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唐代守选、释褐制度之后有案可稽的14位晚唐状元的初始职任进行考证,可以发现,晚唐状元夺魁后初始职任并不像明、清状元那样统一与固定,而是比较随意.晚唐政府对状元初始官阶的规定并没有严格执行,偶尔还有较大的向上浮动.晚唐状元释褐任京职的是少数,任地方职的更少,而从幕的是大多数.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贞观九年五月敕、初盛唐选人与官阙的关系、唐代墓志所载初盛唐人及第授官情况以及及第明经授散当番成因的辨析与考证,认为王勋成先生在《唐代铨选与文学》《初盛唐是否存在守选制说》中提出的初盛唐及第进士必须守选三年之说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3.
晚唐五代时期中枢体制变化的特点及其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中后期的中书门下体制历经晚唐、五代的演变,至宋代前期形成了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分掌民政、军政的二府体制。其中五代是体制发生变化的关键时期。正是在五代后唐时期,始于唐代中期的枢密院一职,从原先的掌文书通进发展成为最高军政机构,与中书门下对掌文武,形成“二府”。此后历晋、汉、周、宋,经过不断的调整发展,二府体制逐渐严密完备。枢密院地位的这一变化并非完全是唐代枢密院自然演变的结果,而是更多的与后唐封内的中门使一职有关。  相似文献   

4.
钱起任蓝田县县尉事,傅璇琮先生《唐代诗人丛考·钱起考》(以下简称《丛考》)已作了确凿无疑的考证。至于授职时间,《丛考》说: 上面所引的王维、钱起赠答诗写于春日,则当作于乾元二年。就是说,肃宗乾元二年春,钱起在蓝田尉任上。至于他何时始授此职,又于何时罢职,则均不可考。当然,我们知道,至德二载(757)十月肃宗返京时钱起已在长安,则他受命为蓝田尉,很可能是乾元元年(758)的事。笔者翻检《钱考功集》中有关诗作及史籍资料,认为《丛考》将钱起授任蓝田尉的时间  相似文献   

5.
唐代御史台作为朝廷"纪纲之司",职责广泛而重大,唐代御史由于职事活动的需要,经常巡查州县、巡边查访、知南选、出使各国。唐代御史行使其职事活动的过程,也是文学创作的过程。因监军、使边、巡边、带宪职入幕等多种原因,唐代御史出入边塞,"得江山之助",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边塞诗,御史出行成为唐代边塞诗繁荣的推动因素之一。御史文学家在其职使行程中,还描写了特定地域的自然风光、民风民俗,这些诗歌不仅拓展了唐代文学的地理空间,也为唐代山水诗的兴盛带来契机。唐代御史纪行诗,是了解唐代地域文化风貌的宝贵资料,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6.
初盛唐是否存在守选制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铁民、李亮伟二先生在《关于守选制与唐诗人登第后的释褐时间》一文(以下简称《释褐》)中认为,唐代进士及第必守选三年才能释褐授官大抵符合中、晚唐的情况,却并不符合初、盛唐的实际。本文作者翻检了有关资料,认为初、盛唐时及第举子的守选制是存在的,只是初唐时进士及第先授散当番,然后再定冬集,而盛唐时却直接定冬集。初唐进士及第守选三年可推测得出,至盛唐时已明确规定,且渐成定制。  相似文献   

7.
五代幕府文职僚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遂营 《南都学坛》2001,21(5):19-22
五代沿袭并发展了唐代幕府辟署文职僚佐的制度 ,大批文士进入五代幕府 ,这种局面无疑有利于幕府日常事务的处理和地方节镇辖区政治、经济的运作。但幕府 ,尤其是地方节镇府蓄养大批文职僚佐也必然加剧分裂割据倾向 ,成为五代政权频繁更迭的一种隐患。幕府辟署文职僚佐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于科举制度不健全带来的文人入仕艰难的状况 ,入幕成为文士跻身政治舞台的主要途径。由幕府成长起来的大批文人政治家也为五代区域政治的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唐代前期,由于科举制度还处在发展阶段,科举对婚姻的影响还不是很明显,世人选婿注重门第.开元天宝以后,科举制度的日渐发展促进了晚唐五代社会婚姻观念的转变,世人婚娉观念逐渐以门第、科名并重,改变了唐前期重门第的观念.科举对唐五代婚姻观念变化的影响,根本原因是中晚唐五代科举考试制度对官僚选举制度的影响日趋加深.  相似文献   

9.
秦汉守官制度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守官制度,即官吏的试用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吏任用制度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内容,也是很有意义的一个研究课题。一、守官制度的建立赵翼《陔余丛考·假守》云:“其官吏试职者曰守”。守官即试任某官的意思。作为一  相似文献   

