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关于老子哲学的性质问题,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有争论。虽然问题的探讨越来越深,越来越广,但原则分歧始终未能解决。 在给老子哲学定性时,人们涉及了多方面的问题。其中主要的是,老子的“道”究竟是“有”还是“无”?“有”和“无”的含义究竟是什么? 断定老子是唯物论者的同志认为:“道”是“有”。其主要根据是,《老子》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由此得出“道”是物质的结论。断定老子是唯心论者的同志认为:“道”是“无”。  相似文献   

2.
《老子》的"有""无"关系可以分为形而上层面之道的"有""无"关系、形而下的器物层面的"有""无"关系、作为人世间及天下治理层面的"有""无"关系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是相互贯通的。《老子》的"道"与龙树的"空"虽有很大差异,如《老子》的"有"与龙树的"有"、《老子》的"无"与龙树的"无"的含义差异巨大;但两者也有诸多可融通之处,如《老子》的"道"是"有""无"的统一体,龙树的"空"体现色空不二的关系,等等。  相似文献   

3.
儒的本义为柔。作为一个正宗老儒,老子处处说"无",实则是在讲"有",所谓正话反说。老子是第一个以否定形式总结历史经验的哲学家。道是物质性的实体,其本质是生命的创造。无为而治是上古圣王"垂衣裳"之治的继承与发展,是王道政治。  相似文献   

4.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确定老子哲学的性质,取决于对“道”的理解。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老子之“道”是一种类似黑格尔哲学的超时空的、派生和主宰万物的绝对精神本体。本文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因为这种观点脱离了老子思想的本来面目和本有含义,而把从黑格尔而来的概念硬加在老子思想身上,本文通过对老子“道”的论述分析及其与黑格尔“绝对精神”对比研究,认为老子的“道”是一个表示物质性实体及其规律性的哲学范畴,它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概念有本质上的不同,因此,老子哲学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而且具有丰富的辩证法因素。  相似文献   

5.
"无"是老子哲学中一个重要范畴,本文力图以"无"为立足点来重新阐释老子的哲学.老子哲学以"道"为本体论,"道"具有无形无象的特点,是对一切实有的超越,其本质就是"无"."无"不是无形无象的原始之气,不是无限,也不是乌有,而是指对"有"的无限超越,这是一种否定的形而上学.正因为老子以"无"为本,所以老子哲学决不是权谋之术,而是主张因顺自然,追求体无的生存智慧.有"无"为哲学基础,老子的哲学充满了无限的自由.  相似文献   

6.
老子的“道”最终是落实在人生理想上的,老子的人生理想又是以“道”为形而上的依据的。因此,首先必须解“道”,方可悟“道”,然后与“道”同一,达到“道”境。这也便成了老子的人生理想。一、道老子的1直”是其哲学的最高概念和范畴,老子正是在“道”的基础上构筑他的哲学体系的。“道”既是世界的统一原理,又是世界的发展原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香未知其名,字之口道。”(25章):“道冲……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4章)说的是“道”是先于万事万物而生,“道”是世…  相似文献   

7.
《老子》第一个把“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性质,直接决定着老子哲学体系的性质。《庄子·天下》篇说《老子》“逮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确实抓住了《老子》哲学的核心。《老子》第一章是全书的纲领。这一章比较全面地描述了“道”。“道”是天地万物的起始和根源。“道”本身有“无”和“有”两个方面的规定。说“无”,指的是“无形”、“无名”;说“有”,指的是“有形”、“有名”。“无”和“有”是“道”本身不可缺少、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道”是“无”和“有”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托尔斯泰虔诚地相信上帝,对老子之道非常推崇,他认为老子的"道"是指与通向上帝的"道路",多次引用老子的道论印证自己的上帝观。托尔斯泰如此认识是因为二者存在相似性:"上帝"与"道"都具有本源性,"上帝"之意志和"道"之规律都具有必然性,"上帝"之门与悟"道"之路都依赖直觉排斥知识。但是,不同文化下产生的思想是存在根本不同的,"上帝"是以"爱"为其内涵的人格神,"道"是以"自然"为其内涵的客观规律。托尔斯泰视二者为一,既与他个人的思想倾向有关,也与老子在西方的传播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9.
《老子》哲学以“道”为核心,而“有”“无”则是“道”的核心问题。对《老子》“有”“无”的考察,大体可分为“道”为“无”和“道”统“有”“无”两种见解。作为一种合理的诠释方式,从断句、词性、义理等方面来考察“有”“无”,可以看出“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最核心的概念,也是万物的本原、本体,从本质上来说,“道”是“无”“有”的统一。“无”是指天地形成之初的无形状态,“有”为实有,是万物之母,万物同出于它,“有”与“无”同出而异名。  相似文献   

