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是主体和客体在相互作用中进行双重建构的理论。确切地说,也就是在平衡和自我调节机制的控制下,主体首先通过内化建立了自己的认识结构——图式,图式既是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改造的场所。又是对其进行改造的能力,然后,主体利用自己的图式通过外化建构客体。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图式的建构是最根本的前提。无疑,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充分肯定了主体的能动性,但是,随之便产生了另一个问题:既然客体(认识论意义上的)是主体通过创造性活动建立的,那末它如何具有客观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弄清认知图式对认知过程的制约性,必须首先了解认知活动的一般过程。一、认知活动的一般过程 (一)反映.认知活动的起点是反映。所谓反映,是指认识主体在实践过程中以先天形成的感官系统对外来信息造成的刺激作出的反应。主体利用其大脑皮层的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功能和反射整合机制将信息所包含的语义、概念、观点“移入大脑”,在主体意识中进行复制、再现,形成对信息客体具有相关性或对应性的形象和概念,并进行记忆和储存的活动。反映既是主体接受信息客体的渠道,也是主体有目的地作用于客体,主动与客体发生信息联系的过程。主体内部的一切观念形态的存在都必须通过反映而获得。反映既是认识的本质,也是认识活动后继环节得以运行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3.
科学认识的建构活动(关于科学认识建构的涵义参见拙作“论科学认识发展中的建构特征”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6期)从整体上来看,可分为认识主体的外部科学实践活动(简称外部活动)和内部思维操作活动(简称内部活动)两部分.这两部分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只是为了考虑问题方便,才分别研究.科学实践活动受思维操作的指使,甚至可以看成是思维活动的“外化”,而科学思维操作活动的内容和规则则来自科学实践活动,并受实践活动制约,是实践活动的“内化”.无论是活动还是作用,二者都交织在一起.外部活动作为主客体双向相互作用的中介系统具有两重性,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当它面对外在世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在哲学界形成了一股主体论热。一些同志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现代物理学为依据,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能动的反映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要用“主体论”(包括“选择论”、“重构论”,下同)来取代它。我们认为,人的认识,无论是作为活动的认识,还是作为结果的认识(真理),在总体上只能是以实践为基础和中介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过程。这就是我们的认识本质观。  相似文献   

5.
认识建构理论主要是关于认识起源与发生问题的理论,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核心。虽然我国理论界对该理论的积极意义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肯定,但仍然不够充分。笔者认为,为进一步充实和丰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必要对皮亚杰建构理论的合理性进一步探讨。一、认识起源于活动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补充论证。对于认识的来源问题,哲学史上素来有先验论和经验论之争,皮亚杰反对二者的“预成论”观点,提出认识起源于活动。在这里,“活动”概念有着特定的含义,它不仅包括有意识的物质活动(但它是个体的),而且包括无意识的本能活动,还包括内化的…  相似文献   

6.
<正> 在科学认识活动中,客体作用于主体并在主体中形成其映象(概念、理论等抽象形式表现着的客体映象)的过程是科学认识过程。相反,主体作用于“客体”(客观实在)使其成为真正认识论意义的客体(即人化客体与人工客体)的过程是科学实践过程。前一过程是由主体中的科学认识结构调控的,后一过程则是由表现认识结构外部功能的科学智能结构支配  相似文献   

7.
关于真理本质的实践唯物主义批判和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合论、融合论、实用论、意志论、语义论等多种真理论 ,对真理问题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但从本质看都是不科学的。实践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达到统一的一种认识结果 ,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认识。真理的客观性不是指康德所说的认识之必然普遍的有效性 ,也不是指波普意义上的认识的“非私人性” ,而是指认识与对象的符合性、一致性 ,标志着主体获得了关于客体的某种确定的信息。真理的主观性指的是形式的主观性 ,也就是说真理是具有客观性的观念形态。真理不但是一个认知概念 ,而且也是一个意义指称概念 ,是实践 -认识整体性范畴。真理是人类合理性地表达对象世界的基本方式 ,是主体对客体之存在和本质的客观性意义的承诺 ,表征着人的一种本质力量 ,是实践活动的客体性要素和人的生存的一个基本原则 ,决定着人的生存状况及生存的时空界限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先提出认识论中两个问题,作为本文的引子. 第一,传统的“认识”定义忽视了主体性原则按传统的“认识”概念的定义,是指“人们的头脑对于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或“主体对于客体的反映”。这一定义有两大特点:认识对象仅仅是主体之外的客体;认识活动仅仅是一种反映活动,它忽视了主体性原则在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两个特点也就变成了两个缺点:因为,人和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人有自我意识,人作为主体既是  相似文献   

9.
认识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但是,“仅仅‘相互作用’=空洞无物”,“需要有中介”(列宁《哲学笔记》,第172页)。实践活动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物质性中介,而思维活动则是其精神性中介。当前,要澄清哲学界有关认识的主体性、客观性以及认识的本质诸问题的争论,关键在于深入考察主客体在思维中的相互作用,探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思维机制。所谓思维机制,就是主体的思维机能系统接收和加工客体信息的具体方式。主体的思维机能系统包括知、情、意三要素,这三  相似文献   

10.
格式塔强调感知过程的整体性,使我们从“感觉→知觉→表象”的线性思维的迷梦中苏醒过来:主体并非被动地分别接受一个个刺激,然后才进行诸感觉要素的整合。而是根据自身的能力和需要,对潮水般涌来的刺激选取适当的信息,作为一定的样式整个地感知客体。皮亚杰进一步把认识看成是在主体已有的内部结构中进行建构的不断过程,外来的刺激总是内化于主体原有认识结构中。从中我们又进一步得到启示,作为真正人的认识过程,客体主体化总是作为通过思维加工过的理性形式而存在。例如,对于红玫瑰的刺激,红玫瑰的意象,花、红的概念以及“这朵…  相似文献   

