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提供了认识“三农”问题的新视角与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用科学发展观审视“三农”问题,经济社会不均衡发展战略布局和“三农”不科学的事实发展是其根源;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原则指导;统筹城乡、统筹“三农”内部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2.
炎泰 《社区》2009,(6):10-11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最关注的。“我买的香肠不合格,怎么取证?”“有没有不加防腐剂的食品?”“桶装水里长青苔属不属于质量问题?”“三聚氰胺到底是什么东西?”……一连串的百姓关注的焦点问题,质监专家一一为你揭晓答案。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两课”教育的实际状况的研究,提出了在进行“两课”教育时必须注意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强制性教育中的逆反心理、重复性教育中的排斥心理、抽象化教育中的乏味心理和缺乏针对性教育的无用心理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就很难提高“两课”教育的效果。文章不仅研究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各种原因,而且提出了提高“两课”教育效果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由于中国农民占总人口的大多数,农村占国土面积的绝大部分,决定了其农业、农村和农民(以下简称“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为此,通过分析和阐释“三农”问题的深层原因在于规模不经济(包括内在不经济和外在不经济),探讨了克服规模不经济的思路,并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科学问题的哲学研究属于科学哲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很多科学家和哲学家都把问题视为科学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但传统的科学哲学不太重视关于科学问题本身的研究.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科学哲学对“问题”避而不谈,相反,在一些著名科学哲学家的理论论述中,常常牵涉对问题的讨论.杜威、波普尔、劳丹、库恩、拉卡托斯等哲学家关于“问题”的论述散见于其著作中,国内学者对“问题”的理论研究也形成一些特色.对“问题”理论进行梳理和述评,展望未来的“问题”理论研究走向,对探索科学哲学理论的新发展,促进“问题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三农”问题是一个社会系统问题。作者借鉴西方社会学家T.帕森斯的社会系统论及其“四功能范式”对我国的“三农”问题进行了剖析,指出这一问题的实质是农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农村社会进步的不可持续性与农民生计的不可持续性交织而成的农村社会系统失衡问题;由于特定历史制度安排所造成的农村社会系统相对封闭以及内部子系统边界不清、功能模糊和反分化倾向,使大系统趋于“无序”或“混沌”状态。为此作者认为,“三农”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于城乡两个社会系统的融合。本文的对策思考是,应当以统筹和协调的系统论发展观为指导,在增加新农村建设投资的同时,推进农村政治、法律制度、道德规范教育等配套社会改革,促进农民行为模式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7.
1975-1978年,邓小平对解决台湾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将“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作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前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主张在解决台湾问题上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并明确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他的贡献,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对台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建立法治国家,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渐进深入。尤其应重视诸如“法律体系欠完备、欠统一”、“缺乏严格公正的执法制度”、“法律职业非专门化现象严重”、“监督机制不完善、配套协调性差”等问题,并采取积极措施  相似文献   

9.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核心,通过大量有内在联系的“问题”的不断“刺激”,促使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梯度性提升学生问题能力”是在“问题教学法”实施的前提下,将学生的问题能力依次分为产生问题、追问问题和创生问题并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最终达到“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的境界。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  相似文献   

10.
“三农”问题与农民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问题的中心问题是“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中心问题是教育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教育问题,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1.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共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归纳了《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几个共性问题,并通过对共性问题的阐述和分析,使学生在学习《模拟电子技术》时能更迅速、更轻松的掌握各部分内容,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科学问题”概念及其本质特征和属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灵魂。本文研究了“科学问题’概念及其与哲学问题、数学问题的联系和区别。区分了“问题’的抽象表述和具体表述。探讨了“科学问题”的本质特征和属性。  相似文献   

13.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机械设计》课程在教学改革中面临的问题,提出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并对《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进行研讨,即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综合性教学以及加强设疑、适时释疑等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相似文献   

14.
哲学不仅是一种具有价值性的人类文化样式,就哲学的理论特质而言,哲学在根本上就是关于"价值问题"的学问.从哲学历史发展形态来看,以往哲学都蕴涵着对"价值问题"的理解与把握.具体说来,以对象化的方式求解"价值问题"是西方哲学的传统;中国传统哲学是以"心性"觉解的方式求解"价值问题";马克思哲学则以实践的方式来求解"价值问题".马克思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实现对知识论形而上学传统的超越,体现了人的"价值问题"意识的现代转变.  相似文献   

15.
论述证伪主义是波普尔在批判归纳主义与证实原则的基础上建立的。指出证伪的原则既是波普尔解决"分界问题"和"归纳问题"之关键,也是波普尔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政治伦理思考的重要问题。商周之际,为了解释周代商政权的合法性,产生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观念,在此基础上周公提出了“以德配天”的重要思想,开启了神权政治观向道德政治观的转变。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奴隶制的瓦解,“公室衰微”.人的主体地位上升,“以德配天”思想被诸子发展为“以人为本”的政治观和系统的民本思想,从而使中国政治文化具有人本主义色彩。研究先秦政治伦理,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美国建构主义代表人物乔纳森认为:教育存在的唯一的合法理由是问题解决。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用技术解决各类问题。人类主要在特定文化范围内从事特定的经济活动,人类所面对的问题具有浓厚的经济和文化色彩,如果从教育体系上进行宏观设计,将传统的教育形式改造为具有问题情境的教育体系,构建"大社会、小学校"的教育平台,在理论上可以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缩短人才培养周期。本文以信息社会为背景,提出了基于问题的教育经济社区人才培养模式,着重探讨了信息化背景下教育经济社区的内涵,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我们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界定;其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五句话,强调的是"目标取向"、"发展预期"和"结果承诺",而不是"操作方式"、"运行机制"和"特定过程";他是从政治选择和实践操作的角度提出问题的;其深层依据,则在于要改革现实社会主义某些已经形成的外在特征.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中的问句以设问为主。穷尽描写表明,《文心雕龙》设问辞格的形式标记有单用、连用、套用三种情形。《文心雕龙》中的设问辞格有其语用意义,独具共时表达功用和历时承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货币为人服务”作为一种货币理念是马克思在1847年提出的,2004年在《富国律》中实现,间隔138年。期间人们对经济危机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栋,其中欧文.费雪和凯恩斯贡献卓越。经济危机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货币发放标准”问题,其答案“货币为人服务”曾经在马克思的脑海里一闪而过,可惜被计划体制误解。弗里德曼是首个在货币中引入“人”的人,他使传统的“物币理论”变成了“物币人币折中理论”,“货币为人服务”理念取得阶段性胜利。《富国律》提出了完全的“人币理论”与“模型”,使消灭“失业、生产不足与生产过剩”成为可能,从而马克思所提出的“货币为人服务”的思想得以完全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