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作为开放的公共领域已经成为人们讨论和传播公共事件的重要平台。为了保护正常的言论自由,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法律应当对传播不实言论的网络谣言现象予以治理。从加强网络谣言治理效果的角度看,应当完善相关法制,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立法,从严责罚制造和传播网络谣言的相关主体。同时,治理网络谣言应当从根本着手,要切实消除滋生谣言的社会条件,给普通网民提供甄别一般网络信息与不实网络言论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社会随之成为人们生存的新环境.在这种新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如何"满载而归",不仅是理论难题,更是现实困扰.而人的网络实践活动进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从人的网络实践进程出发可将培育活动发生场域确定为"器物"场域、"界面"场域、"网络空间"场域、"网络生活世界"场域,根据每个场域的特征和中心问题,有针对性地实施主体教育模式、感知吸引模式、信息耦合模式、精神升华模式等培育模式,四种模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以此抢占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制高点和新阵地.  相似文献   

3.
网络言论优化管理的基本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言论所呈现的鱼目混杂、乏善可陈的话语,体现了当代中国人思想观念、心灵精神上的多元并存和良莠不齐.但目前网络管理现状大体停留于"冷漠放任"或"封堵拦截"两种状态,学术界和管理层尚缺乏科学而明确的网络言论管理理论和指导思想.科学的网络管理理念应当是网络言论管理者和网民之间展开积极的对话和交流,而平等性和依赖性、开放性和原则性、人文性和新理性是两者展开积极"对话"时应当具备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4.
网络谣言犯罪作为一种偏激的言论表达,是一些人利用网民在信息不对称情形下的误听误信,实施诋毁他人名誉等非法目的的行为。网络谣言的本质属性不在于没有事实依据而是"未经证实"。从主观要件看,网络谣言犯罪要求行为人知道信息已经超越合理怀疑范围,可能为假仍予以发布传播。从社会危害性看,尽管网络谣言犯罪是通过网络言论实施的,但不管侵犯的是个人法益还是公共秩序,其本质都是传统法益的网络再现,而非完全异质的新型法益。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6,(8):164-169
商业言论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非法人组织在经济活动中为寻求缔约机会而发布的市场交易相关之信息。商业言论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可以成为传递市场动态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亦可能成为破坏市场竞争的不法手段。因此,我们有必要为商业言论的自由表达和传播划定一个"合法或非法的界线"来评估权利人"是否正当行使言论自由",进而在充分发挥商业言论积极作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其消极影响,以期更好地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  相似文献   

6.
高校网络和新媒体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国内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新闻流模式、以复旦大学为代表的传播流模式和以武汉大学为代表的技术流模式都各有特点,适合网络媒体不同层面对人才的要求.此种模式的发展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第一,网络和新媒体传播人才培养应坚持传播学的价值取向;第二,以网络传播应用技能训练为主,新闻传播基础训练为辅;第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对某一领域的兴趣和钻研精神;第四,突出信息内容和思维层面训练而不是网络技术层面;第五,密切关注新媒体前沿变化,其他形态的新媒体教育在时机成熟时必须进行.  相似文献   

7.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传播模式及舆情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群体性事件有其特有的传播模式,而网络舆情在其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政府应正确应对网络舆情,以避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我国信息资源共享与版权保护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品作为一种信息在网络上传播属于一种什么样的权利,权利所有人如何控制这种传播并由此而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这是国际社会纷争多年并未能在各国实践中得以完全统一与解决的问题.版权主体、客体、内容、权利的限制和例外,版权的许可使用和转让、侵权及其法律救济,以及邻接权的保护等等.都要依据作品的数字化和网络传播的特殊性而重新加以研究和界定.美国版权法作为普通法系的代表.对网络领域作出了一系列新规定.我国现已基本形成关于网络信息版权保护的三个方面的法律制度,新<著作权法>创设"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立法取向.比"网下复制权、发行权向网上延伸"及"向公众传播权"、"向公众提供权"等提法准确明朗与更具价值.  相似文献   

9.
袁德雨 《江淮论坛》2022,(2):186-192
有鉴于全球化网络时代的话语传播议题,危险言论因其武器化的叙事形态,始终与潜在的结构性暴力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西方言论自由原则的理据功能及其在国际、地区间法律与认知领域所产生的锚定效应,使得现有的言论监管模式已然不足以应对危险言论的全球涌现现象。立足于匿名性、距离性、社群性、延宕性以及跨媒介性等危险言论网络化特征,不同言论范畴的取效机制为传统主权国家的话语管辖带来空前考验,揭示出当代网络安全困境的多样表征与继发效应。这对我国如何回应国家网信事业的未来发展提出挑战。基于危险言论的语义结构与取效机制确立网络传播的规诫模式,将直接关系我国“网络强国”愿景的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10.
自我节制:网络传播中受众的伦理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志宏 《学术论坛》2007,30(8):185-189
网络传播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人际互动是需要伦理规范来加以约束的.然而,网络传播中海量信息的强烈刺激和"身体缺场"的交流方式导致传统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约束力,受众的欲望失去了控制,进而出现种种失范行为.自我节制是人们在网络传播中合理的伦理选择.自我节制强调为了自我实现与自我幸福而有所为有所不为,并同时顾及他人利益.如此选择,整个网络传播将日益趋向稳定有序.  相似文献   

