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壮族从历史沿袭而来的水文化、米文化和干栏文化,以及对自然的敬畏心理等文化现象,体现于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上,形成为壮族社会共有的生态文化地方感。当前,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广西壮族的生态文化地方感的维持受到了影响,体现为壮族生态文化地方感弱化、壮族文化传承中的活态化活动逐渐丧失。在城镇化进程中保护壮族生态文化地方感,可从加快壮族生态和谐伦理思想相关成果的转化、通过活动的方式恢复壮族民间传统节日、创新壮族地区学校教育机制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工业化对壮族民间文化变迁的影响具有辩证性。一方面,生产方式从传统稻作农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变,使壮族民间文化逐渐失去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工业化引致的社会分化,瓦解了壮族民间文化赖以传承的社会结构;现代大众传媒的普及,压缩了壮族民间文化的存在空间;与工业化相适应的商业文化,改变了壮族民间文化的观念基础;工业化培育的工具理性,因改变壮族民间社会的社会行动结构而改变了壮族民间文化本身。另一方面,文化工业为壮族民间文化的保持、创新和发展创造了机遇。  相似文献   

3.
国家、市场、社会良性互动理论对壮族民间文化保护具有适用性,它不仅符合当前壮族民间文化保护的实际,而且对壮族民间文化保护中积累的经验和出现的问题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当前,在壮族民间文化保护过程中,应避免民间文化实践主体的缺位,最大限度地听取和尊重民间社会的声音;国家应通过履行政策职能,在实现城乡公正的基础上,建立保护民间文化的制度机制;同时,应以激活社会传承民问文化的活力为基础,合理发挥市场作用.  相似文献   

4.
传承与弘扬农村传统节日文化,既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也是繁荣与发展新农村文化的基础工程,还是抢救与保护农村优秀文化资源的迫切需要。农村传统节日文化所面临的主要压力在于,我国城乡一体化,加速了它的消失;文化主体空心化,造成了它的断代;腐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侵蚀,导致了它的偏向;城市文化的冲击,影响了它的发展。传承与弘扬农村传统节日文化的基本方略在于,政府要大力组织与主导农村传统节日活动;积极保护与培养农村传统节日文化传人;挖掘与抢救农村传统节日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5.
壮族曲艺文化是壮族集体意识的自我完善与积累,反映着壮族人们的生活、思想感情和愿望。在现代背景的表述下,壮族曲艺文化遭到世人的冷落而面临消失的的生存处境。理解壮族曲艺文化与壮族生境模式之间的共生互动,在族群的实践中形成生境与文化的传承客化,以文化的符号资本进行文化内部的结构转型,有利于促使壮族曲艺文化自身的文化特质得到复制或者再创造,并以新的方式不断地延续下去,这对于现代理解壮族曲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越南文化与骆越的关系,一直是越南学界讨论的焦点。中国壮族与越南岱侬族的那些活态传承的神话叙事及信仰仪式展现了岱侬族与中国古骆越文化的深远渊源。这些文化传统不仅在民众的口述与记忆中,还通过祭祀仪式、风俗习惯和传统节日活态形式实践着,为中越跨境族群的现实生存和世代传袭提供了共享历史和家园遗产。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节日近代以来经历了从衰微到复兴的过程,当代传统节日处在复兴与重建的历史关口,如何使传统节日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针对传统节日在现代的处境,提出了对节日传统的继承与更新,并对传统节日复兴与重建提出了三点建议:一、重建传统节日的物质系统;二、复兴传统节日的仪式与习俗活动;三、重视传统节日精神核心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青年学生是传统节日文化实现传承的主要人群之一,其对传统节日符号和仪式的接受状况是关键所在。如何实现对青年学生传统节日文化从"应该"到"为何"的文化自觉,如下方面值得注意:超越节日实用观念,培养青年学生的节日理性;创造各种传统节日的社会参与平台,引导青年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其对传统节日符号和仪式的多样性创意;启动高校传统节日教育,创立家庭与学校双驱引导的传统节日教育体制;重视传媒,推进现代传媒对传统节日符号和仪式的深度阐释。  相似文献   

