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绪九年,清朝设立了顺天府备荒专用经费,此后,清政府不断加强对该项经费的解缴、使用的管理。这是中国社会救济史上的一件大事,是清末救灾救济思想和实践发展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新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使街头政治异常活跃.晚清街头政治对当时的社会政局和制度变迁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也为当代中国政治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李廷勇 《浙江学刊》2001,4(5):142-147
晚清以来,在严峻的社会现实的激荡下,蒙元史研究形成热潮.学者们继承并发挥中国传统学术的精神,利用中西交通大开发所提供的便利条件,使蒙元史研究呈现出放眼世界的新气象.在具体史地考据、<元史>的新改重修上均取得巨大的成就.它上承道咸以降经世派西北史地学的端绪,下开民国间新考证派研治蒙元史的风气,对我国近代蒙古学的形成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段菁晖 《社科纵横》2010,25(7):121-123
晚清西方军事教育在中国的传输对中国近代军事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晚清中国培养了大批近代军事建设专门人才,推进了中国军事教育内容与体制的近代化,促成了一支保卫海防的新式海军的建立,同时促进了民族爱国主义思潮的蓬勃发展.但由于传输过程中的滞后性与机械性造成弊端和障碍并存,导致私人军事集团的形成,因而又具有无法超越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宋曲霞 《社科纵横》2012,(4):117-120
晚清安徽的西学东渐经历了起步、发展、兴盛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反映了西学在安徽传播经历的由少到多、由慢变快、由浅入深以及安徽社会对西学的接受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安徽是一个农业经济比较典型、传统文化因素比较丰富的内陆省份,因而其西学东渐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自有其区域特征,而正是这些区域特征透视出了内陆地区西学东渐及其近代化进程与沿海发达地区所存在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论晚清士大夫公法观念的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公法,即国际法。西方国际法介绍到中国是19世纪中叶以后的事情。晚清士大夫对公法经历了一个由固拒到逐渐了解利用,再到基本接受的过程。这种观念上的演变过程,固然是一种进步,但在这进步的背后却是更深层的悲哀和无奈。  相似文献   

7.
《求是学刊》2015,(4):132-139
英语世界晚清小说研究成果丰富,其共同特征在于将晚清小说研究纳入现代性的范畴重新加以梳理和讨论,切入点多,视角丰富,从不同方面揭示出中国近代小说中的丰富的文化内蕴,并且最终都指向了小说所投射的中国近代社会现代性的生成问题,这一特征在王德威、韩南、叶凯蒂、司马懿、胡缨的著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刘继兴 《东西南北》2011,(22):76-77
在晚清,有一对亲姐妹与“鉴湖女侠”秋瑾被时人共称为“中国近代史中女界之三杰”。她们就是尹锐志和尹维峻。她们均深谙“内家”武当派武功.格斗时姐妹俩皆可以一当十克敌制胜.堪称“巾帼双杰”。她们曾担任孙中山的保镖。孙中山先生尊称尹氏姐妹为“革命女侠”,  相似文献   

9.
李慈铭以诗的成就最为突出,他于诗学用力甚勘,用思甚深,在成丰、同治年间建构了自己的诗学体系.李慈铭诗学的主要内容,是以"陶冶古人,自成面目"为根本宗旨,以王士禛和明诗为取法途径,以重估经典为锻炼方法,在诗学的多方面作出了许多饶有新意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张翼 《求是学刊》2022,(1):162-169
晚清小说中出现了不少有关外星的叙述。外星叙事的出现虽然与中国观星传统有关,但与近代天文学知识的传播关系更紧密。近代天文学知识打开了晚清小说认识外星的新角度,使它们能从科学、幻想和理想等多重维度叙述外星,赋予外星不同于传统的审美形态和象征意义。以外星为参照,晚清小说形成了对于地球的新观感,通过建构外星与地球的关系,把"宇宙"打造成为再塑"中国"的另一个空间。晚清小说忧虑外星可能带给地球的影响,经常叙述外星碰撞地球引发末日事件,以抒发蕴希望于绝望的危机情绪。小说中的外星叙事既反映了科学知识在晚清输入中国的历史事实,也体现出知识者在新旧时代交汇时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11.
付建舟 《唐都学刊》2006,22(3):127-130
晚清社会小说观念产生于作家、理论家对现实的思考,现实品格成为这类小说的突出特征,或抨击时弊,揭露官场丑行;或反映社会灾乱,揭示人民疾苦;或吸取西学,改良陈规陋习;或抵御外侮,弘扬民族精神。总之,社会小说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比较真实客观地记录了社会的许许多多问题和现象,同时更描述了衙门官场的各种丑恶现象,以及作为社会思潮出现的各种大大小小的社会运动,具有很强的美学价值和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2.
张启耀  黄红莲 《求是学刊》2008,35(3):136-140
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司法方面的重要变化.晚清商会调理经济纠纷具备程序性、专业性等特点.尽管商会对经济案件的调理行为受到限制,但与民间调处和司法审判相比较,仍可确定其准司法行为的性质.在当前构建中国特色民主国家的进程中.晚清商会职能建设的经验对重构中国工商业联合会的职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孟奇 《社会》2022,42(1):1-30
本文以清光绪年间湖北矿务为个案,分析了一起地方抗阻事件及其处理策略。地方抗阻反映了晚清社会秩序与近代矿业发展之间的张力,而问题的解决之道同样来自晚清的地方治理结构。具体而言,疏解抗阻的过程即是遵循“抚地方之民”的治理逻辑,通过“寻找支持者”与“利益均沾”来弥合张力的过程。这一过程促进了矿局的实际创生,使它以主办官员的关系网络为基础孕生出了地方性,从而得以内嵌于湖北的治理结构中。湖北开采煤铁总局所展现出的地方性可能以更复杂的形态在中国后续的工业组织与制度中得以呈现,“地方”视角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工业组织与传统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尚未被当前学界充分讨论的后者影响前者的机制与方式。  相似文献   

