增长和发展,尤其是加速启动民生导向性的制度改革。为此新一轮的开放局面需要形成全球化城市、全球化产业、全球化企业和全球化人才等支撑要素。  相似文献   

8.
开展外贸对任何国家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应根据不同国情,采取各具特色的或以比较优势为主或以规模经济为主的战略.特别是一些从长远来看,规模经济和相应条件(即内需)特色突出的国家宜采取立足本土市场效应的方针,通过内需为主来创造外贸,以促进本国经济的更好发展.为此,试图通过对克鲁格曼等有关本土市场效应的理论和建立相应模型以及中美两国的相关实践进行力求深入地剖析.  相似文献   

9.
构建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政府应对当前逆全球化与技术封锁威胁部署的战略举措。新发展格局以“内循环”为主导存在四个方面体现。基于国内与国际市场的互补性视角,“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中国企业全球化有巨大影响。国内与国际市场之间存在微妙且复杂的潜在联系和整合机制,其中文化因素与制度因素在构建跨市场消费意义和组织能力时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中国企业未来实施全球化战略的过程中应慎重考虑企业的市场定位,重视本土文化在国际市场的消费意义;着力培养企业的跨文化技能,增强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适应性,构建更具灵活性和开放性的平台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0.
开展外贸对任何国家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应根据不同国情,采取各具特色的或以比较优势为主或以规模经济为主的战略。特别是一些从长远来看,规模经济和相应条件(即内需)特色突出的国家宜采取立足本土市场效应的方针,通过内需为主来创造外贸,以促进本国经济的更好发展。为此,试图通过对克鲁格曼等有关本土市场效应的理论和建立相应模型以及中美两国的相关实践进行力求深入地剖析。   相似文献   

11.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新型工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条件,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驱动器”。FDI对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却难以成为净增加的金融和技术资源以及促进符合市场原则的经济结构或体制因素。中国新型工业化必须提高外资利用水平,同时协调高科技含量与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加快证券市场建设增创广东经济新优势刘兴强力争用5年时间率先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则是广东增创经济新优势的一着关键之“棋”。作为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部分的证券市场则是这个基本框架中必不可少的“大梁”。因此,在建立广东发展新优势的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征与产业竞争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展望21世纪,中国企业的发展面临经营环境的重大变化,这种变化趋势主要是由经济全球化、高度信息化、知识经济、过剩经济等因素决定的。只有那些能够对环境变化做出迅速反应的速度型企业,才有可能面对内外夹击取得竞争优势。经济全球化是势不可挡的历史趋势。 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阶段,一方面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战略和发展路径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国际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安排及其投资战略调整有关。概括来看,其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以内需为导向的进口替代战略。在国内基础工业相当薄弱的改革开放初期,…  相似文献   

14.
一、入世,桂林商标事业既存在机遇,更面临挑战 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我国经济步入世界经济大循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企业面临着更广泛的竞争市场、更强大的竞争对手、更透明的竞争规则以及更不确定的竞争环境,所以更强调竞争优势,对中国企业而言,这种竞争优势更多地  相似文献   

15.
跨入 2 1世纪 ,经济全球化将带来新的竞争环境 ,各国竞相投资高新技术产业 ,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新的机遇 ,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及市场全球化的趋势下 ,跨国公司将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 ,发展中国家之间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 (FDI)方面的竞争将日趋激烈。我国应以加入WTO为契机 ,发展开放型经济 ,实行新的引资战略 ,加大吸引FDI的力度 ,提高利用FDI的效益。  相似文献   

16.
国内市场高度分割,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大量的重复建设不但浪费了资源,也使得落后产业的淘汰问题难上加难,进而导致产业结构始终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上徘徊。当消费结构已经向更高层次转移时,生产结构依旧停留在低端生产和加工制造上,其直接后果是高碳产品净出口量不断攀升,这种粗放型对外贸易模式使得低碳经济战略陷入了困境。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培育统一的国内市场是调整中国贸易模式、破解低碳经济困境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增长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中国经济增长仍具有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的过程也是实现竞争优势的过程 ,寻求竞争优势要依托于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 ,渐进改革和比较优势的发挥创造了震惊世界的“中国奇迹”,在进一步的改革发展中应遵循比较优势战略 ,实现从“帕累托改进”到“卡尔多改进”,加速增量与存量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8.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数百年的产业转移过程中,不断成功上演落后国家赶超领先国家的案例。中国若要成功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就应在高度重视国内市场的基础上,依托庞大的国内市场和民族产业,充分利用中国科研的人才优势,切实做好新技术产业化,进而掌控全球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重塑中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竞争优势。这也是第二种"机会窗口"为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所提供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9.
基于价值链分析法的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近年来,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活动逐渐增加.但是,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还属于起步阶段,并购的外部环境、企业自身、企业的竞争战略方面都存在许多的不足.因而,基于价值链分析法,政府应该优化并购的外部环境,企业自身应该提高其竞争优势,尤其要注重企业并购后的竞争战略问题.如果企业间的文化和人力融合较好,就能够汲取双方优势,创造更高的效益.  相似文献   

20.
伦蕊  郭宏 《中州学刊》2023,(1):44-51
数字科技发展对全球价值链的重构具有“双刃剑”作用。数字科技助力更多微观经济主体融入全球价值链,推动全球价值链衍生新节点,化解长价值链条所面临的控制难题,破解成本与风险约束,消弭信息鸿沟,从而推动全球价值链进一步细化分工、深度延展。但数字科技也表现出逆全球化特性,加速制造环节回流发达国家本土,简化工序流程,导致全球价值链表现出短链化、区域化、扁平化等特征。在上述因素的合力作用下,未来全球价值链将表现出以下重构趋势:产业回流引发纵向收缩,区域合作导致横向延展;“数字产业化”推动数字产业价值链延展,“产业数字化”引发传统产业价值链收缩;企业总部在物理空间内集聚,离岸业务在数字空间内扩散;“链主”企业实施的聚焦、进取或权变战略,是推动不同价值链展现出差异化重构走向的微观基础。有鉴于此,中国须适度超前布局数字基建,提升数字产业发展能级,打造数字化链群生态圈层,加快构建以中国为主导、凸显中国数字优势的区域价值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