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6 毫秒
1.
通过利用中信风格股票,研究证实了中国股市存在的过度投机性,并以此结合经济学关于理性与非理性的观点分析了中国股市投资者的行为类型及其特征,并揭示了投资者过度投机和有限理性产生的原因及其根源。  相似文献   

2.
基于投资者有限注意这一独特视角,实证研究了公司并购重组公告诱发的短期财富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公告日前后,主并公司股票因不同投资者有限注意程度的不同而存在短期财富效应,且越临近公告日,短期财富效应越显著;同时,投资者自身注意力分散程度的周历分布特征会引起主并公司短期财富效应的周历变动,上市公司管理层也会据此对并购重组公告进行择机发布,导致财富效应周历变动更为显著;然而,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特征关注的有限性,加剧了市场对并购重组的过度反应,提升了短期财富效应.因此,监管机构应当建立和完善重大信息披露机制,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和价值投资引导,而上市公司应当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提高信息的透明度、真实性与及时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金融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与现代金融理论解释不一致的现象被暴露出来,成为金融学的"未解之速".源于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行为金融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这方面的研究.在变幻无穷的证券市场上,由于受投资心理的影响,投资者的行为并不一定是完全理性的,而是呈现出有限理性的特征.他们的一些非理性行为,如从众行为、对股市政策或消息的过度反应,以及操纵股价行为,常常造成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产生非理性泡沫,对股市本身的发展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都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4.
理性与非理性:证券市场投资者行为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投资者是证券市场的经济行为体,从心理预期到理性预期,从理性特征到非理性特征,对投资者行为理论的研究由来已久.投资者行为对证券市场的价格决定和波动性均具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股票市场投资者情绪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投资者情绪的基本内涵、投资者情绪的度量、投资者情绪的理论模型以及投资者情绪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等四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力求系统全面地对投资者情绪的研究进行综述,最后对投资者情绪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作为独立于管理层与股东之外的第三方力量,机构投资者在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方面一直被国内外学者和政府监管部门寄予厚望。然而,目前公司治理领域有关机构投资者治理角色研究尚存在有效监督、无效监督、战略合谋三种争论。为回答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究竟发挥何种作用的问题,文章以企业两类代理成本为切入点,从投资组合角度重新审视了机构投资者的治理行为,并结合不同内外情境解释了其参与治理行为的权变观点。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和有限注意理论,利用2013-2017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数据。通过定义监督型机构投资者,从投资组合权重与投资组合集中度两个维度,采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机构投资者对公司两类代理成本的影响,并运用工具变量法对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同时结合公司内外不同情境,借助分样本检验辩证分析了机构投资者的治理行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投资组合作为机构投资者分散风险的投资行为模式,在参与治理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双刃剑"效应,监督型机构投资者与投资组合集中度在降低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第二类代理成本的同时,却以提升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第一类代理成本为代价。进一步从外部市场环境与内部高管、控股股东三个方面,发现机构投资者在不同情境下的治理行为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在欠发达地区与存在强权高管的上市公司内,机构投资者加剧第一类代理成本的现象表现得更为明显;而公司内支持型控股股东的存在,则会加强机构投资者对第二类代理成本的抑制作用。上述研究运用权变的观点,实现了从以往关注机构投资者"持股数量"向"投资组合集中度"研究的创新性转变,在丰富机构投资者研究视角的同时,为以权变观点看待机构投资者治理行为的合理性提供依据。研究一方面能够帮助上市公司通过引入监督型机构投资者进行管理创新,提升其治理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也为证监会创新监管模式,运用权变的观点充分认识机构投资者的治理行为,制定分类引导异质机构投资者的相关文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个人投资者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由于时间和精力的约束,投资者倾向于购买引起自己关注的股票.本文采用和讯网络关注度的每日数据来衡量股票受关注的情况,利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我国投资者有限关注对创业板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在控制公司规模、市场组合收益率和市净率以后,投资者有限关注对创业板市场指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同时,我们还检验了有限关注下网络关注度对股票收益的影响,结果发现网络关注度对股票当期收益率有正向的压力,但这种压力会在短期内反转.  相似文献   

8.
作为金融衍生产品,权证具有杠杆效应、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及时效性,是使投资者能够获得损失有限、获利无限的一种投资工具,投资者在选择权证交易时,要注意价格波动的风险、时效性风险和履约风险。  相似文献   

