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华人时刊》2011,(9):36
据加拿大《星岛日报》报道,加拿大前卑诗西门菲沙大学校监、当地华裔慈善家、商界及社区领袖黄光远,最近获温哥华市长颁发荣誉市民奖予以表扬。黄光远并获加西学术机洛里劳埃研究所以他的名字命名文化学术讲座,这在加西属首次,与加东的马西文化讲座遥相呼应。市府新闻稿中颂扬:"黄光远为温市贡献良多,实至名归,他的领导力、慷慨和奉献深入民心,激励了众人。"黄光远发言时重申,温市华人早年奋斗成功,饮  相似文献   

2.
海外华人学者李欧梵的学术心路,包含了一种交杂与碰撞的"边缘人"意味与"徘徊性"情结。由中国文学及其研究的"边缘"获得一种"不中不西、又中又西"的世界视野,这种文化取向上的相对性,为李欧梵的批评实践带来比较眼界与灵动气象。对"传统/现代"问题的思考,集中显现出李欧梵的现代性情结。李欧梵的科际眼光、反省思想、边缘观念与徘徊意识,使其批评理论具备了中西、传统现代等学术领域的"互文性"特征;徘徊作为一种后现代性的学术策略,其方法论意义正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3.
穆罕默德·欧玛尔是当代阿拉伯世界著名的伊斯兰思想家之一。其学术研究涉及诸多领域,著作等身;大部分作品被译为英、德、西班牙、土耳其等文。他的学术作品中蕴藏着西方启蒙观点、伊斯兰中间主义和文化多样性等思想精髓,其中他提出的"文化多元模式"理论,使人们对伊斯兰教与西方思想领域中存在的分歧有了重新认知的视角。欧玛尔的学术成就能折射出其学术成长历程,还可了解他同时代学者们思想精华积淀的基础与特点。  相似文献   

4.
汤用彤先生所开课程及其教学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围绕汤用彤先生教学南北的经历 ,根据现存讲稿来探讨他作为杰出教育家的卓越贡献。他授课领域横跨中、西、印三大文化系统 ,所开课程现已知近四十门 ;其教学特色是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善用比较法 ,并与研究相辅相成 ,为今人教学研究树立了光辉典范。他在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学术骨干 ,对我国哲学学科建设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平野健一郎提出他的"国际文化论"以来,即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他指出文化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具有动态的相对稳定的体系性,因此他主张以文化为视野,立足"文化触变论"来分析国际关系。他在理论构建中,主要阐释了三个问题:一、国际关系是文化的;二、文化触变是一种创造文化的行为,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外在动力;三、尊重文化主体,维护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这一理论的提出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但其涉及有关文化的定义、西方文化人类学的应用、"边缘人"对文化重构的重要作用、文化自身发展的根本动力等诸多问题还有待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关系密切,他对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其一,本爱国之心,提出“亦中亦西”的文化观,为东西文化问题的大讨论提供了有重大学术价值的意见;其二,他是陈独秀、胡适、鲁迅、毛泽东等先进知识分子的启蒙导师,其政治思想成了新文化运动勃兴的精神催化剂;其三,他倡导“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组织共学社,编译新书,邀请外国名流来华讲学,又对中国的学术领域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他从多方面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中国近代学术的演进奠定了基石。  相似文献   

7.
20世纪,湖北人文学者曾引领聚集三个脉络相关的思想群落:一、以黄侃为代表的"国学"群落;二、以熊十力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学"群落;三、以胡风为代表的文艺集团。由于共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与学术风气的影响,不同思想系统学术群落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了独特的对话交流的学术共同体,从而映照出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的基本图像。湖北人文学术显现出的草根性、现代性、融通性,不但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对当代中国思想文化建设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西矛盾构成了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和文化历史演进的线索 ,也建构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和文化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在学术上 ,中与西加强了我们的文化身份认同 ,并且突显了我们的学术自我意识。中与西 ,不论是从社会文化本身来说还从我们对于社会文化的研究与认识来说 ,过去是 ,现在是 ,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将是我们的一大症结和困惑。  相似文献   

9.
宋淑芳 《南都学坛》2009,29(5):50-54
在中唐文化转型过程中,白居易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学术意义上讲,他将儒家诗歌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其重要作用的发挥体现在他思想特征、处世态度、平民人格和生活世俗化倾向、诗学观念等方面。白居易思想上的三教融合、处世态度的"吏隐"、生活上世俗化的倾向、诗学观念上游走于雅与俗之间等,使白居易成为中唐从唐型文化向宋型文化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0.
"调和折衷"在杜亚泉的思想体系中具有方法论意义.在政治思想上,他以"调和折衷"的方法处理保守党和进步党、集权制与分权制、国家主义与和平主义的关系,构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文化思想上,他通过对中与西、新与旧的"调和折衷"建构了自己的文化理想.杜亚泉"调和折衷"的方法论有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思想来源,但在征引西方思想的表层下,隐藏着以中国传统文化参照,发明西方思想实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学术文化的现代转型,是中学在吸纳西学过程中的重建。民国时期的学术大师贺麟秉持"文化抗战"、"学术救国"的理念,遵循"儒化西学"、"华化西学"的思路,着眼文化创新,提出了文化上的古今中西"和谐化合"说。他凭借广博深厚的学术文化功底,以西方近代哲学(主要是新黑格尔主义)和中国传统哲学(主要是宋明理学)为基本的思想养料与方法资源,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新心学思想体系,强调从国家的软实力着手来御侮强国、振兴民族。  相似文献   

