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译从本质上说是跨文化交际。文化的异质性和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决定了翻译中文化杂合的必然。杂合是旅游翻译中处理文化问题的一条成功之路,强调异化之杂合策略有利于输出景点文化和读者接受之间的平衡。强调异化之杂合策略下的翻译技巧有:(1)异化的综合法,采用拼音、增译或释义结合的方法对文化负载词进行诠释,是传播景点源语文化信息的主要手段;(2)归化的删减、改写为辅,能增强译文可读性,有助于游客欣赏接受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文学翻译中对于文化差异的处理可分为两种: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和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前者即“异化”,后者即“归化”。异化论与归化论似乎不可调和,而实际上,翻译中没有绝对的异化,也不会有绝对的归化。文化的异质性和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决定了翻译中文化杂合的必然,文化杂合具有抵抗强势文化的积极意义。异质文化在林语堂译《浮生六记》时的兼容与杂合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实例,说明了除异化与归化之外,文化杂合也是文学翻译中处理文化问题的一条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3.
从模因论角度看,电影片名的翻译过程就是文化模因的传播过程,译者可以采取三种策略:归化、异化和杂合。电影片名的归化策略是文化模因传播初期的必要阶段,异化翻译是文化模因传播发展的要求,而杂合翻译则是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翻译的策略一直是译界关注的问题。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是近几年国内译论的热门话题。从杂合角度讨论了归化和异化的问题,并结合实例说明了归化和异化/杂合的运用和关系。  相似文献   

5.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翻译的异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以跨文化交流活动为目的翻译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无论是译入文化还是译出文化,异化策略都应是文化翻译的基本策略。译者应改变传统的以释义为主,以目的语为中心的“等效”翻译,归化翻译,而应越来越多地采用以源语文化为中心,传播异域风情的异化翻译,这已经成为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归化与异化作为两种翻译策略,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话题之一,近几年在国内翻译界尤其如此。随着翻译界“文化转向”的兴起,翻译研究已被看成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需要从广阔的文化视野来看待翻译的归化与异化。在中外文化交往日益深入但西方文化仍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应从中国弱势文化背景出发来处理翻译的归化与异化问题。在英汉互译时,应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归化与异化是英汉翻译中的两种基本策略,在不同的文化视角下,翻译界对这两种翻译方法非常关注。翻译的本质是文化交流,在翻译的过程中,从基于源语文化或译入语文化倚重选取翻译策略是归化还是异化,对于文化的传播有着方向性的影响。文章通过例证阐述异化策略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贴近源语文化的翻译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文化传播,在保护边缘文化方面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翻译的目的不仅是一种语符间的转换,更是传递源出语信息、文化底蕴的一种文化转换。本文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讨论了“异化”、“归化”两大翻译策略,提出译者母语与源出语及译出语间的相对关系应是翻译过程中采取“异化”或“归化”处理方式不可或缺的因素,然后讨论了异化、归化的实际使用情景并指出“异化”、“归化”各得其所,无优劣之分。  相似文献   

9.
中国典籍英译应该采取“归化”翻译策略,还是“异化”翻译策略,我们应该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待此问题.《聊斋志异》英译历史告诉我们:典籍英译中“归化”和“异化”的使用随着历史语境的变化而变动;典籍英译中“归化”和“异化”不是处于一种静态的对立关系,而是保持着动态的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0.
关于翻译的方法,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各种各样的主张,其中归化与异化一直是翻译理论界争论的焦点.实际上,归化与异化是相对的,两者之间相互联系,没有绝对的界限.文章通过大量的译例,探讨翻译的跨文化转向,译文的文本类型等因素如何影响归化与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同时指出还存在一种归化与异化的综合体即归异相兼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1.
功能对等视域中的新闻导语词汇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对等视域中的新闻导语的词汇英译策略应该以归化策略为主,异化策略为辅:通过使用归化策略,可以将词汇译得更加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运用异化策略,可以保留汉语中的语言文化特点.二者有机结合,尽最大限度地达到奈达翻译观中的“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从而促进信息的交流与传播.  相似文献   

12.
忠实伦理作为译者的道德责任及法律义务,并不能作为功利原则来评价典籍英译译者翻译行为结果的道德价值,因为其在翻译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不能解决实际的翻译问题.基于规范伦理学之效果论与义务论,分析西方译界英译中华典籍所遵循的归化伦理与异化伦理纠葛与冲突之本质可知:在后殖民语境下,西方译者无论采用归化或异化策略均不能全面、准确地传播中华文化,问题不在于策略本身,而在于评价归化策略与异化策略的功利原则在西方文化语境中本质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文化转向为归化与异化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理据,基于这一理论,同一作品可采用归化或异化策略获得不同译作,同一作品可采用归化与异化有机结合的策略进行翻译,从而存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达成归化和异化的辩证统一。同时,归化、异化的使用必须符合译入语的语言规则和表达习惯,必须体现原文的文化内涵,必须体现原文的语境因素。  相似文献   

14.
辜鸿铭兼具中西方双重文化身份,他以消除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固有成见和蛮横态度为传播理念,在"第三空间"以杂合的传播策略实现了儒经文化的有效传播。他一方面选择归化翻译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改写儒经,满足西方读者的审美期待;另一方面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尽可能再现儒经所认知的世界和所塑造的美。辜鸿铭英译儒经的传播过程就是中西方文化在相交的"第三空间"转化、交融、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在诗歌翻译中如何使用异化和归化译法向来是翻译界的争议之一。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是相辅相成的。本文拟从西方修辞学中的目标读者视角出发,探讨唐诗英译中异化与归化策略的选择,为不同的读者群架构起一座跨越诗歌文化鸿沟的桥梁。  相似文献   

16.
在诗歌翻译中如何使用异化和归化译法向来是翻译界的争议之一。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是相辅相成的。本文拟从西方修辞学中的目标读者视角出发,探讨唐诗英译中异化与归化策略的选择,为不同的读者群架构起一座跨越诗歌文化鸿沟的桥梁。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探讨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 ,以及影响归化和异化策略使用的三个因素 :翻译动机和目的、文本类型和读者接受程度。本文还探讨了两种翻译策略间的辨正、互补关系。过分强调任何一种策略都完成不了跨文化交际的功能。以及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异化策略占优势地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习语具有强烈的文化特色,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习语的翻译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基于跨文化视角对习语翻译策略加以探讨:认为习语的翻译首先应尽量用异化法;在难以异化的情况下,应退而求其次采用异化兼归化法;效果仍不能令人满意时,可以采用归化法。  相似文献   

19.
"异"与"同"辨--翻译的文化观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异”与“同”是翻译实践与研究涉及的一对基本概念。不可译往往源于“异”,而可译则基于“同”。与之相关,持不可译论者强调“异”,持可译论者则着眼于“同”。异与同的对立统一深刻地展现了与翻译相关的方方面面。通过“异”之概念的界定,可展示出“自我”与“他者”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而揭示出翻译的跨文化本质;在翻译活动中,面对“异”与“同”之间的矛盾,文化立场的表达、翻译文本的文化重构和“异化”与“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的取舍构成了翻译主体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以文化转换为视角介绍了英汉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策略产生的背景及内涵。从文本角度和文化角度来看,“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都各有所长。在翻译实践中,该文进一步探讨了异化与归化策略选择的度的处理原则及二者的的动态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