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对比中经常有不同语言中的词语语义信息不对称现象。词语语义作为词语的概念内核,与词语所表达的现实世界、词语的认知主体—人,以及词语本身依附的主体—语言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现实世界-人-语言之间并不是静态独立存在的,而是动态相互作用的。现实世界通过人的认知进入概念世界,概念世界又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而语言又在不停的演化过程中发展了词语不同方面的衍生意义,进而形成了一个词语中的不同意义。不同语言中的不同认知主体、语言系统和不同的语境就产生了认知方式、表义方式和语用特征的不同,因而也就产生了词语语义信息不对称现象。  相似文献   

2.
认识是一种高级信息反映的信息活动过程。信息的自在活动、信息直观识辨、信息记忆储存、信息主体创造、主体信息的社会实现依次由低到高地构成了主体信息活动等级的五个基本层次。在主体信息活动的不同层次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主体信息活动的层次递进建构关系、主体信息活动层次由上到下的全息制控关系、主体信息活动的层次综合参与关系、主体信息活动层次的相互转化关系是主体信息活动层次间发生着的统一的相互作用过程的四个侧面。  相似文献   

3.
客观现实的世界具有二重化的特征,因为它同时包含着物理现实和理想现实,并且,在这两种现实之间具有相互反映的性质。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为信息。在最广泛意义上,信息是现实世界的客观属性,它是物质和能量在空间和时间中分布的差异性(不对称)的表现,这些表现存在于所有自然发生的生命界、无生命界,以及人类社会和意识活动的非平衡过程之中。信息贯穿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有组织的物质和能量的各个层次,它是物质和能量运动的首要的原因,并决定着它们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的方向。信息是进化的决定性因素,它决定着自然和社会进化过程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信息科学和信息哲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认识在本质上是一个被多级中介着的信息活动过程,这为人们从认识的信息活动过程的视角探讨主体双重尺度的统一性问题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切入点。在认识活动过程中,人对认识客体的反映是通过人对客体信息的能动的选择和建构活动实现的,所选择的信息同时具有真理性(与客观事实相符)和价值性(满足主体的目的、需要)的双重属性,主体的双重尺度正是在这一认识的信息活动过程中实现了具体的内在统一。从信息认识的视角探讨主体双重尺度的统一性问题不仅为我们在认识论上真正确立人的主体地位、避免认识上的混乱找到了一个有效途径,而且为我们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实现认识论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关键的突破口和重要的理论支点。  相似文献   

5.
实名制是一种简单化的责任人追踪办法,其机理是事先将信息空间主体一对一地映射到现实空间,再借用现实空间已经建立起的责任人追踪制度来解决信息空间的责任人追踪问题。然而,信息空间的魅力在于,主体在自我感觉隐身的前提下可以获得自由感,如果要求信息空间主体在行为之前就将身份映射到现实空间,其隐身自由感则荡然无存。所以,让信息主体脱掉隐身衣、“警惕且谨慎”地生存于信息空间的办法,在解决信息责任人追踪问题的同时,也从根本上消灭了信息空间的隐身快感。建立信息空间与现实空间之间的主体映射数据库是方便、快捷、低成本地追踪信息空间责任人的有效手段,其既将信息责任人追踪成本降低到可容忍限度内,又不至于过分伤害信息空间的隐身自由感。映射数据库属于国家秘密,非经合法授权不可使用。  相似文献   

