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9 毫秒
1.
从黎语词汇看黎族社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族是海南岛上的最早居民,其先民是由大陆迁移到海南岛定居的。迁居之前,它与现在的壮、傣、侗、水等民族的先民都是古代百越(又称百粤)族群。百越族群历史上曾经活动在长江以南的辽阔地区。春秋战国以前,中原汉族与百越民族的来往,主要局限于靠近中原地区的部分百越支系。岭南地区的骆越、西瓯等,当时与汉族联系尚未密切,直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地区,并设置桂林、南海、象郡后,岭南一带才正式归入中国版图,骆越、西瓯才与中原发生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种种联系。历史文献,如《史记》,才有大量关于西瓯、骆越民族活动的记载。百越族群及其后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没有记录本  相似文献   

2.
南越王赵佗,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秦汉时期,汉族与岭南百越关系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他自中原深入越地,参与过秦统一岭南的军事行动,任南海郡龙川令,秦末行南海尉事,后建立南越王国,称王数十年,在百越地区终其一生。赵佗的主要事迹,《史记》、《汉书》都有《传》。但是,关于赵佗一生重要活动的年代,史籍多略而不载,或所记相互矛盾,后世史家因之众说不一。为了研究这位历史人物活动的实际过程,并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有必要对其入越和称王两个重要的年代加以考订。  相似文献   

3.
从"百越"这样的"以人名地"概念到"岭南"这样的"以地名地"概念,又从他者与我者对"岭南"一词的不同看法,到屈大均以"广东"替代"岭南"的主张,最后到清代以"岭南"专指广东,"岭南"这个概念的意义在历史上是被不断建构、不断变化的。这个过程的背后,是帝国扩展、区域开发、地方文化发展、我者与他者的互动,以及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岭南地区秦代以前居住着西瓯、骆越两个族体,秦军攻略岭南后,大批中原地区移民纷纷南下定居岭南。封建统治者采取“和绥百越”的政策,岭南地区越人渐渐受到同化,未受同化的部分演变为乌浒、俚、僚、蛮等族体,与现代壮侗语族各民族有渊源关系。岭南地区“汉越杂居”的局面有上千年历史,在这漫长的民族融合、文化接触过程中,  相似文献   

5.
学术辞典     
百越 百越在史书上又称百粤或越、粤 ,百越之名始见于《吕氏春秋·恃君览》 :“扬汉之南 ,百越之间”。这说明中国古代在秦汉之前 ,长江中下游以南和东南沿海的广大地区 ,主要分布居住着越人。唐代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时也引臣曰 :“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 ,百粤杂处 ,各有种姓。”以今天的地域来看 ,著录有载的百越大致上有 :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的扬越、句吴、于越、瓯越、东越、闽越 ,岭南地区的南越、骆越、西瓯 ,云贵高原和湖南等地的隽越、夷越 ,湖北归至四川奉节一带的夔越 ,以及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等省山区的…  相似文献   

6.
系统论述岭南上古几何印纹陶的孕育萌芽、发展分期、文化特点、与南方印纹陶的“百越”族属联系以及传播与影响。从而证明中华文化是多元发生的,岭南也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岭南印纹陶文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融合和统一有着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秦汉通南越要道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越是我国南方广大地区的古老族群,《吕氏春秋·恃君览》有“扬汉之南,百越之际”的说法,证明古代长江和汉水以南都有越人居住。春秋战国时,由于楚国在南方的扩展,至秦汉时,越人虽仍居于东南沿海及西南部分地区,但主要已移居于五岭一带及其以南地区了。此时期中,汉族与岭南百越的关系,构成了我国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原的华夏、汉族与五岭南北的越族交往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秦代有五岭之说,虽然后人对五岭的具体名称的说法不同,但是,实际上是指今天南岭山脉的五个比较高峻的山岭。我们可以把它们当作南岭山脉来看待。如此,岭南,便是指南岭山脉以南的广大地区了。这一地区包括了今广东、广西以及越南中部以北的土地。在古代,这一广大地区被称为越、百越、扬越,或南越。然而,越、百越等名称又不一定单指这一地区,有时又超出这一地区以外的地方。南越,有时又指这一地区的某一部分区域。因此,我们在这里宁可使用岭南这一名词,对于讨论问题有着更  相似文献   

