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席勒的《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以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的对立统一辩证发展观为指导,建构了西方美学史上最为独特的文学类型论。它根据素朴诗人的创作方法一致与感伤诗人的创作方法不同,把素朴的诗作为文学的一个大类,与感伤的诗相对立;再把感伤的诗分为讽刺诗、哀歌诗两小类,又把讽刺诗划分为激情的讽刺诗和嬉戏的讽刺诗,而把哀歌诗划分为狭义的哀歌和广义的牧歌。席勒的这种文学类型论在西方美学史和文学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它的意义在于,这种分类的依据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客观条件,更主要的是诗人(文学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态度及其创作方法,突出了文学艺术的人性、主体性、创造性。尽管席勒的文学类型论并没有成为文学史的共识,但是,它却给文学类型论打开了更加广阔的实践本体论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
作为宋代《诗经》学研究集大成之作之一的《诗缉》,始刻于淳祐戊申(公元1248年),成书于淳祐末与宝祐初(公元1251年之后),历时达四年以上。《诗缉》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它的"以诗解《诗》"。具体表现在它能以诗人作诗与读诗之法来解读《诗经》;同时,它还能引用作为文学作品层面上的文学之诗来解读《诗经》。也正是因为《诗缉》的这一特色,为明清时期《诗经》学研究的转向揭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3.
文学艺术的分类问题,直接关联着对艺术本质的看法,与文艺的创作和欣赏也密切相连,又与文艺的发展息息相通,因此,这个问题是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至今中外各家依然众说纷纭。席勒在《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中提出了一个十分独特的分类,虽然他仅就诗(文学)作了  相似文献   

4.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孔子极为重视论《诗》,在全面概括它的文学特性的同时,还特别强调它的社会政治教化作用,这实际上是其奉行的中庸的哲学思想在《诗》论上的体现。它首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先河,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被誉为"南国诗人"的梁宗岱先生是我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与朱光潜、艾青等齐名的著名诗人与诗论家。他的诗论主要集中体现在《诗与真》、《诗与真二集》以及《屈原》、《关于象征主义》、《试论直觉与表现》等论文中。尽管这些诗论都不注重论诗的体系,然而却都注意将诗性的描述与逻辑的阐释、心灵的顿悟紧密结合在一起,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独具珍贵的艺术价值,在我国早期比较诗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6.
《诗经》诗并非指《诗经》一书中的三百篇作品,而是指后世在诗歌创作领域形成的以《诗经》为核心题材的诗作。依据创作宗旨与表现形态的差异,可分为集《诗》诗、《诗》事诗与论《诗》诗三类。集《诗》诗的出现是引经之习、用典之风、拟古之作三种因素的合力作用造成的。《诗》事诗的内容或是吟咏《诗经》一书,敷衍其篇章意旨,或是铺叙读《诗》所感,颂扬圣人之心,还有续补六笙诗之作。论《诗》诗的内容则或是专论《诗经》之技法特色,或是偏重以《诗》为法,阐述诗学原理。三者共同构成了《诗经》文学影响的一个具体层面。  相似文献   

7.
杨瑞 《南都学坛》2015,(2):63-66
在西方文学史上,诗和诗人的崇高地位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经历了长期的质疑、抵制、甚至是蛮横恶毒的攻击。历史上有众多的文论家和诗人们为了诗的尊严与荣耀进行过争论和辩护。其中,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兼理论家菲利普·锡德尼爵士,通过自己那份流光溢彩的答辩书——《为诗辩护》,探讨了诗的本质与社会功用。梳理《为诗辩护》中的基本美学思想,客观正确地分析锡德尼文艺批评思想的缘起、意义和局限性,在诗歌和诗人地位依然受挑战的今天,重温锡德尼为诗所做的辩护,一方面有助于我们纵向地把握当时英国的美学与文艺思潮,深刻理解文艺复兴到来的必然;另一方面能引导我们正确看待现代诗歌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有充实的内容,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桃花源诗》是他晚年写的一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喜爱,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前写了一篇记。记实际上是诗的长序,能独立成篇。这两篇作品可以说是姊妹篇。《桃花源记》是一篇优秀散文。它通过渔人偶入桃花源所见的故事,生动地描写了桃花源社会概貌。《桃花源诗》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它深刻地叙述了桃花源社会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社会特点。一诗一文,形式不一,主题相同,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和现实社会完全对立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9.
华兹华斯的个人诗集《诗,两卷》并没有给他带来《抒情歌谣集》般的光环,却让他遭受到了一场沸沸扬扬的批评大潮,这当中以弗朗西斯·杰弗利为首。他虽然在自然观、政治观和文学观上与华兹华斯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审美观上两人却相去甚远。由于他的尖刻嘲讽,直接导致了华兹华斯诗人声誉的长期低迷。但他在评论《诗,两卷》时,只选取了其中一小部分抒情诗进行批评,这样片面地去评论华兹华斯是不客观的,也根本无法正确理解华兹华斯在《诗,两卷》中所要表达的本意。  相似文献   