6.
物质、能量及信息构成了客观世界,三者之间的关系与相互影响,决定客观世界的存在和演化进程。能量经过耗散结构、信息系统或生命系统的加工,产生了更高度的有序及熵的持续减小。其中,信息系统或生命系统的加工更加有效率,从而达到良性的正反馈;而信息对能量起控制、放大、减少损耗的作用,能量是信息作为负熵的来源。这种关系映射到现实社会,即为信息化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信息化与生产力也存在着相互加强,相互促进的正反馈效应,正确认识这种辩证关系,对于指导经济建设实践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试论人的信息活动的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人的信息活动划分为信息的自在活动,信息直观识辨,信息记忆储存,信息主体创造,主体信息的社会实现等五个基本的层次,章对这五个基本层次的信息活动的运行过程,机理和特点都进行了较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全国各地成立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机构在疫情信息公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该议事协调机构并非我国法定的政府信息公开义务主体,原因在于我国行政主体理论的缺陷导致政府信息公开义务主体制度存在诸多现实困境。对此,基于我国经济社会政治现实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主体接受性考虑,应在与行政主体理论分离基础上,从功能标准考虑,以是否依法享有、行使公共行政管理职权作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义务主体制度重构逻辑,它具有不再脱离行政组织机构设置实际、不再过分注重行政法上的独立人格、不再局限于国家行政职权、不再局限行政主体和行政诉讼被告资格相合一等优势。在进行具体重构时,可从以公共行政管理职权“名”“实”相统一确立政府信息公开义务主体的“质”、以公共行政管理职权合法性明确政府信息公开义务主体的“量”、以最先受理原则应对政府信息公开义务主体受理权冲突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9.
当人类将行为地点从现实空间搬迁到信息空间后,建构在物理时空中的文化习惯不得不随之改变,行为规范也需要做相应改变。研究信息空间的法律特征对建立虚拟规范至关重要。与信息空间是现实空间的映射一样,社会管制映射到网络上就是信息控制。从与传统空间法律关系的区别来研究信息空间法律关系的特征,为信息空间管制奠定了基础。信息空间的三个主要法律特征是:法律主体的去中心化、法律关系的虚拟化、信息财产权的阶层化和多样化。与这三个特征对应,在构建相应的法律制度时应当考虑多元主体的利益平衡、完善信息责任追究机制、建立信息普遍服务制度。  相似文献   

10.
解释学家从叙事维度,认为主体自身的建构来自于叙事过程。但是在主体自身叙事这条进路中存在着若干限制,需要其他路径进行补充。现象学家试图解决主体自身叙事的实在性和同一性问题,从体验维度进行补充,认为一个主体自身将其生活体验为一个故事。由于他们对主体自身的认识依然禁锢在传统"存在"概念的基础上,使得他们对主体自身建构的探讨仅仅停留于单极化的主观意向构造的维度。从信息维度,我们不仅能打破传统束缚,而且可以从不同信息形态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多级中介和多维综合的建构活动中对主体自身建构进行系统解读,从而实现对主体自身信息建构的合理性阐释。  相似文献   

11.
现代信息科学和信息哲学揭示,我们面对的世界是一个物质和信息双重存在双重演化的复杂的对象性世界,人的认识在本质上是一个以信息为中介的信息活动过程。从信息活动的视角揭示人类认识过程的多级中介性,以及真理尺度以人的认识中介为参照的具体性、价值尺度以人的有目的性能动选择的相对性,有助于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信息的中介普遍性,人的认识过程发生的复杂性,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真理是一个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动态发展的历史过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言语交际活动是发送主体与接受客体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信息是这种沟通与交流中的纽带和媒介。在言语交际活动中,能否及时、准确、恰当地控制信息,对主体和客体说来,是起决定作用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的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在立法和实践上都不断完善,公开内容、范围、质量不断提高,但也存在问题和不足。对于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实践中存在的公开主体范围窄、方式混乱、非常态化等问题,亟待扩大环境信息公开主体,明确公开的内容和范围,建立统一、便民的环境信息公开平台,完善环境知情权保障和救济机制。长远来看,可开展专门的《信息公开法》立法,构建政府信息公开法律体系;建立"信息官"制度,提高政府信息管理水平和信息公开能力,并建立"阳光政府",强化环境问题的民主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14.
反馈是系统实现其自动控制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在现实编辑的选择控制过程中,信息的反馈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意义。由于编辑选择活动反馈信息前向作用效应的存在,使得编辑选择活动中信息的反馈不仅直接影响到编辑的先在的或后在的选择活动,而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作者的此前或此后的创作活动,从而对整个文化创作过程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编辑选择过程中反馈信息的研究,重视编辑选择和控制过程中反馈信息的作用,进而为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内容或基质在一般的主体性提倡中仅仅是想象中的抽象物,这样的"主体性"在现实世界是不充分的,对普遍主体性的肯定及其对人性之质的回答都具有形而上学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现实"主体"既包括对理想人性的最大实现,更是指意识形态宣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后者应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绝对主体。"交互主体"的提倡不能否认不平等的主体间关系,特别是在政治主体突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在多重身份的主体存在状态中,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他律"活动变成"自律"的自愿自觉活动,是主体性实现的开始。  相似文献   

