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许多从事社会工作教育的院校、社会工作组织与社会工作者出于职业使命与伦理良知纷纷奔赴灾区参与抗震救灾,但事与愿违.不少社会工作者被拒之门外,不少社会工作组织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许多找到“位置”的社会工作组织与个人在提供专业服务方面也出现了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为支持四川都江堰灾区开展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由上海市民政局牵头,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组织上海的社会工作者成立“上海社工灾后重建服务团”,并纳入上海市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派出的专业团队管理范畴。该服务团自2008年6月25日开始进驻对口支援灾区——都江堰市的活动板房安置点,配合当地政府和群众,以“社区重建”为理念,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方法,通过整合社会资源、重建支持网络等手段,抚慰灾民情绪,重建社会关系,协助灾区人民开展自救和自建。  相似文献   

3.
本期特别关注组稿期间,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级大地震。突如其来的灾难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在全国范围内紧急调动各种资源展开救援。全国各族人民也情系灾区,千方百计在人力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援。在社会各界从物资上给予援助的同时,社会工作者也应发挥专业优势全方位适时介入灾后重建工作。  相似文献   

4.
5·12汶川地震后,由各种力量支持的社工队伍陆续奔赴灾区,开展专业服务;由高校师生组成的大量社会工作者协助政府,服务灾民,活跃在四川地震灾区,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可以说,四川大地震是当代中国社会工作的第一次集体亮相。将近一年过去,社会工作在灾区的服务状况如何?有多少项目已完成?成效如何?坚持服务的工作队有什么计划?  相似文献   

5.
灾害社会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既缺少理论支撑,也缺乏实务基础。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灾区社会工作服务得到快速发展。广大社会工作者在帮助灾区解困救难、服务民生。促进重建的同时,采取服务与研究并行策略,不断总结探索适合灾区实际的理论和实务模式,取得了宝贵经验,发现了存在问题。进一步明确了灾区社会工作的推进对策。  相似文献   

6.
从拯救生命,到慰藉心灵,再到重建社会适应,这是国际灾难救助工作中不可缺失的三大步骤。为发挥上海在内地较早开展社会工作实务的经验优势,在上海市民政局和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的倡议和组织下,上海社工赴地震灾区开展专业服务的工作已全面展开,首批专家组已经完成赴灾区的现场需求评估工作。  相似文献   

7.
5·12汶川大地震后,笔者以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身份参与了在四川开展的灾区社会工作服务。在组织失去孩子的映秀羌族母亲组成互助小组,用传统羌绣寄托哀思,生产自救的过程中,社工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以优势理论视角,通过赋权、抗逆力、整合的理念来帮助羌族丧亲母亲。  相似文献   

8.
作为社会工作者,我们不仅要为灾区人民修道路、建房子,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在灾区重建的过程中,帮助当地灾民从地震的阴影中走出来,恢复社区重建信心,促进社区合作及互助,提升社区居民的凝聚力,使灾后重建得到可持续地关注和推进。  相似文献   

9.
1月20日,在都江堰市服务了200余天的上海社工依依不合地告别这里踏上了回家的旅途。在那200多个日子里,一批批上海社工奔赴灾区,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为灾区群众构建新的社会关系,修复已被损毁的社会体系。他们用行动阐述和证明了社会工作者在灾后援建中的独特作为和作用,提升和创新了新时期救灾工作的理论内涵与手段。近日,本刊记者就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救灾工作与民政工作专访了上海市民政局局长马伊里。  相似文献   

10.
汶川地震后,一批试图突破社会工作发展瓶颈的社会工作者们,率先发出声音、采取行动、奔赴灾区、亲历亲为,参与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本文通过访谈和调查,记录他们在灾区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功能,并在他们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并提出政策建议,以便社会工作在灾后重建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社会工作作为一支专业的力量,第一次主动投入到国家重大事件中,第一次展现中国社工的实力与能力,第一次与其他专业、其他部门进行跨专业、跨部门的合作实践,第一次深入到本地的文化和本地人的日常生活中。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政府、与社会组织等合作,以“社会工作站”的组织形式,在帮助灾区人民调适心理、整合资源、改善关系、创新社区、增进能力以及发展生计等方面,创造性地开展了各项专业服务。  相似文献   

