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二战之后,西方各民族国家中产生了大量外来移民群体.这些外来移民群体和其他少数族裔群体不断从内部向西方各民族国家提出权利要求.这使西方各民族国家不得不放弃"单一民族"的民族国家建构模式以及同化政策,转而采取更为宽容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以满足各族裔群体的权利要求.此举引起了很多人对民族国家会走向衰微和终结的担心.但事实上,民族国家并没有走向终结.其原因在于,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本身就是民族国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重新建构的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少数群体的权利要求,促进了多元文化国家内部的整合,使得民族国家的建构更为深入.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适应了加拿大社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就,并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但多元文化主义坚持以族裔集体权利为基础、强调不同族群"差异平等"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相关国家并未全盘照搬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主义政治思想,说明该政治思想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逻辑上并不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在全球化的今天,仅仅从形式上承认和保护少数族裔的集体权利是不够的,还必须注重通过经济和文化的合作促进各个民族的共同进步与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3.
周少青 《民族研究》2012,(1):1-11,108
历史地看,多元文化主义一开始就与少数民族争取平等权利的要求密切相关。当前关于多元文化主义与少数民族权利的研究有两个特点,一是并不严格区分多元文化主义的不同维度;二是往往把多元文化主义仅视为少数民族的权利理论,没有从多民族国家构建的角度理解多元文化主义的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多元文化主义至少存在于事实、理论、意识形态、政策和价值理念五个维度,每个维度下的"少数民族权利"都呈现出不同的面相,具有不同的意义和效果。少数民族权利保护与多民族国家构建是同一个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多元文化主义不仅仅是少数民族的权利理论,它也是多民族国家构建的重要理论支点。  相似文献   

4.
目前,“多元文化主义”已发展成为一种政治思想,在如何看待文化、政治和民族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观点.少数民族遭遇多元文化主义,将在民族文化与国家文化、民族自治与国家治理、民族身份与公民身份的关系等问题上产生认同困境.何以应对?核心理念是坚持“尊重多样,包容差异”原则.本文以中国为例尝试了深入的剖析.具体而言,党和国家需注重中华文化的内涵发展、自治权利的法律实践和公民身份的科学构建等议题的探讨,通过消解少数民族认同上的困境,提升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文化认同、中国政治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加强社会凝聚力、民族向心力和国家统合力.  相似文献   

5.
重新检讨多元文化主义的价值,认为它是加拿大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它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建构国家的认同,而且保证加拿大成为一个包容、平等和民主的社会。首先叙述多元文化主义的历史发展,着重多元文化主义之含义的蜕变。同时将探讨多元文化主义与其他加拿大价值观念(诸如平等和民主)的关系。最后认为须对多元文化主义的内涵加以扩大以容纳各种文化。唯有如此,每一个公民才能融入一个集体的意见交流过程,共商如何建构国家认同与国家主义。  相似文献   

6.
认同与承认——基于西方相关政治理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群且多元,是人类政治生活的基本特征之一。西方学者关于这一议题的学术性争论,对于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理念和制度安排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总括起来看,普遍主义的基本理论预设在于公民身份不可争辩的唯一性,并据此主张消解公民的民族身份;而文化多元主义虽然部分地反对普遍主义,但强调公民身份的最高地位并将民族身份置于次要的位置。然而,普遍主义和文化多元主义似乎都没有注意到,多民族国家中的公民身份和民族身份其实是一体的两面,而不是处在连续统的不同位阶上的两个不同身份。在多元社会中,多元政治的存在本身就势必要求建立一个能够包容多元的制度架构和法律规范,而在这样一个具有利益表达功能的包容性架构下,民族群体显然应该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而不是被剥离掉政治属性的文化集团。本文从相关争论的整理与综述入手,分析了整合多民族社会的不同方案。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是其传统文化保护的一部分,对于文化资源相对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种保护不单是单纯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问题,它已关系到一个民族文化的存在与发展;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权利主体身份的确定,关系到权利配置;主体权利义务的明确,则关系到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积极应对日益多样化的侵权行为,并为自身的多样化发展拓宽道路.  相似文献   

