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910年滇越铁路的建成通车,开启了云南社会由传统向近代的过渡。滇越铁路是在半殖民半封建的语境下来表现云南近代化这一历史主题的。铁路管理权的丧失,不仅便利了帝国主义控制云南经济,使国人应得之利益大量流失;而且导致了云南社会的失衡和人的异化,使云南陷于经济发展失调、匪患严重的艰难境地。  相似文献   

2.
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具有十分鲜明的色彩,地处西南边疆云南的早期近代化进程就很有特色,它与一条铁路——滇越铁路息息相关。经济的近代化是近代化进程的核心,滇越铁路的主要作用和影响也是在经济方面。综观历史发展的脉络,滇越铁路成为了近代以来云南联系外界的一条捷径,催生了一批近代企业,促使云南的商业类型分化,加速了商人组织的近代化进程。研究滇越铁路在历史上对云南经济近代化影响的各方面表现,在能加深对法国殖民者侵略云南乃至全中国历史的认识的同时,更能全面把握滇越铁路的历史作用,尤其是能深化它对云南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的认识,揭示近代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的独特性和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3.
近代西方科学技术在云南的大规模传播始于1903年滇越铁路的修筑,其在传播近代西方科学技术上发挥了先导作用:科学启迪、技术示范、技术溢出、技术载体四大效应。滇越铁路推动了云南的近代工业化进程,为工程技术装备的引进创造了有利条件,改变了云南的产业结构、工业分布、交通格局、区位优势,从而奠定了云南早期的技术状态水平。今天,云南省正大力推进“科技兴滇”战略,从历史的回顾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初云南府城(昆明)的城市消费变迁在两个阶段有不同的特点:第一阶段,1889年蒙自开埠到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消费能力提高,消费倾向洋化,消费意愿增强;第二阶段,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以后的民国初年,城市功能的变迁促进商业发展和消费升级,昆明城市消费引领全省潮流。  相似文献   

5.
清末桂西南地区的地缘政治形态包括地缘政治环境、行为、心理、思想和格局等若干方面.中法战争是桂西南地区地缘政治形态变迁的转折点,英法两国的地缘政治角逐是桂西南地区地缘政治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从1884年的中法战争起,桂西南地区的地缘政治地位就处于上升趋势,桂西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近代化发展加速,1907年南宁被迫自开为商埠,广西的地缘政治中心随之转到南宁,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后,法国将主要注意力转向云南,广西边疆安全形势趋缓,桂西南地区的地缘政治地位骤降,导致以龙州为中心的桂西南地区近代化进程中断.  相似文献   

6.
从1910年到1940年,滇越铁路一直是云南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最密集繁盛的对外通道,昆明在云南的区域中心地位主要由滇越铁路奠定,昆明的城市形态变迁也与滇越铁路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末,英、法帝国主义通过不平等条约打开了云南的门户。随着云南蒙自、蔓耗的开关,个旧大锡、云南土特产源源不断地外流,外国商品大量倾销进来,破坏了自然经济。海关被帝国主义把持,丧失了行使国家主权的作用。本文从政治、经济、地理、滇越铁路的通车、红河航运的衰落、贸易中心的转移、社会的发展等多种因素来研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两个口岸兴衰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引用1985~2004年的相关数据及计算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对云南省进出口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云南进出口影响不太明显,应将贸易政策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贸易结构优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口岸开放与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近代云南市场格局的变化,从而大致在20世纪初全省统一市场形成。受口岸开放格局和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近代云南区域市场形成了蒙自—昆明、腾越—大理(下关)“双核”型空间结构。区域双核结构既是口岸开放—贸易发展的产物,又是近代云南三关贸易特征形成,特别是贸易地位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还是近代云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空间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绿色壁垒是一国在国际贸易中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由,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法律、法规、政策与措施,是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的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云南省是我国仅次于福建、浙江,居全国第三位的产茶大省.最近几年,云南茶叶的出口给玉溪、西双版纳、思茅、临沧、红河州、德宏、保山等茶叶主产区带来每年超过1000万美元的收入.与此同时,云南茶叶遭遇了出口的绿色壁垒问题.运用经济学研究方法对云南绿色壁垒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该文使用古代文献与考古资料结合,对汉晋时期“西南丝绸之路”的开通、路线、形成与路线特点、建设、商业活动,以及汉代成都地区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讨论。这条古道在西汉中期以前就已存在,但汉帝国直至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才将这条道路全线开通。其基本路线为从成都经永昌郡(今云南西部)到达身毒(今印度)。当时在古道沿途大规模开凿道路,设置郡县治所和各种交通通讯设施,大量移民,屯军等措施来保证道路畅通与高效的通讯传递。当时古道上的商业活动可分为境内和境外两部分。境内主要在蜀地与西南夷地区之间,境外主要在蜀地与境外之间进行。  相似文献   