9.
陈邦彦是明末清初岭南著名的诗人、散文家、民族英雄,"岭南三忠"之首,与黎遂球、邝露并称为"岭南前三家",有"粵中杜甫"之称。他是岭南诗派的传承者,他的诗歌既继承了岭南诗派一直以来"雄直"的风格,又影响了"岭南三大家"艺术风格的形成。他的诗歌雄壮豪迈,又多运用赋的手法,抒情上多用直抒胸臆的方法,而且往往在诗歌的结尾卒章显志。  相似文献   

10.
从语言学角度探讨仡央语族群的历史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仡央语支是侗台语族属下的一支新设立的语支,包括仡佬、木佬、拉基、布央、普标、拉哈等语言,使用仡央语言的“仡央语族群”分布在黔滇桂及越南北部地区,本文通过比较古籍文献资料,认为仡央语言与古代百越语关系密切,现代“仡央语族群”来源于古代百越.又通过与台(壮傣)、侗水、黎三支侗台语言比较,发现仡央语言与黎、临高、侗水等现代并无接触往来的语言具有许多独特的共同成分,从而确定“仡央语族群”是古代岭南一支百越人的后裔.  相似文献   

11.
冼夫人是南北朝至隋朝时期的岭南俚族女首领.当时的俚族尚处于母系氏族末期,女权仍受到尊重,而冼夫人家族世为岭南首领,她过人的智慧和胆略、卓越的军事才能,造成了其威服诸越的特殊地位;她与汉族太守冯宝的联姻,既起到了政治联盟和保境安民的作用,又促进了俚汉文化交流和俚族社会的进步.俚族的民间信仰有鸡卜、石狗崇拜和铜鼓崇拜等,其冼庙祭祀和闹军坡习俗在当代具有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人文精神内涵,值得珍视.  相似文献   

12.
束发椎髻不是岭南越族之俗 ,最早盛行这种风俗的是中原地区华夏族的先民。岭南越族的发式有断发和被发两种。自商周以降 ,由于中原华夏文化的南传 ,束发椎髻也流行于岭南。秦汉以后 ,随着汉文化的传播 ,束发椎髻被更多地区和民族所接受 ,而且盛行于全国各地。  相似文献   

13.
岭南文化至汉代开始崛起,而其崛起之地是在古代的广信县。广信曾是交州州府和苍梧郡治所在地,它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而一度成为岭南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的中心,并诞生了岭南第一代文化名人。  相似文献   

14.
汉武帝时征讨南越国,《史记》记载三路主力都是循岭北南下进军.照此实战经验,秦代征南越,当无《淮南子》所讲“分五军”之理.史学前辈吕思勉已经指出淮南说法的荒谬.据各可能的进军线路的地理、水文状况和地上考古的发现,驳正淮南的旧说,重新检讨秦征南越的线路和军事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15.
清代岭南词人与岭外有着不断的词学交流,这对岭南词有积极的影响。首先,词学交流促进了清代岭南词人的成长与岭南词的发展。另外,这种交流有助于清岭南词人与岭南词地位的提升。再者,词学交流还对岭南词风的嬗变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论岭南的汉化和儒化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岭南先秦时期还是蛮荒之地 ,秦朝统一岭南后 ,随着先进的中原文化的带入 ,岭南文化开始走向汉化。随着“独尊儒术”政策在汉帝国的普遍推行 ,岭南又进入儒化的时代。岭南的儒化过程 ,实质上是汉代经学在岭南的普及和消化的过程 ,其中古文经学在岭南的发展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7.
岭南古代瘟疫流行的社会背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岭南古代瘟疫流行主要集中在清代,尤其是光绪、宣统年间;疫情主要分布在岭南西南部以及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地区,疫情数量呈由沿海向内陆递减的趋势;疫情以鼠疫、霍乱为主。上述特点是在乾嘉以后岭南人口骤增、兵乱、经济结构变化、沿海对外交往频繁等社会背景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广西文人郑献甫的骈文表达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态度,体现了他的骈散观,抒发了他对岭南秀丽风光的喜好,表达了他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其骈文作品格调清新,少用典故,既有典雅厚重的气息,又有清新秀丽的特点。郑献甫骈文成就体现了中原文化对岭南文化的影响,体现了岭南作家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和自觉接受。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史料的认真耙梳和缜密分析,对六朝岭南开发史中西晋编户与实际户数的比例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同时对岭南冶铁业开始起步的时间问题也作了必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20.
张耒晚年"乐府效张籍",走的是相同的"复古"道路,即发扬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广泛而深刻地反映北宋中后期的社会现实,尤其是政治弊端、民生疾苦、风俗人情,再现了汉乐府风歌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