10.
正张九成,是为数不多状元出身在温州任过知州的人。他是哲人,其诗存丰富,诗做得即达理亦得趣。张九成(1092—1159年),字子韶,号无垢。其先开封人,后迁海宁盐官。张九成40岁时,即南宋绍兴二年(1132)殿试为状元。历任宗正少卿、侍讲、权礼部侍郎兼刑部侍郎。因他主张抗金,反对议和,为秦桧所忌,被谪守邵州,后复以"谤讪朝政"罪名又革职,谪居南安军14年。秦桧死,重新起用,于绍兴二十五年  相似文献   

11.
唐代使职的产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代的使职,是职官本制以外的差遣官.研究唐代官制的变革,使职应该是一个主要课题.唐代出现过哪些使职,各个使职是何时产生的,使职的产生有何特点,为什么唐代会大量出现使职,使职产生特点又是怎样形成的,对于这些问题本文将作一个初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12.
岑参一生曾两次出塞,其中首次为天宝八载赴安西。学界大多以为此行乃入安西都护府高仙芝幕,其所任僚职,或谓为掌书记,或称为判官。文章在检讨学界诸说基础上,对岑参安西之行作了新的考索,认为所谓高仙芝入朝表请岑参入幕之说难以成立,岑参任高幕掌书记或判官亦证据不足,并通过岑参仕宦心态、个性禀赋与盛唐文人游边风气的分析考察,认为岑参此行或是其西入边塞寻找入幕机会,藉以求得在仕途上有大发展的个人游边行为。  相似文献   

13.
进士及第后的孟郊并没有居家守选,而是北上汴州依附宣武军行军司马陆长源,希望在宣武军幕府谋得一官半职。然而,由于宣武军的复杂形势,陆长源并未举荐孟郊入幕,加之孟郊执定“变衣非变性”的入幕原则,在汴州居留了近两年后,孟郊最终放弃了入幕之念,抑郁南返。  相似文献   

14.
乌江流域曾有多家族属不同的土司,传承极为悠久,朝廷任授、归顺内附和战功授职是其主要来源.乌江流域众多的土司在发展生产充实国家府库、平定叛乱维护统一和兴办文教开化民众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看了杨家戏,人们无不那为些英勇悲壮的杨家将故事所激动。可是你知道吗?这幕历史大戏就是在陕北神木县的杨家城开幕的。杨家城古时叫麟州城,位于现今神木县城北面三十五华里窟野河东岸的高山上。据《陕西志》记载,它建于唐代天宝元年(公元七四二年),历经五代至宋元。原建有内外二城,内城居中有南北两门。外城周围约八华里,筑有东、北、南  相似文献   

16.
“通判”在唐代并非九品序列之官,是为职官当自五代始。但是在唐代基础文献中,多见“通判之官”一词。故笔者检阅相关资料,对唐代“通判”之义做详细阐释。文章指出其有两种含义:一是动词,即“共同参理,分曹掌事”;二是名词,指“副贰之官”,是佐职的泛称,即所谓“通判之官”是也。笔者以为,唐代的“通判”是动词和名词之义兼用的;南唐时,以水部员外郎充“通判”的例证,表明了其具有了正式职官的特征,是其走向职官的标志性变化;北宋初,便置“通判”一职,并明确了它所应具有的行政、监察之责。  相似文献   

17.
入幕是唐代重要的文学现象,而剑南西川幕府之盛冠于当时.其中原因可从两方面解释.宏观言之,是剑南西川在唐代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方镇大员的特殊身份所决定的;个体角度言之,是入幕文人因功名之念对府主的选择以及幕府环境诸因素的影响.最后结论:方镇之重、府主之尊、蜀幕物质条件优越和人际环境宽松等因素综合作用,造就了唐代西川幕府的兴盛局面.  相似文献   

18.
古籍中乐史的状元地位并不明确,早期相关记载即有矛盾。近年的相关著作或将乐史和邱旭遗漏,或将两人都列为状元。从乐史的应试能力及日后所体现的文才、业绩与影响可以看出,乐史不仅是该科状元,而且是五代不可多得的名状元。  相似文献   

19.
唐代前期的员外官制朱长义唐朝建立后,形成了以职事官为主体的严密的官制体系。职事官的基本特征是“职有常守”、“位有常员”。因此,普通的职事官在文献中往往被称为“正员官”、“正员”或“正官”。但是,唐代还活跃着这样一些特殊的职事官:他们虽有职事官之名,却...  相似文献   

20.
唐代科举制度的形成具有打破贵族世袭,任用贤才,唯德是用的观念,成为文人入仕的重要途径。科举制度给唐代整个文人阶层参与政治的方式、程度及其对文人自身命运带来的影响都是十分重大的。唐代文人入仕的其他途径还有荐举、征辟、入幕等,当然,也有门荫入仕的文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