8.
杨友孙 《民族学刊》2022,13(11):89-101, 151
“少数群体”的认定和承认问题,是和“少数群体”界定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一个问题。在欧洲,对“少数群体”成员个体身份认定,逐渐认同了“自我认同”原则。而在集体身份方面,欧洲通常采取国家认定或承认的方式。不过,欧洲国家在认定和承认族群集体身份时,门槛过高、缺乏“识别”过程、主观进行族群归类、添加一些附加条件等特征或不足。对此,有必要将“少数群体”的标准区分为“核心特征”和“外在条件”,将“在族群、文化、宗教或语言方面有异于主体民族”“表达了维护群体身份的意愿”作为认定或确定少数群体存在的“核心特征”,而将“公民身份、居住时长、人口因素”作为“少数群体”存在的外在条件。“核心特征”可以确定“少数群体”的存在,而“外在条件”则作为少数群体获得某种特殊权利或优惠的资格。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多元文化主义的学术文献主要出自政治哲学家之手,采用的是政治哲学的规范理论。这些政治哲学家创立了具有显著自由—民主和平等思想的多元文化主义公民身份的理想化理论。这种"自由主义的多元文化主义假说"认为,采用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不会危害西方核心价值观:自由、民主。这个观点非常具有影响力,它不仅影响了多元文化主义在哲学领域中的学术讨论,而且广泛地影响其他学术领域,影响公共生活。然而,许多社会科学家却怀疑多元文化主义在现实世界中是否如此无害。考察了加拿大和其他国家及地区的现有证据,用实证的方法检验自由民主观念下的多元文化主义的假设。这些论据将告诉人们:自由—民主理念下的多元文化主义的前景是什么?多元文化政策对自由—民主价值观有什么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阿玛蒂亚·森关于单一身份与暴力的思想认为,民族、宗教冲突与将人们身份单一化密切相关,单一身份孕育着冲突和暴力。社群主义、文明冲突论、亚洲价值观和多元文化主义都存在将人们身份单一化的问题。要解决因单一身份带来的冲突,需要从破解单一身份本身做起,基于自由和理性的原则建构人们的多元身份归属。阿玛蒂亚·森关于单一身份与暴力的思想对于理解和分析中国民族问题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少数人权利的保护,包括两个基本的面向:其一是主权国家依照宪法和相关法律对国内那些因人口、宗教或民族身份处于少数地位的群体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在平等、非歧视的原则基础上给予保障和保护;其二是主权国家依照国际法,通过加入相关的国际公约和条约在促进和实现少数人权利方面进行国际合作,并保证对侵犯少数人权利的行为加以防止和惩治。中国关于少数人权利的保护更多地强调制度和法治的途径,通过依法赋予少数民族特殊的优惠政策的方式凸显和确保少数民族的权利。  相似文献   

12.
多元文化教育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公民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是由 5 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 ,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与宗教信仰 ,因此 ,少数民族人民的公民教育便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从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角度思考少数民族公民教育模式 ,探索多元文化基础上的公民培养机制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儿童对他文化认同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西南6个少数民族1202名6~14岁儿童进行他文化认同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上,少数民族儿童对他文化的认同程度并不高,各少数民族儿童之间对他文化认同程度的差异性较为显著。(2)少数民族儿童已具有对他文化识别的能力,随着少数民族儿童年龄的增长,对他文化的识别能力逐渐增强;少数民族儿童初步具有对世界多元文化的认同意识,但少数民族儿童对他文化的认同面临着一定程度的认同性危机。  相似文献   

14.
族群认同问题是民族问题中的核心问题。对于国际社会中处于多数的多民族国家而言,如何有效构建统一的国家认同和社会认同将是关乎国家团结统一的关键性问题。我们是谁?我们属于谁?随着族群生存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族群的认同总是会发生某种程度上的波动性变化,进行自我身份的再认知和认同的自我调整,这种情况在移民国家更为明显。在美国身份认同政治氛围高涨的情况下,本文通过对美国少数族群双重认同的形成、互动轨迹、影响因素及配合因素等进行综合分析,解析双重认同存在的根源,以为多民族国家加强对少数族群认同的认识和国家认同的建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identity formation among ethnic minorities in the Crimea – specifically, the moderation effects of concepts of national identity on interrelations between conflict indicators and readiness for conflict or compromise for two ethnic minorities in Crimea. Based on a survey in the Crimea, results show that concepts of national identity moderate the effects of ethnic identity, ethnocentrism and economic deprivation on individual conflict behaviour. Research show that civic concept of national identity significantly reduces readiness for conflict among ethnic minorities. The position of a minority within the nation regulates impact of ethnic and multicultural concepts on readiness to fight with other groups.  相似文献   

