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抗战后期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众根深蒂固的“好男不当兵”的观念。但从知识青年从军和复员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青年军在抗战和建国中发挥的作用来看,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未能达到预期成效。  相似文献   

2.
抗战后期,对日战争形势依然非常紧张,广大知识女性青年基于强烈的爱国心情,纷纷要求从军报国,在全社会形成广泛的女性从军热潮。但由于国民政府对女性从军的冷漠态度与苛刻的女性从军条件,致使这场轰轰烈烈的知识女性青年从军运动如昙花一现,很快陷于沉寂。  相似文献   

3.
1944年秋,国民政府发起一场知识女青年从军运动,得到妇女界积极响应,知识女青年理解国家总动员之迫切,"杀敌报国,妇女有责",她们突破传统的樊篱和束缚,积极从军,这场知识女青年从军运动并不像以往研究者所认为的很快归于沉寂.事实上,它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知识女青年从军问题的热议,社会各界围绕知识女青年是否具有从军能力以及从军标准与服务范围等问题展开积极的讨论.这场运动有效地宣传妇女服兵役和男女平等的基本观念,为妇女参军从政、从事社会职业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也改变着社会对妇女从军的偏见和歧视,有助于提高社会各界对男女性别方面的新认识.不过,知识女青年在前线所从事的仍然是救护、政工、通讯、缝纫及文书等辅助性的工作,传统的社会性别结构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1943年后,国民政府为适应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征补高素质兵员及提高国内兵员、干部素质等需要,在大后方发动了大规模的学生从军运动。该运动发端于四川省三台县,随后迅速遍及大后方各地。运动中大批青年学生志愿参军,对提振大后方民众抗战情绪、转变国统区政治风向和社会风气,以及推动十万知识分子从军运动的兴起和提高国统区军队素质等都曾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抗战后期国民党当局打着抗日的旗帜,以“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为口号,在全国实行党团总动员,发起青年学生从军运动,组成青年军。但是,直到日本投降,这支以抗日为号召,利用青年学生爱国热情而召募的军队,既未出国远征。也没向日军放过一枪。国民党这种奇特的征兵方式与动机,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探讨的兴趣。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民政府进行了教育复员。旋即解放战争全面展开,教育再次遭遇严峻考验。国民党为笼络中等学校学生,设置了多所临时中学和联合中学以收容学生。随着国民党的不断败退,大部分联合中学和临时中学被迫解散,但也有不少被国民党裹挟之台湾。“豫衡联合中学”就是当时被国民党裹挟南下,辗转流离最后经越南至台湾的。  相似文献   

7.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青年军官作为一个职业 ,物质待遇是吸引人才的一个基本因素。由于多种原因 ,我军青年军官的物质待遇与他们付出的劳动相比相对偏低。因此 ,合理评估青年军官劳动的价值 ,建立实现青年军官劳动价值的物质利益补偿原则 ,提高青年军官的收入预期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二战结束后,受太平洋战争影响而返回中国避难的大量缅甸华侨急需返缅恢复旧业。但由于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缅甸新政府对华侨返缅设置了重重阻碍,这一群体遂大量滞留中国,散布于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等省,且集中于广州、汕头、厦门、福州、昆明等地。为寻求成功返缅复员,这一群体以侨团的形式积极游走于联合国相关组织、各国政府与各地方社会之间。面对当时的国民政府,缅甸归侨所组织的社团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其"侨"和"社会团体"的特性,也成功地显示了归侨团体在形塑近代"国家—社会"关系时的独特作用。与此同时,国民政府战后社会重建时的低效和无力在此过程中被折射无遗。  相似文献   

9.
广东各级地方政府机关行政复员为战后时局推动的一种应然,并依据广东战后复员计划纲要渐次展开。为规划和指导战后复员工作,广东省政府制定了广东省政府复员计划纲要。政府机关行政复员包括行政机关(行政组织)与行政人员(公务员)的复员。政府机关除了原有的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的回迁与恢复外,接收汪伪政权、重组地方政府机构是战后行政复员的关键,省、县级行政人员的复员则充斥着派系斗争。尽管初期各级政府机关行政复员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抗战胜利之后的国内外复杂形势、省府机关行政复员既定方案与实践之间存在差距以及地方政府行政人员的腐败等因素的制肘,省府行政复员政策与措施执行不到位,大多拖沓直至无果而终。  相似文献   

10.
1945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定本教科书的供应经历了一个从异常混乱到逐渐改观的过程。战后初期的教科书供应因各地准备不足导致出现了收复区伪教科书大量充斥其间的现象,1946年则由于各地翻版现象严重而国民政府教育部不得不考虑改弦更张。到1947年教育部开放教科书的版权使得一直未能解决的教科书供应难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通过对战后教科书的供应问题的分析可以反映抗战胜利以后各地教育复员的艰难以及各界之间利益的冲突。  相似文献   