12.
在扬州学派早期诸家中,贾田祖年辈最长。受清初以来朴学思潮影响,贾田祖由酷爱诗歌创作转而首重经学,是扬州文化风尚由"虚"转"实"的范例。随着乾隆朝扬州文化的复苏与一批学术新锐的涌现,他率先提出重振扬州学术的要求。他兼综顾炎武与惠栋、戴震等诸家学术思想,初步树立了扬州学派考求古学的学术宗旨及治学规模。他的学术思想,是凝集扬州学派早期学者群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13.
西汉楚元王家族的学术文化传统始自刘交,终于刘向刘歆,代代相传,历久不断,对汉代政治、学术的影响深刻巨大.楚元王家族在学术文化上的突出之处,在于积极崇尚经学的前提下又有着多元的学术取向.刘向刘歆父子的治学道路,深受家族传统的影响,逐步并出色地完成了西汉后期以今文经学为主导,融会诸子百家的历史任务,同时也推动了古文经学派的显著发展.楚元王家族总体的学术倾向,大体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西汉学术文化的变迁.另一方面,楚元王家族身为宗室,又深深介入西汉中后期的政治斗争,从而形成学政结合的特点,以学辅主的强烈政治色彩发挥出前所未有的惊人影响力.综观整个西汉学术大势,与其他盛极中绝或无以为继的藩王学术相较而言,楚元王家族堪称西汉学术文化第一世家.  相似文献   

14.
"比较诗学"作为一个学术视域,正式产生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宗白华却早自20、30年代始,就已经涉足比较诗学研究了.从比较诗学视域来考察宗白华的诗学和美学研究,凸现了宗白华中西文论互释互证的意识几乎无处不在,以及他欲对中国传统文论作现代阐释的鲜明态度.他的方法,正是比较诗学方法.在"文化全球化"趋势以及当前学界"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化"的语境下,宗白华的诗学研究价值更具有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当下的多元文化语境中,对于"异"的强调似乎成了保留"文化多样性"的代名词。从理论上讲,源语文本中的"异质性"正是源语文化有别于他者文化的独特文化印迹,但与此同时这些文化印迹往往因为其唯一性和独特性,在现实层面却鲜有成功迻译入目标文化的例子,尤其对于非学术翻译的文学翻译而言,情况更是如此。因此,这种单纯"存异"的翻译"表述"方式,姑且不论其在多大程度上背离作者"本意",却往往容易违逆目标文化的"文化常规"与"可接受性"。这种现象无疑是中国文学"走出去"过程中尤其需要高度警惕和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前人有见于张之洞和廖平学术面相之异,而未深究张廖学术实质之同,或以避免"逼贿"、"惧祸"之嫌疑而曲为辩说,反而遮蔽张廖契合之真相。张廖师生爱国尊儒、援西护中,在晚清经学转型过程中,前期殊途同归,后期若合符节,在回应"古今中西"之争、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共同努力中做出卓越贡献,奠定了新经学基本范式,彰显了中国传统永恒的普适价值和非凡的当代意义。在中国文化百年劫难之后的今天,我们仍然无逃于"古今中西"之争问题意识,因而由张廖奠定的、"中体西用"为特征的新经学范式,也是最可借重和极富启发性的中国文化重建和当代儒学复兴的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17.
清臣张荫桓的事迹虽不广为人知,但他作为清季外交的实践者与戊戌变法的幕后人物,其作用和影响不容忽视。张氏驻外期间所撰《三洲日记》,其中种种"中眼观西"的见闻与体会深刻反映出他身处西方法律文化氛围,而心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熏陶的自我心态与认知匮乏。《三洲日记》中对中西法律文化的认知与比较是中西法律文化冲突在国人,特若近代驻外使节身上的浓缩和体现,其所蕴含的法律文化观亦为近代中国法律转型之彰显。  相似文献   

18.
西方华裔儿童文学是长期被中国学界忽略的一个研究领域,这一文学群落具有独特的创作宗旨、生态样貌和传播价值,大多聚焦于儿童对族裔文化的认知及成长中的身份认同问题。其文化书写中往往包含跨界性的文化场域和融合性的审美经验,鼓励儿童构建想象中的东西方"文化共同体"。对于这一具有鲜明跨国族意识的儿童文学群落的研究,需要运用民族志文化研究、身份理论、差异理论等深入辨析这一群落内部跨文化身份书写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此外,还需要对西方华裔儿童文学及其相关的亲缘文学进行多维度的比较,考察其在文化书写经验方面的相因性与异质性。对于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华裔儿童文学的研究,可为全球化时代中国儿童文学如何拓展话语空间提供借鉴,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康有为数十年的海外漫游中,饮食文化亦是其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印度的居留生活,使他深切感受到"印度无美食"背后的印度(东方)文明的衰落,而更加向往欧美世界。冠绝欧美的德国是他推崇的成功典范,味道绝佳的慕尼黑啤酒成为德国文明的符号和标志。然而,列国美食虽好,终不过源自中华,"西食中源"说折射出他对西方物质文明的向往和对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依恋。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中西现代文学交流,T.S.艾略特不可忽视.本文首先梳理了艾略特在中国的译介传播情况,澄清了一些学术问题,然后对中国现代诗人接受艾略特的影响进行辨析,论述了中国诗人接受艾略特的学理逻辑.文章认为:艾略特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有其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国诗歌对艾略特的接受过程,就是艾略特的"中国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