16.
虚拟实践是主体按照一定的目的在虚拟空间,使用数字化手段进行的双向对象化的、依据现实又超越现实的感性活动,是对现实实践的拓展和丰富,是当代人类实践发展的新形态。虚拟实践按照历史发展和逻辑顺序,分为三个层次和两种类型。虚拟实践主体与现实实践主体一样,都是现实的个人,其借助"代理主体"与虚拟实践客体之间仍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上的关系性存在。虚拟实践中介内含历史性的维度,根据技术的发展进程可以历史地展开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经过直接性、间接性和本源性的三重"颠倒",揭示出虚拟实践客体的物质性存在本质。虚拟世界的设计者处于"上帝"位置,设计者的价值理性对虚拟世界的建构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邬焜关于信息本体论的学说早已指明,所有物体的现存结构都是载负信息的物形编码形式,信息场———信息的同化和异化———信息体,这就是信息自在运动的逻辑。在感觉发生时,主客体之间存在着某种能量场的中介联系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我们的身体感觉是一种宏观感觉现象,而我们主司感觉的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却只能是通过神经电脉冲的微观活动过程来实现。这样,在我们对宏观事物的感知和神经系统的微观电脉冲活动之间便应当有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转换过程,而这个转换过程只能由宏观事物所生发出来的微观能量场来作中介。主体是人,不能把主体看作是纯粹的主观性存在。主客体有中介的相互作用必然引起相互的改变。人的认识必然依赖外部信息对主体感官的作用,无论这种外部信息是主动作用于人的感官的,还是通过人的干预和开发之后才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物质和信息都各自拥有各自的质和量,当代信息科学和信息哲学提出了信息质的划分和信息量的计算方法,这并不意味着就取消了物质的质和量,就架空和取消了物质。认识的种系发生和个体认识结构的建构都必须以信息凝结为中介,这正是当代生命科学和认知科学所揭示的科学事实。用信息过程解释实践,并不等于用信息代替实践,正如用物质过程解释实践,并不等于用物质代替实践一样。  相似文献   

18.
国家知识创新信息保障平台的协同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国家创新发展中,知识创新主体的多元化,知识来源的多渠道,使得知识创新成为跨系统的交互活动.开放式知识创新要求实现信息保障的平台化和服务的协同化.基于这一现实,文章从国家知识创新与信息保障平台建设目标出发,按平台建设的协同机制,进行了面向多元需求的平台架构和规划,提出了平台协同建设的目标原则与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9.
非同质化通证(NFT)有望成为元宇宙与现实世界最有价值的经济流通连接器。NFT在虚拟现实世界的转移并生成对应财产称为映射行为,亟须构建数字法制促进NFT映射合法合规。债权履行、物权变动、知识产权转移、数据可携带权无法规制NFT映射行为,鉴于此,探索信息产权视阈下依照新型网络虚拟财产权说构建“新兴”权利——NFT映射权。映射权构建路径应明确主体、客体、权利内容及权利保护等,任何人均可成为映射权主体;参与映射及映射完成的NFT属于映射权客体;映射权规制元宇宙内NFT区块链间跨链映射、NFT从元宇宙映射到现实世界、实体资产从现实世界映射成元宇宙内NFT,并规范生成、读取、保有、存储、处分、修改、备份NFT财产转移的数据和信息记录等行为;映射权的保护可通过民事、刑事及行政法律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20.
人类个体和社会的价值乃是物理世界自然活动的自然规律嵌入到人类现实活动的各个层面所形成的逻辑同构.人类个体的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生理的、心理的和行为的多重维度具有内在统一的不可分割性.人的认识产生于主客体间的多级中介链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人的主观模式信息和它认识的客观“对象”的信息之间存在着某种本质性的变换、重组和重建的相互“匹配”的建构和虚拟.人类社会的体外文化进化和体内基因所规定的能力是“相互协同”的,在作为特殊“信息体”的人的内在结构中,可以区分出两种不同层次的信息,一种是在遗传基因结构中深层编码的程序性信息,另一种是基于程序性信息之上具体展示着的表现型信息,后者的现实化需要凭借后天环境的信息中介而具体生成,由于环境信息的多样性和特定性,所以,后者的具体形式和内容也便具有了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不同形式的人类文明经由信息创制、处理和传播的不同方式而发展.与信息创制和传播的网络模式的发展相伴的是国家集权和世界霸权的消解,这也是建立一个新兴民主社会的“技术前提”.邬焜的信息哲学基础理论和他关于信息社会的应用性观点实现了科学和哲学领域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