12.
近代芜湖海关不但具有当时中国海关的共性,而且具有自己的特性。芜湖海关对外贸易的发展过程,折射出芜湖在近代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揭示出芜湖海关在近代对外贸易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外贸地位的变迁。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白、纳西、藏、傈僳、普米、怒、独龙等多个民族世居的滇西北地区为研究中心,试图展现民族间商贸活动与近代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生活变迁间的具体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出族际经济互动是促进近代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区域经济生活转型的内在动力和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日益发展的背景下,一方面,对外贸易促进了东盟经济的增长;但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也给东盟的出口造成了严重冲击,经济增长下滑。云南省与东盟的贸易也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云南省与东盟双边贸易受到金融危机的较强的负面影响,贸易额显著下降。但金融危机对云南省与东盟各国的影响程度不同,云南省与越南和新加坡的贸易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云南省与其它八个国家的贸易受影响较少。  相似文献   

15.
近代,外商长期把持着中国对外贸易出口权,并借此最大限度地攫取利益。为了摆脱外商对中国蛋品贸易的控制,成立于1923年的华资企业上海茂昌蛋品公司立志从事直接对外贸易。在“雇用外人为我服务”的理念下,茂昌公司高薪聘请外籍人员,不仅成功解决了技术、运输等难题,还构建了一个以自己子公司——伦敦海昌公司——为核心,以世界工业冷藏食品巨头美商斯威夫特公司、英商洛士林洋行为主要代理商的庞大且高效的国际市场销售网络。经过激烈的竞争,茂昌蛋品公司不仅挫败了外资蛋品企业的联合打压,并在短短几年内迅速成长为中外同业中最具实力的企业。茂昌公司的这一成就在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史中是极为罕见的。对茂昌公司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补充近代华资企业探索直接对外贸易领域的不足,还有助于重新审视以及评价近代华资企业的竞争活力。  相似文献   

16.
使用因子分析法赋值的多指标体系分析云南对外开放程度可看到:旅游依存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大,边境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发展贡献率低,由贸易依存度、边境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与GDP呈负相关关系,表明云南省边境贸易的区位优势没有发挥出来;云南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和劳动力的投入,而对全要素生产中的贸易依存度、外资依存度、边境贸易依存度以及人力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的依赖度比较低。这些都说明云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和层次不高,还有很大的经济增长空间。  相似文献   

17.
近代宁夏羊皮毛贸易兴旺,且独具特色。其发展大致历经民间生活所需的物物交换,洋行垄断贸易,到地方商栈掌控,最后发展到官商联盟的购销与加工、地方政府倡办的购产销一体化等几个发展阶段。外商洋行在宁夏,恣意掠夺当地羊皮毛工业原料,在一定程度上促发了宁夏近代工商业的萌芽,有利于汉、回、蒙古等族的相互交往和了解。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前后 ,地主阶级改革派人士针对外贸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提出了严禁鸦片贸易 ,实施区别对待的外贸政策和许多具有保护贸易色彩的主张和观点 ,为近代“商战”思想的产生准备了充分的思想原料 ,标志着近代贸易保护意识开始萌芽。  相似文献   

19.
马帮是历史上云南各民族商品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成为推动云南社会商品经济和对外经济交往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尽管随着云南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和发展,马帮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但马帮对云南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