9.
对壮族民间文化的认知、认同和保护是转型期壮族民间文化研究的三大主题。壮族民间文化的渊源、内涵、特点及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关系是壮族民间文化认知研究的主要方面;认同研究集中于对壮族民间文化时代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壮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壮族民间文化保护研究的主要内容。既有研究虽范围和视角广泛,但观点之间缺少对话,对壮族民间文化发展信心不足。深入认识民间文化和文化产业的本质,正确认识壮族民间文化传承发展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系统认识壮族民间文化变迁规律,应为后续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0.
广西素有"歌海"之美誉,其原因是生活在这里的主体民族壮族有着酷爱歌唱的传统习俗.壮族民歌反映了其民族的个性特征与独特精神,是其民族特质之一.但是,目前壮族民歌的发展与传承遇到一些困境,因此,在文化全球化及市场经济日趋发达的背景下.如何使处于困境或迷惑中的壮族民歌获得新的生存空间或新的生长点;如何扭转时代因素的劣势而寻求到新的发展机遇,以促进壮族民歌的良性发展;如何在音乐课堂上优化民歌的教学等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文章试从以上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传统节日文化是民族文化构成诸要素中最具普泛性、丰富性的要素.我们把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纳入比较的视野中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的异同:其一是节日娱乐中狂欢的内敛与狂放;其二是宗教信仰的世俗化与神圣化;其三是二者的集体意识与个性追求;其四是二者分别侧重的饮食文化与感情文化.在各具魅力的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比较研究中,重视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民族性与独特性的传承.  相似文献   

12.
每一地域的民族艺术都与特定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壮族服饰也不例外,它的生成与发展都离不开壮族的生态环境.论文分析壮族服饰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从而探讨壮族服饰得以衍生、传承的缘由.  相似文献   

13.
陈丽琴 《学术论坛》2007,30(8):145-149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和改革的深入,壮族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正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融入现代社会,壮族传统服饰也因此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穿用民族服装的人越来越少,传统服饰工艺已呈现衰落的面色.我们应该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对待壮族服饰的保护传承,对壮族传统服饰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性开发,使之在顺应社会适应时代中传承发展,从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复兴的一个重要标志。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一大载体——传统节日,特别是春节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和象征。绵延几千年以春节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一直在国人的脑海中经久不息、澎湃荡漾。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世界多元化并存、东西文化激荡的今天,加强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发展,对植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脊梁源泉。加强以春节为主要代表的传统节日传承发展,既要认清当前保持中国传统节日不变的民族凝聚情结,又要结合新时代特征不断创新继承发展,传承民族感,体现时代性,切实以文化自信的理念、文化软实力的魅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  相似文献   

15.
传统节日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节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当前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对传统节日认识模糊、认同淡化等问题,如何实现在传统节日中传承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普遍而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东岳论丛》2016,(3):186-192
节日是社会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其传承机制和传播方式相对稳定,对民众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传统节日理论对当代艺术节节日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艺术节作为现代节日形式之一,在人类文化进步和社会发展现阶段,具有其自身存在的必要性和真实性。我国艺术节自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对调节社会文化生活和振兴民族文化艺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艺术节也呈现出了新的情况与态势,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参照传统节日理论框架,艺术节相较于传统节日,没有形成相对成熟而稳定的节日精神、节日时间观念、节日习俗等节日基本要素,建设性地提出有利于艺术节节日观念得以确立和发扬的若干意见,以期使艺术节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为社会节日的文化功能,形成便于其未来发展和传承的更完整的节日形态,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7.
肖琴 《船山学刊》2009,(1):107-110
在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中国的节日文化有日趋淡化、不断异化的趋势。创新传统节日文化应本着以人为本、整体保护与活态传承的原则,深入挖掘与升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汲取世界各国节日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大胆创新并自觉为传统节日注入新质。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藏族传统节日与藏族人民的思想、感情、道德、风尚、行为、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等相连的因素出发,认为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与内涵,是以传统节日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传统节日是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传承的载体。藏民族传统体育对于活跃民族节日、提高藏民族广泛的参与度以及增强体质和积蓄文化内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传统节日是一个由符号组成的象征系统.节日文化必定要借助一定的外在形式即符号才能得以表现和传播。利用商业化途径,推进传统节日的"符号化"生存,可以实现文化传承与文化软实力的双重发展。把中国传统节日及其文化作为商品与产业来经营。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三大传统节假日为积极对待传统节日的产业化策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相似文献   

20.
我们在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时,至少应准确把握住以下几个要素: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不是由阶级或阶层决定的,而是以掌握传统知识、传统技能与传统技艺的多寡决定的;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历史的产物,但同时又必须以活态的方式传承至今;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第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民间文学、表演艺术、传统工艺、传统节日、传统仪式、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及文化空间八大方面。而那些与此有关的各种"工具"、"实物"、"制成品"即或对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特殊意义,也不能视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