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留守儿童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亲情缺失,这既会造成儿童不良的心理状态,而且对于社会和家庭来说不利于维护亲情以及相应的和谐稳定。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亲情教育是重中之重,可以从培养留守儿童家庭角色定位和家庭责权意识入手。  相似文献   

2.
留守儿童     
《中国社会导刊》2011,(33):F0002-F0002
全国妇联儿童部部长邓丽日前在中国发展基金会“2011儿童早期发展国际研讨会”上透露说.农村5周岁以下双亲外出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0.19%,为2300万人。55以下儿童留守在农村,可能会产生安全问题、监护不力问题、营养问题,但最典型的还是亲情缺失问题,亲情缺失所产生的心理问题会对孩子造成一生的伤害。照片上这名海南琼海市嘉积镇的留守男孩正在帮助大人推车。  相似文献   

3.
留守儿童的核心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不同学科均有涉及,但依然存在不足之处。笔者认为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应该抓住留守儿童的主要矛盾。本文从探讨留守儿童核心问题的必要性入手,提出留守儿童的核心问题即其亲情的缺失,并从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下降、学习动力不足和诱发青少年犯罪等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提出针对性的措施:提高父母认识,强化亲情培养;整合社会力量,弥补亲情缺失;鼓励社工进驻,实施情感“充权”等。  相似文献   

4.
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里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会产生情绪消极、逆反、人际交往关系障碍等各种心理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结构的不合理以及社会性教育的缺失。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就要从这三个方面努力,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有这样一群儿童,他们的父母迫于经济压力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而他们却被留在家乡与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一起生活,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根据2013年全国妇联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本次调查经过渚多中西部农村,让笔者深切体会到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并着力用一种局外人、观察者的身份对他们的精神世界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6.
留守儿童问题是学界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和热门话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从本质上来说是农村儿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问题。已有的资料对地处鄂西北山区的十堰市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相对较少,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对其成长影响研究则更为薄弱。基于此,笔者将研究视角定位于十堰市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以期通过对十堰市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幸福和快乐感的凋零、缺乏家庭亲情的抚慰、青涩的成人化外表与脆弱的身心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农村留守儿童童年生活的基调。留守儿童基于家庭环境残缺所引起的诸多问题,正是现代社会工作所关注的。构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体系和机制,既是我国城乡社会变迁的迫切需要,又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二十年来,随着农民工数量的增加,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据《中国教育报》2004年8月15日报道,“按最保守的估计,农村留守儿童不会少于1000万”。段成荣、周福林估算的全国“留守儿童”规模已达到2290万人,其中87%集中在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如此庞大,已经形成一个需要予以高度关注的群体。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导刊》2009,(16):15-18
据2008年2月全国妇联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有5800万。他们有父母,他们却似“孤儿”。随着民工潮涌入城市,数以千万计的孩子滞留在农村。父母忙于城里艰难的生计,有的一年甚至几年都难得回家一趟。  相似文献   

10.
对土桥镇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发现他们存在生活中亲情缺失和缺乏有效监护、学习兴趣低且缺少科学辅导、性格孤僻和行为偏激等问题。笔者从城乡壁垒的制约、家庭教育意识淡薄、家校配合脱节、社会链关照不足等方面分析了问题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策略,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积极营造和谐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将孩子留在家中,成为留守儿童,由于这些父母疏于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孩子们缺乏亲情呵护、家庭教育和监管,在心理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不少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难以疏解,现状令人担忧。本文首先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的现状,然后剖析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原因,最后提出家庭、学校、社会团体及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建立长期帮扶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乡二元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其子女大多数留在农村,交由其祖父母看管照顾,便出现了人们一直关注的留守儿童问题。由于这些留守儿童缺乏直接的家庭教育和亲情关怀,在学习、生活、心理及人格的发展上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问题。怎样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紧迫而亟待解决的问题。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受到严重破坏,使得教育留守儿童的重任不可避免的落在了学校教育的肩头。一直以来,我校坚持不懈地抓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结合当地实际,开展了一系列有关留守儿童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3.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直接导致了其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在基本生活、人身安全、心理、道德等方面呈现或潜伏着一些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结构不完整造成的教育功能弱化、隔代教育代沟明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角色意识模糊,以及留守家庭教育文化氛围缺失等。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需要留守儿童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4.
基于问卷调查研究广州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显示,广州存在农村留守儿童及其问题,但是,广州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程度相对较轻。根本原因是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二元结构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对广州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能听之任之,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和学校关爱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沅陵县地处湘西北,怀化市北端,地域广阔,是全省地域面积最大的县级行政区,人口约为65万人,是一个劳动力输出大县。大量的农村人口输出,一方面增加了外出务工农民的收入,推动了农村建设;另一方面,这种务工模式打破了家庭结构的平衡,使得老人和孩子成为农村的留守者,尤其是留守儿童的监督和教育成为了困扰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亲情的关爱和呵护,面临着很多问题。本人作为在当地从教25年的教育工作者,通过问卷、观察和访谈的方式对农村儿童道德教育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当前留守儿童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到城市务工,农村留守儿童逐渐增多,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自我控制能力是农村留守儿童形成良好个性、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基本条件,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和学校是影响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主要因素,应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无论是在乡村治理主体的视野里,还是在社会工作的实务中,农村留守儿童都遭到不应有的忽视。加之农村社会工作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留守儿童在其中更是少有人问津。  相似文献   

18.
留守儿童亲情养成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不同学科均有涉及,但依然存在不足之处。笔者针对亲情缺失是留守儿童问题的核心问题并结合养成教育者以科学的教育方式,提出了解留守儿童亲情养成的路径分析问题。本文从探讨养成教育的科学内涵及特征入手,通过对留守儿童的核心问题的现实认知导出留守儿童亲情养成的基本路径即养之以情一鼓励留守儿童父母关注子女亲情的培养:教之以礼-学校教育重视留守儿童亲情观的形成:助之以术-社会力量及专业组织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而出现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是其中的一个具体问题。由于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了进城务工,被留在农村的儿童由于缺少了父母的教育和监督,以及祖孙辈隔代教育的缺陷和弊端等等使得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凸显。所以我们有必要认真调查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存在哪些问题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前,留守儿童这一新名词在各个学校议论纷纷,社会上也处处为留儿童作正面宣传。作为教师的我更是耳闻目染,我在家乡张公镇张庙小学调查中得知,全校五百多名在校学生中。就有342名是留守儿童,全镇所有的小学生大约四千名,可留守儿童人数就接近百分之六十。许多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现象犹为突出,我国有近1.5亿的农民在外务工,其中超过一千万儿童留守家乡成为留守儿童。由此可见,留守儿童在农村已经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必须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要让留守儿童快乐健康成长,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本文将作简要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