9.
基于CPT视角的多风险资产投资组合模型,探讨投资者面对不同投资风险时的心理变化以及心理变化对其投资策略的影响。通过选取不同超额收益率及波动率水平的股票,测试投资策略对于风险态度指标的敏感度。研究表明,投资者面对不同风险具有明显地心理变化,并且其心理变化对投资策略具有显著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投资者面对不确定收益时,表现出风险厌恶,面对不确定损失时,表现出风险偏好;投资者将无风险资产的投资收益作为心理参考点,所做的投资决策与相对于此参考点的相对财富水平的变化有关,而不是与传统理论中的绝对财富变化量相关。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部分基本利率调整为研究对象,采用事件研究分析法,对相关时间段内的股市个人投资者交易频率和交易额度的累积差异情况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利率变动前后投资者的交易频率和交易额度均有显著变化,但变化时期短,从而验证了利率政策对个体投资者行为有显著影响,同时表明了投资者行为存在非理性特征,揭示出中国证券市场存在非有效性,为中国宏观货币政策的调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行为财务理论认为,对经济现象的研究应从经济行为发生、变化的内在心理机制及心理活动规律入手,研究投资者如何在决策时产生系统性偏差,从而探索一种经济现象与其它经济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揭示经济现象的本质。投资者存在"心理账户",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的行为受心理账户影响;投资者是"损失厌恶"的,损失带来的痛苦会需要更多收益弥补;投资者具有后悔厌恶和损失厌恶心理,为避免后悔常做出非理性行为。为有效改善证券市场监管,应在强制性信息披露基础上实施实质性信息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信用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发现,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越来越考虑投资者对风险的心理感受;同时行为金融完全从投资者的心理感受出发,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存在转移,资本结构对公司价值有很大的影响.这对建立在有效市场理论上的原有的信用风险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新兴资本市场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异质分歧,传统行为金融理论并没有结合两者对IPO抑价进行深入研究。文章结合信息不对称和行为金融理论,构建投资者可观测性异质和私人信息结构下的IPO定价、抑价模型,分析了可观测性异质、私人信息结构与IPO抑价之间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投资者之间可观测性异质越大,IPO抑价越高;机构投资者私人信息对IPO定价产生较大的影响,而散户投资者是否拥有私人信息对IPO抑价影响不大,即机构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越大,IPO抑价越低,散户投资者则无影响;此外,进一步研究发现,IPO抑价还与投资者风险规避系数、配售比例和发行规模正相关,与机构投资者数量负相关。因此,本文的研究不仅能解释中国IPO"异象",也能为中国证券市场下一步市场化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行为金融学是一门以实证实验为主要的研究手段,结合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对大量冲击传统金融学的市场异象有很强的解释能力。笔者从行为金融学的两大理论基础——有限套利和投资者理性出发,针对EMH理论的三个逐渐放松的奠基假设,逐个批驳,并循此路线,对行为金融理论体系进行理论综述,运用心理学成果为众多的市场异象和投资者在决策时的非理性行为找到了相应的心理学依据,最后对行为金融学理论体系做了总结回顾并对其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从信息与价格之间的动态关系看,股票价格调整过程的本质是投资者更新信息、修正信念的过程。在投资者心理因素内生化考虑的层面上,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共同刻画了这一过程。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基于结构性摩擦研究了交易制度对该过程的作用机理;行为金融理论基于认知偏差研究了投资者心理对该过程的作用机理。投资者认知偏差将通过信息更新和信念修正环节影响价格调整过程,并最终进入到股票价格之中。这是投资者心理在金融市场作用机理的关键所在,也是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有机联系的逻辑所在。  相似文献   

16.
面对变幻无穷的证券市场,投资者的心理行为并不一定是完全理性的,而是呈现出有限理性的特征。他们的一些非理性心理导致的非理性行为,如从众行为、对股市政策或消息的过度反应,以及操纵股价行为,常常造成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产生非理性泡沫,对股市本身的发展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都造成损害。因此,培育投资者的理性投资行为应从培育投资者的理性投资心理入手,使他们对股市风险有正确的认识,并具有良好投资心态,以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信息与价格之间的动态关系看,股票价格调整过程的本质是投资者更新信息、修正信念的过程。在投资者心理因素内生化考虑的层面上,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共同刻画了这一过程。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基于结构性摩擦研究了交易制度对该过程的作用机理;行为金融理论基于认知偏差研究了投资者心理对该过程的作用机理。投资者认知偏差将通过信息更新和信念修正环节影响价格调整过程,并最终进入到股票价格之中。这是投资者心理在金融市场作用机理的关键所在,也是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有机联系的逻辑所在。  相似文献   

18.
我国股票市场以个体投资者为主,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突出,本文通过对我国个体投资者的抽样问卷调查,分析其社会学特征、投资行为特征。结果表明我国投资者有许多独特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整体文化程度不高,在投资理念、知识、技巧等方面也不够成熟,普遍存在投机心理,从众行为明显,缺乏长期投资理念等等。这些行为造成证券市场稳定性下降,给股票市场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最后本文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投资者作为资本市场的主体,其投资情绪的变化往往会对投资结果及整个交易市场产生重要影响,而如何客观合理地度量投资者情绪则成为实际研究中的重难点。考虑到以往使用单个指标作为投资者情绪代理变量容易导致代理有偏和信息不足等问题,抛弃单指标度量方法而选用多维度指标来,并利用因子分析方法构建了第一只上证投资者情绪综合指数(SSMISI),并在该指数的基础上考察了投资情绪指数与股票收益间的内在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0.
投资者风险态度与羊群行为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投资者的期望效用函数出发,建立模型研究了投资者的风险态度变化与其羊群行为的关系。模型假设一部分投资者提前获得内部信息,他们的交易推动股票价格上涨,股票价格上涨通过两个渠道影响没有获得该信息的投资者的风险态度:股票账面价值增加和期望收益率的上升。结合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模型得出的结论是随着股票账面价值的增加和股票期望收益率的上升,如果未提前获得信息的投资者的风险厌恶程度降低,那么他就会表现出羊群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