12.
社工在行动     
5·12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后受灾范围最大、受破坏程度最烈、受影响人数最多的一场自然灾害。面对这场世所罕见的大灾难,助人的天然使命感和责任感深深撞击着全国社会工作者的心。到灾区去,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淡化痛苦,驱赶梦魇,让眼泪变成微笑,让无助变为前行的力量,让茫然变为重新生活的信念,成为许许多多社会工作者的激情和动力。  相似文献   

13.
国际社会工作者联合会(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fortalWorkers,简称IFSW)是一个联系世界各国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国际性权威组织,其前身为1928年成立于巴黎的国际社会工作者永久秘书处,该机构的活动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才终止。在1950年巴黎社会工作者国际大会上,做出了成立社会工作者国际联合舍的决定。经过大量准备工作后,该联合会终于在1956年德国慕尼黑社会工作者国际大会上宣告成立。作为世界性社会工作者的联合组织,对于促进和协调国家、地区和国际间社会工作者协会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国际社会工作的发展,宣传社会工作…  相似文献   

14.
麦伟杰 《现代妇女》2014,(8):233-233
社会工作者是拥有专业的价值准则、利用专门的方法和技术,协助当事人改变或推动环境的变化,促使两者适应性平衡的专业服务人员。在实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扮演着多重角色。而近些年,支教活动成为志愿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工作者亦开拓性地参与到支教活动中。本文根据此背景以一个社会工作者的实务案例为基础,分析社会工作者在西部地区的支教活动中的角色扮演,从而为社会工作更好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5.
社会工作者专业、职业范围和工作方法取决于服务对象的需要,取决于服务对象面临的问题。取决于国家和政府对社会工作者专业职责范围的政策界定。取决于社会公众对社会工作专业形象,专业地位和专业使命的认识和理解,取决于更加宏观的社会工作者工作和服务的环境。  相似文献   

16.
提升专业社会工作者自身素养,是建构专业社会工作制度、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前提与基础。从国际通行经验与我国实际需要看,专业社会工作者应具备五方面素养,做“五有”人才。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提升社会工作者职业素质和专业服务能力,近日,山西省民政厅在太原市举办了两期全省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能力提升培训班,150名取得社会工作专业水平资格的社会工作者及基层社区社会工作者参加了培训。  相似文献   

18.
作为社会工作者,我们不仅要为灾区人民修道路、建房子,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在灾区重建的过程中,帮助当地灾民从地震的阴影中走出来,恢复社区重建信心,促进社区合作及互助,提升社区居民的凝聚力,使灾后重建得到可持续地关注和推进。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导刊》2014,(25):13-14
社会工作者的根在基层,基层也是上面千条线落地的地方。行政工作占据了基层工作者大量的时间,而社会工作的行政化问题也随着社会工作者在基层的大量引入浮出水面。与简单的社区工作行政化有所不同,社会工作的行政化既包含社会工作者因行政工作事务缠身而行政化,即社会工作者被行政化;也包括社会工作者在开展专业服务的过程中承担大量的行政性事务而行政化,即社会工作服务被行政化。无论哪种被行政化,都使社会工作者无法全身心投入到专业服务中。让我们听听来自各方的声音,以期寻找出一条更好的途径,让社会工作回归其职业本位、专业本位。  相似文献   

20.
李巧颖 《现代妇女》2014,(7):244-244
社会工作者在实务操作过程中经常会面临伦理选择的困境,甚至与受助者发生纠纷,但是我们认为其进行伦理决定时,不是个人的选择.社会工作者所依靠的整个服务支持系统内的不同的组织都应该对社会工作者做出正确的伦理决定发挥作用。本文通过对社会工作者密切相关的服务支持系统的组织机构,包括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会工作伦理委员会、同事及独立调查员等进行分析,试图建立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工作专业伦理问责机制,从而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