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中国朝鲜语专名的国际化应采用汉语拼音音译转写法等诸问题.并设计了一套《朝鲜语专名汉语拼音字母音译转写法(初稿)》,作为朝鲜语地名、人名国际化罗马字母拼写的规则.  相似文献   

2.
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同是以现代汉语标准语为交际工具,但是在对同一外国人名的翻译上常会出现很大的差异。这个问题,表面上看只是一个纯粹的语言问题,是两岸的中国人在选择作为注音符号的汉字来音译外国人名时,出现了不可避免的用字不一致现象。事实上,这并不是单纯的用字问题,而是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的语言心理,折射出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态度上,存在着微妙的心理差异。台湾的外国人名音译用字,更多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以自我为中心""万物皆备于我"的"天朝心态",而大陆的外国人名音译用字,则表现出一种开放多元的文化心态,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渐趋淡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外国人名、地名音译使用汉语多音字带来的阅读和称说障碍为例,说明以文字为媒介进行音译不仅要考虑两种语言单位转换的准确性,还要顾及翻译结果进入到汉语词汇系统后在应用层面上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音译中克服多音字参与造成的障碍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音译是引入外来词和输出外译词的重要途径之一。从符号、指称和文化几个方面对音译进行探讨可发现,音译只能作为一种变通补救的方法来处理英汉语言中处于对应缺位的人名、地名和物名词语。在使用音译方法时,既要关注语内符号体系的变迁和语际符号的差异性,也要凸显功能指称作用,还要重视民族文化特色的承载与传播,灵活调整音译的原则、策略和方法,以实现有效交际和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5.
吐蕃经师的西夏译名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存的西夏文佛经中有一些吐蕃经师的名字 ,迄今无一获得解读。文章指出西夏人在翻译这些名字时大多采用的是意译而非音译 ,探寻西夏语人名和藏语人名之间的语义关联乃是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西夏文献中对不同民族人名的处理方式不同:汉式的姓名和梵式的名字全部音译,藏式的名字全部意译,党项人的姓表音而名表义。利用这些特点可以判断人物的民族属性,从中可以知道作为西夏后族的梁姓和曹姓贵族是党项人,而非此前学界估计的汉族人。对不同民族人名的处理方式有少量例外现象,是因为有些汉族书写者并不懂得党项人名的实际含义,而有些西夏文书写者也不懂得吐蕃人名的实际含义,他们都是仅凭听觉进行音译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在人名的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技巧.笔者认为,文化内容的最大限度传达是判断采用何种译法的重要标准,因而汉语字、号的对等英译,人名的音译、意译、拉丁语译都是不同情境下可采用的不同技巧.  相似文献   

8.
人名、地名并非都是无意义的代号。如果不顾其表意功能 ,一概音译 ,就会淡化译文的情味 ,丧失原文那种诱人联想、令人回味的艺术效果。“寒山”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名字 ,在《枫桥夜泊》中用意译比音译更能切近情境 ,表达题旨。  相似文献   

9.
人名文化与欧美人名的汉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确翻译欧美人的姓名,应从欧美人姓名的基本特点入手,正确对待约定俗成的译名,正确音译其姓与名之间的介词,准确翻译含有序数词的欧美人名,注意文学作品中人物命名的意图。研究人名文化及其汉译问题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名、地名并非都是无意义的代号。如果不顾其表意功能,一概音译,就会谈化译文的情味,丧失原文那种诱人联想、令人回味的艺术效果。“寒山”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名字,在《枫桥夜泊》中用意译比音译更能切近情境,表达题旨。  相似文献   

11.
姓名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语言符号,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社会符号。因此,译者应当考虑如何使日常交际中的姓名翻译更加规范,尤其是如何使文学作品中的人名翻译最大限度地传达作者的寓意,保持原作的风格。鉴于此,本文浅析了两个英译本《红楼梦》的人物命名艺术,着重探讨译著中人物姓名的英译方法,如音译法意译法、运用双关语法和借用法语、拉丁语等。  相似文献   