10.
寒山诗的流传与研究钱学烈《寒山子诗集》的作者是唐代一位充满神奇色彩的隐逸诗人寒山子。他的三百多首诗是中国文学宝库中闪烁异彩的明珠。其诗内含丰富,思想深邃,融铸了儒、释、道三大哲学体系,表现了诗人由儒入道、由道入佛、由佛入禅的思想历程。其诗风格独特,不...  相似文献   

11.
一代人的心灵雕塑──论顾城的诗《一代人》黄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在顾城的诗中,最能反映出诗人心境的莫过于他的这首曾经震动整个当代诗坛的《一代人》。这首诗与其说表现出了那个令人窒息的年代,那个在荒谬现实中扭曲、压抑...  相似文献   

12.
王运是晚清较有影响的诗人 ,其《八代诗选》代表着他对汉魏六朝诗的诗学倾向 ;夏敬观《八代诗评》在《八代诗选》的基础上对王氏评语进行阐发与辨证 ,且更多的从诗歌史的角度讨论八代诗史 ,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两代学人的学术传承  相似文献   

13.
《死水》是闻一多先生写的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完美结合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以一种别样的形式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而且也坚决地贯彻了诗人"三美论"的艺术主张.正是这首诗,让读者同时看到了诗人的伟大灵魂和他对艺术的独特追求.  相似文献   

14.
《香石诗话》二卷,是清季广东诗人黄培芳的一部论诗杂记。黄氏推崇《诗径》,主张作诗以真为主,贵于独创,在评说某些诗人和文学现象方面,观点颇为中肯,是清代广东诗话中较好的一种。  相似文献   

15.
《潜夫论》引《诗》具有形式多样、依据说理需要灵活用《诗》和以《雅》、《颂》为主的突出特征,体现出王符继承先秦时期"以《诗》为教"传统的《诗》学思想;但他又不囿于故说,而是根据论述需要对各家所说融合而用,甚至突破四家《诗》说,纯据诗句文本涵义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阮籍《咏怀》诗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它受到了后代文人学者的重视.梁朝沈约、唐朝李善开辟了阐释《咏怀》诗的道路.近人黄节先生在《阮步兵咏怀诗注》里总结了《咏怀》诗的古典阐释,提出了一家之说.以黄节先生的著作为代表,《咏怀》诗的古典阐释着意于诗篇具体语义的揭示和诗人身世的索隐,同时留下了巨大的空白有待我们研究,那就是《咏怀》诗文学构成上的诸多问题:文体、风格、意象、象征、母题、原型、诗歌语义等等.我把相关的几个问题联系起来予以探讨,试图说明《咏怀》诗具有文体价值,它的风格是内省的,它有一个可以阐释的语义系统,它的抒情、叙事受到了先秦以来文学传统的制约,采用了可以辨识的原型、母题;阮籍是一位自觉尊重文学传统、同时又富于创造性的诗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屈原的《离骚》进行精神分析。从香草与飞天的症候出发,探察诗人的焦虑轨迹,从而分析出掩藏于史籍的一场“《离骚》诗祸”,并通过对《惜诵》的精神分析作了印证。文章认为,“《离骚》诗祸”是中国第一大诗祸,《离骚》是屈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他的创作的分水岭。《离骚》写出了中国文人最痛苦的灵魂,却成了最动人心魄、最具个性的中国和世界最伟大的抒情诗。  相似文献   

18.
<正>像波兰作曲家萧邦在西方音乐史上以"钢琴诗人"名世一样,朱英诞这个名字,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就意味着诗。自1933年在报刊发表新诗《印象》起,至1983年创作最后一首新诗《飞花》后不久谢世,朱英诞的写诗生涯长达整整半个世纪。他一生留下了三千多首新诗,一千多首旧体诗,可以说是以诗始,也以诗终。他曾自称"一个大时代的小人物",但他以他自己与众不同的诗,新诗和旧诗,还有同样与众不  相似文献   

19.
《大公报》文艺副刊是一份与京派作家的文学活动密切相关的刊物。1930年代的《大公报》文艺副刊更是京派诗人的重要园地,它以其独特的角度记录了京派诗人在1930年代的诗歌活动,展示了他们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以及作为群体的京派作家对现代主义诗潮在1930年代的勃兴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徐州知府桂中行治徐12年,于清光绪十三年主持编纂了徐州第一部诗歌总集《徐州诗徵》,凡收录明代隆庆至清光绪300余年间徐州8邑255位诗人的1723首诗作。《徐州诗徵》将“以诗存人”与“以人存诗”相结合,不拘身份广收徐州诗人诗作,按诗人所属邑县和生活年代编排,并专门为所收录诗人撰写“小传”。《徐州诗徵》不仅收录了许多自然灾害、战争祸乱、山水田园、羁旅宦游、交游酬唱、咏史怀古等题材内容的诗歌,而且保存了大量徐州地方历史文献和徐州地方书目文献,对研究徐州古代诗歌乃至社会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