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形势下的现代都市农业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发展都市农业必须遵循的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区位理论、产品质量精品的理念以及城乡一体化的新农村建设思想,提出了现代都市农业的总体构思及其功能区划,即四区划结构:生态屏障区、生产区、旅游休闲区及示范辐射区。在区划中体现了现代都市农业的时代性与功能性,突显了现代都市农业的生态功能及旅游休闲功能。并以北京市为例论证了现代都市农业模式。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遗址旅游地功能分区的基本概念进行分析,提出遗址旅游地功能分区的原则和三区布局模式。以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为例,详细地阐述了三区布局模式的结构功能和开发策略,对其他同类景区具有可借鉴性。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遗址旅游地功能分区的基本概念进行分析,提出遗址旅游地功能分区的原则和“三区”布局模式。以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为例,详细地阐述了“三区”布局模式的结构功能和开发策略,对其他同类景区具有可借鉴性。  相似文献   

4.
不同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模式因农业生产条件和社会经济特点的不同而不同。本文分析了山西乡宁资源型企业主导农业现代化的缘由,梳理了"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以工哺农、以煤强农、以矿扶农"的实践过程,得出资源型地区企业主导农业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即农业现代化是资源型地区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危机的路径选择,也是资源型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需要政府正确引导、科学设计和煤矿企业高标准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运用产业经济学的产业集聚理论,选取我国26省1995年—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基于LQ指数和RCA指数的测算方法对各省农业的地区专业化进行研究,发现:(1)我国农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其在承载就业和供给农产品上占有很大比重;(2)从东、中、西部三个地区历年的LQ指数和RCA指数对应标准差异指数的动态变动趋势来看,东部地区在农业从业人员的转移就业上消化吸纳作用较强,而且三个地区在吸纳农业从业人员转移就业上的差异还在不断扩大;(3)东、中、西部三个地区历年的RCA指数都呈扩大的趋势,但西部地区年均增速最快,说明西部地区农业在创造农业产值上的作用逐渐显现。基于以上结论,认为应制定规划,建立农业主产功能专业化分区;制定政策,建立中央层面的省际农业补贴机制;地区间的专业化与地区内的多样化相统一;培育农业专业化的多种类型和多种主体;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结构-功能-效应"理论框架,探讨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及提升路径.以江苏省为案例,从条件、手段、目标等方面分析了1978年以来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脉络,着重观察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全国水平相比,江苏省率先进入农业现代化后半程阶段,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农业要素投入过高及农产品竞争力不足、人地关系紧张等问题依然存在.农业劳动生产率偏低是制约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的主要原因,滞后于工业化及城镇化水平.单一化的就业、收入及产业结构、功能不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因此,文章提出建立复合型生产经营结构、大力拓展农业功能、彻底转移劳动力、加大制度创新等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7.
针对“生态辽宁”建设问题中的基础性工作——生态功能分区划问题进行论述。阐述了生态功能分区的重要意义,从生态功能分区的一般性分析出发,探讨了辽宁生态功能分区的内涵和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辽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推进产业导向与空间开发相结合;实行分类管理,开展生态保护与建设;加强对产业布局的引导;完善区域协调机制;严格执行项目审批制度。  相似文献   

8.
合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三国时期即为著名的商业中心城市。如果从历史时段来看,从秦汉开始至1949年,合肥城市功能和地位发生了较大的变更,由"市"向"城"转变,即由商业中心城市向政治城市转变,由经济功能为主导向政治军事功能为主导转变。这在中国城建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9.
青岛市海岸地带空间冲突及其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蓝色港湾、生态岛礁、环湾绿肺、智慧海洋和审慎填海等五个方面提出实施青岛市海岸地带空间治理重构的重点工程。从构建完善的生态环境公共政策体系、建立海洋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建立海岸地带区域性的协调组织及协调机制、完善海岸地带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制定严谨的功能分区和实施"科学规划工程"以及推进全民海洋意识教育政策等方面提出青岛市重构海岸地带空间治理体系的主要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丝绸之路,某种程度上可看成是"绿洲之路"。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下现代绿洲已成为参与东、西经贸,科技,文化等合作交往的主体之一。其主要结构与功能随之转变(发展):按绿洲特点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和通讯系统,促进交往;在发展持续高效绿洲农业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农业、工业、商贸等各产业生产力,建立新型产业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为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需求及对外合作交流提供基础;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及社会稳定,进一步增强现代绿洲功能;发展多元文化,丰富人们生活;迎接新形势所带来的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促进现代绿洲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结合"两型"社会及现代农业建设的需求,本刊联合湖南省循环经济研究会围绕"循环经济与现代农业"主题,组织了本次笔谈。李明贤教授就我国低碳农业发展面临的技术锁定与替代策略展开探讨,她在分析低碳农业内涵及发展背景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在发展低碳农业时,各种替代技术受到农业边缘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人地矛盾等方面的制约,需要借助外部效应,引入以利益为主的外生变量,才能实现低碳替代技术的推广应用。刘纯阳教授则基于我国循环农业人才供给不足的现实提出,我国要跳出狭义农业和农民的框框,围绕破解"唐斯难题"来加强循环农业及其人才培养,包括培养循环农业的管理者、技术人才和具有循环农业理念的企业家。蔡立湘研究员结合南方丘陵区自然条件,提出要着重解决稻田系统循环、稻田系统外循环和区域系统循环三个循环层级的关键技术,以及提高能量利用率、饲料报酬率,降低污染物排放等产业链环接口技术,构建南方丘陵区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黄璜教授则分析了湖南生态农业建设的难点,认为在进一步强化社会各界特别是农民建设生态农业理念的同时,政府要对生态农业建设进行全面规划,完善其研究与服务体系,提高农业产业绿色水平。  相似文献   