11.
网络实名制: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及发达国家,网络实名制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且已见成效.网络实名制是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的必要手段,是继法律法规、技术手段和自律约束之后对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的必由之路,是创建和谐网络信息传播环境的迫切需要.网络实名制展示了网络信息传播自由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2.
张军  吴宗友 《人文杂志》2013,(3):104-110
在温州动车事件中,以铁道部为首的相关政府部门的失当言论与行为,导致其处于"角色失范"状态,引发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并造成"舆情失控"局面。网络化时代,信息传递方式不断变化,网络媒体日益发达,信息权力地位不断彰显,但这并未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所以其在重大网络事件中的"角色失范"常常难以避免。大型网络事件的政府角色重构不仅必要而且重要,它是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举措。角色重构之途在于:利用"迟发展效应",借鉴西方成熟的应对策略,树立真诚对待网民和网络媒体的理念,打造完善的舆情监控平台,整合相关部门力量、形成协同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制度,完善常任与临时、全职与兼职、新闻与网络相互结合的"发言人"制度,建构"政府议程"、"大众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三元联动的议程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13.
论网络信息传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的信息传播不仅仅意味着信息的传递,更体现出文化的创造、陈述及其表达共同信仰的方式.网络信息传播的价值通过其使用价值最终表现为商业价值,由网络信息的内容、信息的用户、信息传播的技术和信息传播的社会关系共同来实现."动力圈"、交流情景、价值寿命、质量向量、效率成本等因素构成影响网络信息传播价值的主要因素.网络信息价值的大小与对受众有用和投合的程度成正比.可以从传播信息的来源、组织、内容、环境、网民体验五个方面设计评价网络信息传播的基本指标.要注意网络信息传播的正负效应.  相似文献   

14.
信息茧房是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目前网络空间治理的难题之一,对中国今后的社会治理格局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从权力支配角度出发,分析发现在信息传播的源头方面,存在力量分配不均的现象,平台可借助算法技术强化对网民信息输出的控制,监管部门也可以通过行政权力规制网民的信息接收空间,而作为信息主要接收者的网民在传播链条上处于弱势地位;从媒介素养的角度出发,研究认为网络社群的极化心理会增强其对负面信息的排斥,带有情绪性的话语会弱化网民的信息判断能力,再加上认同文化对网络社群的身份意识训练,让网民不自觉中陷入"信息茧房",并沉迷于虚幻的网络对抗.因此,本研究从"治理共同体"的原则出发,分析弥合碎片化的认知和团结各信息主体,提出"增强优质内容有效传播的信息共建",增强信息治理的协同分工,促进信息内容的有机整合等建议,并探讨破除茧房负面效应的其他方案.  相似文献   

15.
在互联网无孔不入的渗透下,人类社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网络环境下社会科学的发展在充满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非主流意识形态日益渗透、文化生态遭到破坏、网络可能成为传播非科学、伪科学言论平台的严峻挑战.信息政策是应对网络挑战的重要举措,应加快中国社会科学网络话语权建设,积极倡导建立专门学科集聚对网络效应及对策的研究,大力推动社会科学资源的联合建设、集约共享,深入挖掘和保护社会科学数据资源,全力应对网络环境下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网络的影响力日益强大,很多事件在网络放大效应的作用下,由个别事件上升为公共事件。当有关事件的信息在网络上传播时,负面信息往往会产生超乎寻常的传播效果,这种现象与20世纪早期的传播效果理论"魔弹论"不谋而合。以"李刚门"事件为代表的网络热点事件,在传播过程中的负面信息呈现出"魔弹"效应,折射出公众对政府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信息公开的渴求与期待。  相似文献   

17.
网络匿名极大地扩展了公民的表达自由,但是,其也为网络诽谤打开了方便之门.为了保护公民的名誉权,就需要披露匿名诽谤者的身份信息,然而,匿名言论也是受宪法保护的表达自由.因此,为了既保护名誉,又打击网络诽谤,同时也保护匿名言论,美国的法院根据网络的特殊性,结合其司法实践提出了若干标准协调两者之间的冲突:即原告必须履行通知程序;原告必须提供确切的证据证明被告的诽谤性言论构成侵权;披露匿名被告信息的命令有助于原告诉求的实现;无法从其他途径获取被告匿名身份信息.  相似文献   

18.
当今社会是信息的时代,特别随着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通过网络传播的公众信息具有迅捷性、广泛性、互动性,有益信息与有害信息鱼龙混杂,使得信息接受者不能第一时间有效甄别信息,造成垃圾信息、违法信息充斥网络,既造成网络道德败坏,又使得网络监管无力。有效规范网络社会信息传播,创建"和谐网络社会",从信息传播过程的各个方面入手,开展公德规范构建研究。  相似文献   

19.
当代网络媒介的迅猛发展引领了网络舆论的崛起,并使公众意见的传播速度呈现出越来越快的趋势.本文阐述了网络舆论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娱乐性、互动性、匿名性、快捷性的特点.当前网络环境中存在一些偏激或虚假的言论,但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的道德作用与影响也十分显见.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网络舆论的道德作用及其现实影响,合理地引导舆论使其发挥正面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网络.  相似文献   

20.
网络信息传播特点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信息传播是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于一体的信息传播模式,它在传播途径、传播形态、传播速度、传播内容、传播人员、传播操作等方面呈现出新的信息传播特点,这些传播特点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