11.
近来有同志提出认识的本质是选择而不是能动的反映,并在论证时,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作为一个依据,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本文就此谈点粗浅意见。一有的同志说,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同化与顺应概念就是“选择”,认识便是“吸收与主体认识结构相同的刺激,排除相异的刺激”,皮亚杰视认识的本质是选择而不是能动的反映。(参见1986年第4期《哲学研究》) 同化和顺应是皮亚杰认识结构理论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是认识结构协调和组合的两种形式,也是主体反映客体刺激的两种机能。同化是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皮亚  相似文献   

12.
〕中介思维是思维主体通过诸中介构建自身对象,协调建构对象与客体对象关系的过程。该过程始于抽象,经反思,终于后思:抽象是思维主体将客体对象形式化;反思是使抽象形式规定实现分层、极化和整合;后思则是以实践为中介,总体上对“内化”的建构对象及其“外化”的功能作审核过程。中介思维在理论研究和现实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它是思维方式转换的杠杆,为理论体系的建构和改建提供导向,并成了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过渡的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13.
内化(interiorization)是描述对象客体如何由具体的外部实在变为主体观念映象的过程,这一范畴是从皮亚杰发生心理学中借来的。皮亚杰所谓的内化过程有三个主要特征:其一,内化“就是概念化”过程,即活动图式转为概念图式;其二,内化过程出现新质;其三,感知活动的概念化过程是“许多转化中一个特定的转换”。另有一些国外学者则从社会学的意义上理解内化,认为内化是“个体接受态度、法规、原则或良心制裁,并使之在形成价值判断或决定自己品行的过程中成  相似文献   

14.
1.主体、主体性原是哲学中的概念。在哲学史上,主体这一概念至少有三种用法:第一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主体,其含义是指运动或属性的承担者或物体的主要部分,近似于“实体”或“主体”的概念。第二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其含义是指认识和实践的承担者,这一概念是与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对象(客体)相对应而使用的,具体就是指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入(包括个体、社会焦团、阶级以至全人类)。在哲学家黄埔森看来,“主体这一概念,除了有实体、主要部分等含义外.最主要的含义是指某种活动的主动又出者。……主体是人·但不等于人,人只…  相似文献   

15.
论认识客体的观念化、符号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认识作为对外部世界的一种观念的掌握方式,所掌握的是关于认识客体本身的存在状况、结构、属性、本质、关系、运动变化过程及规律等的信息内容。所谓认识是反映,就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通过感知和思维活动接收、储存和加工处理信息的过程。文章着重论述了与认识主体相关联但又是外在的感性的认识客体,必须经过认识主体感知的转化和转换过程以及陈述,成为储存和呈现在认识主体大脑中的观念化、符号化的信息客体,才能成为思维加工处理的对象,成为观念所掌握的客体。文章根据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相关联领域的不断变化,分析了人类认识进化发展中问题的发生、主题的转移、认知图式的改变、参照系的变换等机制。  相似文献   

16.
所谓思维方式,是指主体在认识客体、改造客体的活动中进行思考的模式,是主体认识对象世界的工具,是思想得以实现和完成的手段、样式。思维方式不仅具有主观性的一面,同时也具有客观性的一面,它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思维方式这一根本特性使它成了联结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中间环节。只有通过它,主体方能有意识、有目的地去认识和改造客体。  相似文献   

17.
论发生认识论的同化和顺应概念石向实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是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说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一对基本概念,是皮亚杰把它们首先引入认识论研究的。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学者也开始应用同化和顺应的概念来研...  相似文献   

18.
<正> 近几年来,人们在讨论主体和客体问题时,一般认为,主体是指能够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社会的现实的人.简而言之,人只能担当主体角色,即"主体=人".因为主体概念的规定性,不仅要影响到对客体概念的规定性,而且还要影响到对主体和客体同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同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整个认识论中很多问题的深入研究,所以有必要对"主体=人"这个规定进行辨析,以便深化对主体概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建构·反思·反映: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 ,反映是双重决定的 ,没有自在客体就不会有观念客体 ,没有概念结构对自在客体的分解 ,也不会有观念客体。思维的建构就是指思维通过概念、范畴关系把自在客体转化为观念客体的进程 ;反思思维直接产生于思维内在的逻辑与非逻辑的矛盾 ,其作用在于 ,批判、否定原有的思维框架、思维定势、思维圈 ,并形成新的建构性思维 ,形成新的思维框架、思维定势、思维圈 ;思维反映存在不仅通过实践及其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而且通过思维自己构成自己的形式 ,通过特定的主体坐标系来进行 ,并通过实践反思的形式不断发展 ,反映是在主体、客体、反映形式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主体依据自己的反映形式对客体的部分信息进行加工的信息变形过程。  相似文献   

20.
人总是在一定的精神状态的控制和支配下从事认识活动的。认识活动中主体的主观精神状态(我称之为“主体认识图式”),归根结底是主体先前对于对象的反映。就具体形态而言,主体所反映的对象无限多样,但从宏观上划分不外乎三类:客体世界、主体自我,以及主体和客体相沟通的实践活动,由此主体意识状态相应地就有对象意识、自我意识和实践意识。从客体世界、主体自我和实践活动都是主体的认识对象来说,对象意识、自我意识和实践意识不妨说都是“对象”意识,但习惯上我们专把主体对于客体世界的反映称为对象意识。主体认识图式作为一定对象的反映,就是由对象意识、自我意识和实践意识构成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