12.
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应运而生。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表现形式,循环农业不仅代表了未来农业长远发展的方向,而且也是当前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由于循环农业概念提出相对较晚,循环农业有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开展都只是近几年来的事情,所以循环农业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还很低。  相似文献   

13.
循环农业是以农业生态系统能量高效利用、物质的科学、充分循环为目标,按照“资源一农产品一农业废弃物一再生资源”反馈式流程组织农业生产,使生产过程中上一环节所产生的副产品成为下一环节的“原料”,形成范围大小不同、层次高低不同的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农业。循环农业的发展是一个由初级阶段不断向高级阶段推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当前,生态农业已是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是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发展方向。我国十一届全国人大会议再次强调要“加快建设生态农业”。作为“两型”社会试验区的长株潭地区,近年来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还存在诸多限制生态农业发展的障碍,需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切实采取措施加以破除,以促进生态农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将农业经济增长分解成三个方面,即区域份额增长、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以川中丘陵区及所包含的广安市等6个地区为研究对象,选取这些地区的农林牧渔总产值及农业部门产值为样本数据,考察了川中丘陵区2003-2010年间农业经济增长差异,分析了农业部门的结构效益和竞争力,发现川中丘陵区农业经济发展较快,农业结构较合理,但缺乏竞争力;同时比较区内6个地区农业经济发展过程,发现遂宁市发展最慢,农业结构效益较高,缺乏区域竞争力;内江市发展速度最快,区域竞争力较强,但农业结构效益略低;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川中丘陵区调整农业结构、增强农业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贵安新区区位优势明显、地势相对平坦、人文生态环境良好、发展潜力较大。建设贵安新区能够促进各类要素优化聚集,提升贵州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并拓展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空间,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加速发展,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贵安新区能够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农业发展、生态安全全新格局;能够科学开发低丘缓坡,提高荒山荒坡和劣质农用地利用水平,更加有效地保护基本农田;有利于统筹推进城乡用地等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探索符合西南地区特点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贵安新区要按照主体功能区划要求,调整优化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空间匹配关系,实现国土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总结和推广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经验,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有利于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竞争力;同时打破行政界限和市场分割,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对接整合,提高西南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水平;能够进一步提升贵州对内对外开放层次,完善我国开放格局。并有利于贵州经济社会探索欠发达地区后发赶超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从历史上看三峡库区自然灾害随历史进程发生频率不断增高;造成库区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是自然气候本身的变化和人为干扰,尤其是明清以来人口压力和“山田”农业经济的扩张是库区自然生态环境恶化成灾主导因素。当代库区生态环境的治理应考虑历史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巢湖流域水体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根据水体景观和功能,巢湖流域水体生态旅游资源分为三种类型:湖泊河汊区、滨湖平原区和环湖低丘台地区。分析流域水体生态旅游资源特征和开发利用现状,提出不同开发模式:(1)湖泊河汊区湖光山色、水文化、水上运动开发模式,(2)滨湖平原区农家亲水生态旅游开发模式,(3)环湖低丘台地区康体、度假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9.
结合重庆市地形地貌特点和山区农业面源污染发生的因子,提出山区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对策。一方面必需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提出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规划;另一方面必需结合生态农业建设这一主线,使物质、能量在生态系统内良性循环。紧紧抓住产生农业面源污染源的因子———化肥、农药、农田秸杆、畜禽粪便、农村生活废物等,提出科学的防治和减少途径。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业资源环境问题 ,对改革开放以来该区域生态重建、经济发展方略和实践进行了讨论 ;指出软硬件技术研究不相协调 ,软科学研究太弱 ,影响了政府的科学决策和硬件作用的发挥 ;提出了加强软科学研究 ,把长远性、全局性和现实性问题结合起来 ,建立起系统性、综合性及表本合一的生态经济复合型可持续发展模式 ;围绕这个模式 ,提出了建立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经济型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五个重大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