11.
知识管理近二十余年的实践为企业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进行的政府机构改革以及行政人员素质的提高为政府管理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借鉴企业知识管理改革的成功经验,依托国家知识创新工程,通过创建学习型政府、完善电子政务和公务员激励机制等措施实施知识管理是提高政府效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1920年代,哈尔滨青年和全国青年一样,成为了青年运动的推动者和践行者.在哈尔滨青年开展的一系列运动中,文化蕴含占有较大的比重.他们组织开展学习俄文运动,以培养俄语人才;他们开展平民教育运动,以增进平民的认知能力;他们开展科学文化知识普及运动,以提高哈尔滨地区民众的文化素质.同时,他们也开展旅游活动和体育运动,以强壮哈尔滨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探究哈尔滨青年运动的文化蕴涵,有助于认识当时哈尔滨青年的思想状态和精神风貌,有利于传承哈尔滨青年的优良传统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将现有的原型城市转型为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城市,构建起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城市发展道路,已经成为摆在我国城市治理者面前的重要任务。知识城市赋予城市新的职能,在明确了知识城市政府管理定位原则的前提下,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在政治职能上要制定一份具有全球战略眼光的知识城市发展蓝图;在经济职能上要完善城市知识基础设施,培植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在文化职能上要打造城市特色,增强城市凝聚力、吸引力和辐射力;在社会职能上要密切政府与公民社会关系,提高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14.
在面临复员与就业双重压力的情况下,美国政府通过立法实行以保障退伍军人的职业复原、文官录用中的优待、免费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政策,破解了美国由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转轨过程中退伍军人的就业难题,成功地实现了退伍军人的角色转换,促进了美国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5.
抗战胜利后的中等教育复员,在推行之初即陷入困境,当局精心筹划的国立中学"下放"、后方学校内迁、收复区教育重建等,无不举步维艰.其中除战争创伤显形化的教育资源短缺这一客观制约因素外,内战的阴影及其对教育发展空间的挤压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指出当前军队转业干部这一特殊群体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分析了制约军队转业干部社会化衔接进程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军队转业干部社会化衔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阐述,提出了加快军队转业干部社会化衔接进程的构想,以消除军队转业干部的种种后顾之忧,建设和谐、高效、满足需要的军事国防力量.  相似文献   

17.
国民经济动员经济效率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效率高低是衡量国民经济动员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深入研究国民经济动员经济效率相关问题,既是适应解决国民经济动员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满足建设市场经济对丰富效率内涵的基本要求,并且能够推进国民经济动员效率问题理论研究规范化.国民经济动员经济效率是动员准备效率、动员实施效率和经济复员效率3个指标的综合体,国民经济动员各个阶段经济效率受技术、生产组织、制度、信息和时间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基于各主要因素的作用机理,提升国民经济动员经济效率,需从军民融合、供需对接机制、法制建设和整体衔接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政府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担着国家治理的具体实施和行政实现的功能,其现代化水平直接影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程度。及时总结和梳理国内政府治理的研究热点和总体研究趋势,以回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践对理论研究的新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以近十六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591篇政府治理研究的核心期刊学术论文为样本,利用文献计量学以及知识网络分析工具CiteSpaceIII进行分析,绘制2001-2016年国内政府治理研究的知识图谱。全景式再现我国政府治理研究的时空动态发展历程,直观展示研究文献的时区分布、机构分布、研究学者、研究热点状况,并探测发展趋势,以便为政府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进一步推进提供基础性的知识支撑。  相似文献   

19.
团的十五大上首次把"协助政府管理青少年事务"作为共青团组织的一项任务,而伴随中国改革的逐步深入,青年事务越来越成为一个客观的现实存在,越来越凸显出其政府事务的特点。阐述了共青团组织自身的准确定位,分析了共青团组织在协助政府管理好青少年事务中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共青团组织承担青年事务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0.
寻根文学作为一个文学流派,鲜有人对它的主体进行研究。它的主体包括作为寻根先导的少数老作家、寻根主体部分的知青作家和寻根独特部分的少数民族作家。由于寻根文学作者不同的独特感受和各自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审美理想追求,使他们在主体的不同类别里又有区别。老作家的寻根主要与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个人爱好有关,其寻根更多地带有不自觉的特点;而知青作家的寻根是出于身份认同的需要和为西方现代文化寻找一个合适的接受场,因此担当寻根文学主体重要角色的不是文化底蕴深厚的老作家,而是文化底子薄弱的知青作家。而少数民族作家的寻根既是对长期封闭心理的反拨,也是对民族文化沉落的焦灼,还不免带有跻入世界文学潮流的急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