12.
谐音音译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且已流行为一种语言现象。文章从谐音音译的概念到其产生的原因,分类及所带来的影响与挑战等进行分析和总结,指出谐音音译词在丰富汉语表达、加深语义内涵的同时,会造成语言文字书写和翻译混乱的局面,不利于译名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略论汉语对外来词的汉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来词在各个民族语言中都有 ,汉语自然也不例外。但是 ,大量存在于汉语中的外来词 ,我们已经觉察不出它们是外来词 ,这主要是汉语对外来词汉化作用的结果。文章着重从外来词的传入方式 :纯音译、意译、音义兼译 ,以及汉语对其从语音上、表意上、构词法上、语法上的汉化等几个方面来讨论汉语对外来词的汉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汉语中英译借词的音译排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能“自给自足”。借词的产生是语言交流的结果 ,借词引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但现代汉语的借词却存在着一种排斥音译转写 ,而乐于接受部分音译或全意译的倾向。这是因为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巨大差距造成的。同时 ,音译转写对民族语言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文人名及其他专名在外译时 ,由于主客语拼音系统上的差异 ,常会产生音译方面的矛盾。又由于汉语本身因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拼音系统 ,而产生表音系统方面的矛盾 ,更给我们带来诸多不便和烦恼。怎么处理这些矛盾 ?如何为汉语拼音正音 ?作者在文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城市景点名称和道路名称的英译为实例,探讨了旅游翻译中的直译、意译和音译。指出译者无论采取哪一种翻译手段,都应该考虑到信息传达的有效性和译语读者的接受度,同时应该使景点名称和道路名称的译文达到规范一致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直译作为中国翻译界一个特有的名词至今仍为人们所常用,但是却很少有人对其涵义进行深究。中国人所说的直译和西方人所谓的literal translation并不是一回事,把直译简单地等同于literal translation无异于以辞害意,既不利于对直译的理解和使用,也不利于中国译论的对外传播。有人将其等同于字字对译而彻底加以否定;有人将其奉为至高的原则,并与意译对立起来,认为两者水火不能相容。这些观点往往只集中于直译的某个侧面,见木不见林,未免失之偏颇。直译的适用有其局限性,应与意译交相为用,方能产生好的译文。  相似文献   

18.
喀喇沁地区蒙古语自然村地名按词义分类,可包括自然地理式、氏族人名式、职业分工式、聚落计户式等4种类型。自然地理式村名显示喀喇沁人以山地聚落为主;氏族人名式村名显示喀喇沁部由众多氏族融合而成;职业分工式村名显示喀喇沁地区曾经有过发达的畜牧业和狩猎、山林经营传统,农业及其他职业也逐步得到发展;计户式村名显示,喀喇沁地区初期的蒙古村落以3、5、7、8户为主,规模很小。同名自然村名前加特定限定词,是自然村的横向扩展形式;以驻地核心村命名自然村上一级行政单位,是农村管理网络的纵向扩展形式。喀喇沁地区蒙古语地名的汉化有音译、音译加意译、意译加意译、意译、两名并行、改名等不同过程。地名演化是语言演变的一种。  相似文献   

19.
人名翻译研究不能局限于音译原则,还可能涉及具体语境对人名形式的要求,甚至对非人名形式的选择等。翻译的构式语法途径可以提供更综观的描写视角。文章在基于构式观的翻译过程认知模式下,尝试对英汉人名翻译过程做出系统描写,将英语人名构式的汉译归为人名构式、类人名构式、超人名构式与非人名构式四类形式对应,十余种具体翻译策略,通过对翻译过程中译语表征图像建构阶段的拆解分析,呈现人名翻译的策略选择机制,并提出,实现译文表征图像的实体化是构式观下英汉人名翻译策略选择的根本理据,人名翻译的复杂性可由动态翻译语境中译者对译文表征图像的不同建构方式来阐释。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分析了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现象 ,指出音译法有其内在的规定性 ,汉语词汇音译应有一定的限度和标准 ,既要体现源语的民族性 ,又要符合译入语的表达和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