14.
晚清时期,日文史书的译介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译介过程中,众多知识分子、文化刊物与机构参与其中,并形成四个特点:翻译活动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地域上呈现两个活动中心;译者在译介过程中的慎重选择性;翻译活动的繁荣呈现短暂性。同时,译介活动还存在两点不足:译介活动的地域发展不均衡、史学理论书籍的翻译数量较少。尽管如此,日文史书的译介依然起到了开拓国民视野、启迪民众思想、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1904-1909年间,在开办潮汕铁路的过程中,铁路公司与地方社会在铁路路线、购地价格、公司股权等问题上持续发生冲突,地方社会各阶层先是以"民利"为武器、后是以"国权"为号召,与外来力量进行抗争,在抗争的过程中逐步构建新的"乡土-国家"关系;一系列冲突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展示了晚清潮汕地域社会变迁的画面.  相似文献   

16.
赵炜 《社科纵横》2007,22(2):118-119
单士厘是中国最早走出国门并留下著述的知识女性。她撰写了中国最早的女子国外游记《癸卯旅行记》、《归潜记》,其诗集《受兹室诗稿》亦有记叙国外旅游的诗篇。单士厘的国外旅游开中国近代妇女旅游之先河,不愧为中国近代妇女旅游第一人。  相似文献   

17.
本文拟从叙事现代化的角度就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与陈平原先生商榷。陈先生提出西方小说的输入是中国文学现代性生成的第一动力,以及所依据的挑战——回应模式的说法,都强调了西方肇始之功。现代性本是多元的,我们承认西方现代性重要,我们更要从中国文学自身来探寻现代性。  相似文献   

18.
当月热读     
《青岛画报》2011,(2):72
《辛亥:摇晃的中国》(张鸣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百年激荡,回望辛亥。大革命,过场的都是大角色,一大堆左右了历史的灿烂群星。本书全景勾勒晚清民国大班底,追踪百年前的这场中国内部的革命,讲述对我们有特殊价值的一种重要真相,帮助我们了解过去,从百年前的历史,读到我们的未来。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文学史"以不言自明的时间逻辑,获取了文学史长河中1917-1949这一个时段的管辖权,却以经意识形态过滤的"现代"标尺清除异己,把许多重要的文学现象排除在文学史体系之外.现行的文学史通过贬低晚清白话文运动,省略同时代非"新文学圈"作家的贡献,漠视北洋政府的作为,来建构新文学的发生地图,达到纯化、神化新文学发生史的效果.把现代文学史笼罩在新文学的霸权话语下,以新文学的"独家逻辑"来阐述1917-1949的文学发展,文学史多元共生的格局被肢解、简化,最终使得文学史的叙述仅仅成为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20.
在河北宗族的建设上,明清与晚清到民初并没有大的断层,而多表现为一脉相承,这一发展特色既有其外在的原因,又有它内在的原因。从清代到民国,农村宗族的变迁是缓慢的,它的迅速衰落不是制度的废除,很大程度上也不是新思想的宣传,而是外在的冲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