10.
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人类历史进入了所谓的"轴心时代"。在这一时期,中西方历史都发生了最深刻的转折,以中国、印度、伊朗、巴勒斯坦、希腊为代表的各大文明都同时出现了巨大的进步,产生了诸如老子、佛陀、"顼罗亚斯德"、以赛亚、柏拉图等思想巨人。作为时代精神的哲学在这一时期实现了巨大的突破,这种哲学突破可以通过中、希哲学的突破反映出来。在中国,老子提出了"道",创立了"道论"。在希腊,柏拉图提出了"理念",建构了"理念论"。笔者试着从道与理念的含义、道与理念产生事物的方式、道与理念同事物的不同关系等各方面考察老子"道论"与柏拉图"理念论"的异同。通过对老子"道论"和柏拉图"理念论"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生活在"轴心时代"的老子和柏拉图,都面临着相同的时代难题,他们构建哲学理论的目标也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但是,他们二人却是沿着不同的进路来趋进自己的目标的。通过对老子"道论"和柏拉图"理念论"的比较,我们还可以从一个侧面窥探出中国哲学和希腊哲学在"轴心时代"突破的异同,同时也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精神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11.
先秦老庄建构“道”的哲学体系,目的在于实现社会宁静和谐,人民幸福生活.由此,老庄阐述了合“道”的整体幸福、悟“道”的精神幸福和法“自然”的真幸福.这种幸福观对缓解目前我国社会矛盾,增强民众的幸福感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生命问题是老子哲学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对生命问题的形上学思考是老子哲学的起点。老子认为“道”是生命的源头、生命活动的法则和生命追求的理想境界。“德”是连接宇宙大“道”与生命现实化的逻辑中介,是“道”的实体化和具体化。尊道贵德作为生命的基本价值取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老庄哲学包含丰富的养生思想,注重对生命的保养和维护。以"道"为根基,从"道"的自然品性出发,老庄确立了自然而然的养生原则,反对人为的"益生""厚生"之举。生命是形体和精神的统一,形体的保养是养生的基础,而养神又是养生的关键,在形神兼养的基础上,老庄主张以神立形,以德塑形。为了达到形神兼养、以神立形的养生目标,在坚持自然养生原则的基础上,老庄提出了知足长足,以"无"求全和专气致柔的具体养生方法。  相似文献   

14.
老子认为,人格的最理想状态是与道合一.与道合一的理想人格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即自然无为的生活准则、清虚静泰的精神状态、质朴节俭的生活方式、柔顺不争的处世态度、慈爱和善的道德情操.老子提出的实现理想人格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是无为和虚静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对于《老子》,学术界的意见并不一致。有的认为《老子》就是一部哲学书;有的认为《老子》是治世的书,是君人南面之术;有的认为《老子》是言兵事、言诡计的书。以上看法各有自己的根据和道理。整个一部《老子》,一言以蔽之,言“道”与“德”。道为“本”,德为“用”。“道”就是永远具有“虚”、“无”性,故恒、常;“德”就是循“道”(循着道的法则)而发“用”。道的法则就是自然、无为,故老子追求自然与无为。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道家的道言观与西方语言哲学的比较研究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其实,人类的思想和智慧具有内在的相通性,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西方还是东方,其文化及其语言的差异是巨大的,但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对终极存在的探求,从根本上是一致的。不同的民族是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方式,思考着同样的问题。先秦道家可以同现代西方哲学家在同等层次上进行对话,双方的思想和智慧也能够达到相互的汇通。在现代思想的维度上比较老、庄的道言观与西方现代的语言观,会给我们许多崭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以老子"名""道"辩证的阐释哲学为起点,中国艺术哲学的实践论自觉,通过庄子"好道进技"的核心命题,以言说辩证和技艺阐扬的相互转换为契机,揭示出从技艺讲求内部自我超越的终极关怀方式。苏轼以"如手自用"和"技道两进"为"接着说"的话语标志,进而确立了艺术技巧化为生命本能的主体性理想。传承先贤由绝技入神而进境于技道合一美学理想的实践哲学精神,养成文学艺术家以其特有的精湛技艺来抒写人生社会的主体人格,是当代艺术哲学的创新使命。  相似文献   

18.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思想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所在。通过“若水”“不争”、“见素抱朴”、“涤除玄览”等方法去“为道”,可以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研读《老子》,就是要深刻体会其“为道”“为学”思想的大智慧及其管理深蕴,并为高等教育管理提供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19.
老子对生死问题的看法,与其道论密切相关。老子思想涉及宇宙论、本体论、人生论和政治学,“道”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在老子那里,“道”具有宇宙发生论和本体形而上学的意义,既是万物发生之始源,又是万物存在之根据,还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以及社会人生的法则和准绳。道的本性是自然而然的,天地万物因而也以自然为本性,社会治理、政治方略和人生行为、道德修养同样以自然为宗旨。在生死问题上,老子强调顺应自然之道,其“贵身”论主张安命自足、柔弱居下以得享天年,反对刻意强为和纵欲争利。老子的生死观追求的是效法天长地久之道,生死任其自然,从而做到“死而不亡者寿”。  相似文献   

20.
《庄子》与《老子》同是道家重要的文献,但《庄子》对《老子》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庄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追求生命自由的精神境界。其中,“道”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最基本的范畴;“安命无为”是追求生命自由的理想手段;“逍遥而游”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最高心灵境界;“万物齐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观;“真人”是追求生命自由的终极目标。《庄子》追求生命自由精神境界的思维方式对于现代人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