16.
英邓彧  李兰 《民族学刊》2016,7(4):26-33,101-105
In ethnic minority literature, the translation of nam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ha-ping ethnic identity. The names of an ethnic group’s folk heroes,in this case the Naxi hero Coqsseileel’ee ( in Naxi pinyin ) , or ( in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 ) , are not just sound se-quences, but are also full of implicit meaning that needs to be transferred. Only when this meaning is conveyed can we protect ethnic culture in transla-tion.  相似文献   

17.
The widely disseminated court verdict on the former Scotland Yard commander, Ali Dizaei, as a violent bully and a liar at the end of his first trial in February 2010, brought about a noted denunciation of multiculturalism as ‘political correctness’. The jury's decision on the abuse of power by the Iranian-born officer was used by the denunciators to condemn the politics of rights that aligned multiple ethnic and racial identities as equal. The denunciation is looked at as a contingent mobilisation of the apolitical subject that is loitering on the boundary of politics calling for the ‘end of politics’ marked by the exclusion of the Other. At the same time the trial revealed that by advocating a policy designed to subsume particular ethnic and cultural belongings within a universal exercise of rights Dizaei had been able to resume his cultural differences as a source of privileges among his compatriots. Drawing on the incident as a result of which Dizaei had to stand trial and later a re-trial, using various sources, the paper examines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exercise of rights and privileges built into multiculturalism. The pertinence of the sources used to highlight the tension remains largely unaffected by the questioned reliability of the main witness of the prosecutor and the Appeal Court judges’ decision to order Dizaei's re-trial. The paper argues that multiculturalism sets in motion the incompatible agencies of the citizen, the member of a political community, and Man whose role is inscribed within civil society. Thus, the exercise of equal rights calls for dis-identification of the subject as a social and cultural agent. Such dis-identification, however, is displaced when the subject asserts his identity as Man, the bearer of unequal relations based on class, gender and race. In making provision both for the exercise of rights as well as the assertion of identity multiculturalism becomes instrumental in the subsumpti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within rights and the resumption of these differences in the articulation of privileges. The mediation of multiculturalism in the realization of rights and privileges accounts for the Iranian-born officer's oscillation between subsuming his cultural differences within British citizenship and resuming these differences in asserting his identity as an Iranian among the diasporic community. Using the notion of cultural diversity Dizaei was able to keep at arm's length the two spheres of rights and identity that allowed him to claim ‘not to be one of them’ thus oscillating between claiming the rights of a British citizen and the privileges of an Iranian magnate. The noted disruption in his power game that brought Dizaei to sit in the dock was the result of a failed attempt by the Iranian-born officer to contain the growing tension in his advocated multiculturalism arising from his simultaneous resort to rights and privilege.  相似文献   

18.
李永政  王李霞 《民族学刊》2014,5(1):88-91,127-128
文化融合是一种客观的历史现象,也是现今的一种社会存在状态;是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家的概念则是近现代才从西方国家传入的新鲜产物,是生活在其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对其所在国家的认识、评价与情感,主要表现于国家政治共同体和结构层面以及共同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层面的认同。国家认同于国家本身、于个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问题显得尤为迫切。而国家认同教育是国家认同构建中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学校教育是建立国家认同的有效途径。我国的各民族的文化融合是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教育的前提与基础、有力保障、表现形式,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高级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深远的影响。我国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并吸收了中国历来坚持"和而不同"处理民族关系的宝贵经验与优秀传统,制定出了相应的民族政策,坚定地保障民族文化融合,加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教育,促进国家的稳定与团结。  相似文献   

19.
陈春艳 《民族学刊》2022,13(10):1-6, 128
大量少数民族由农村迁移至城市,既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民族工作和城市治理带来了挑战。铸牢城市少数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能够帮助少数民族更好地适应并融入城市生活,并有助于在城市地区进一步做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有效破解城市治理的难题。应从完善保障城市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机制和体制,努力提高城市少数民族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与水平,关注并及时满足城市少数民族的精神需求,充分调动和发挥城市常住少数民族群众的积极性和带头作用四个方面去铸牢城市少数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