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张猷 《兰州学刊》2013,(1):18-21
马克斯·舍勒以对伦常实践和宗教现象的的现象学分析而3名于世.在他看来,现象学是一门能够将一切先天本质之物揭示出来的学问,因此实践行为中个体与之打交道的价值本质也能通过现象学的方法阐明.文章拟澄清舍勒对现象学伦理学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2.
舍勒通过对传统人格概念的反思,以现象学为视角显明了人格的内涵,明证了人格的存在与本质,创建了一种新的伦理学人格主义。他认为人格是"行为的统一体",人格的核心(或人格质)是价值,人格是价值的担负者,个体人格与总体人格相互关联。他肯定了人格典范的道德价值,实现了价值对道德的奠基。舍勒的质料伦理学的人格主义,尽管带有一些神秘主义的色彩,但对人格的精神本质和价值本质的思考为我们更完整地理解人并培养人的德性人格提供了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3.
康德伦理学的出现让"幸福与伦常"的古老问题变得格外引人注目。康德拘于感性—理性的二元论将幸福与德性割裂开,认为两者间不存在本质联系。现象学家马克斯·舍勒对康德的形式主义伦理学进行了批判,并通过现象学的方法对道德情感与幸福、幸福与德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重新回答"幸福与伦常"的古老问题。  相似文献   

4.
论“仁”与“爱”——儒学与情感现象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玉顺 《东岳论丛》2007,28(6):113-118
作为当今西方世界的一种前沿思想,舍勒的"情感现象学"乃是基督教文化传统在当代哲学中的一种典型形态。正如儒学以"仁"为核心观念一样,情感现象学以"爱"为核心观念。因此,在儒学与情感现象学的比较中,这里比较儒学之"仁"与舍勒之"爱":舍勒的"爱"是奠基性的,而儒学的"仁"则是本源性的;舍勒的"爱"是精神人格性的,而儒学的"仁"则是生活情感性的;舍勒的"爱"是在者性的,而儒学的"仁"则是存在性的。  相似文献   

5.
无论王国维的本真人格论,还是舍勒的精神人格论,皆属情感人格论,都与某种深邃而崇高的情感体验相关。不同之处在于:舍勒的人格概念是一个道德宗教概念,是本质之爱和信仰行为的道德载体;而王国维的人格范畴侧重于生存论意义的本己回归,包括绝望、忧、罪责担荷、自由决断,是为真我生存而筹划的此在。人格之间的世界图像存在差异。王国维推崇本真人格,其心灵结构呈现自然的精神镜像,是对虚无本质和有死性存在予以直观后的决断使然。舍勒的人格论重在构塑神圣价值,而个体人格价值是作为神圣价值的象征而被给予的,是对神圣价值的"分有"。  相似文献   

6.
<正>由舍勒著,刘小枫主编的《哲学与现象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集中阐述了舍勒的现象学思想,是该研究领域的三大经典之一,对康德伦理学进行了清算,展现了现象学最具成就的成果。即使到了今天,舍勒的思想依然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为哲学社会科学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一,理论知识丰富。该书阐述了舍勒所有  相似文献   

7.
对情感现象的研究是舍勒现象学的一项基本工作,情感先天论则是其情感现象学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康德形式先天论的现象学批判以及对胡塞尔意向性理论的修正,舍勒试图确立情感现象独特的先天内涵,并揭示出感受、偏好和爱在价值认识过程中的先天法则及奠基关系.  相似文献   

8.
现象学是毫无收益的事业吗?这个在现象学运动史上由冯特(Wihelm Wundt)所引出的问题,一度引起了该运动二号人物马克斯·舍勒的高度重视.舍勒先后几次著文反驳冯特的批评.他以一个现象学家的直观立场,对"否定判断"和"同语反复"在现象学表述进程中以及在本质直观进程中的可能意义作出了深刻的分析.鉴于"本质直观"对现象学思想而言的重要性,我们在此剖析一下舍勒的反驳意见,应该是饶有趣味的.同时,这对理解舍勒思想的特色,对理解舍勒思想与胡塞尔思想之间的关系来说,也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舍勒把天主教道德的传统和现象学立场有机结合,在批判康德形式主义伦理学的基础上,创建了一门绝对的并且情感的伦理学,从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伦理学致思理路。通过对价值客观化和绝对化的描述,舍勒割断了价值存在与人种的心理物理组织实存的内在关联,力图从价值偏好结构的历史嬗变解读价值评估的历史可变性和民族、种族的差异性。所以梳理舍勒对价值相对主义的全面审理,研究其为改善其时代人的道德状况而做出的理论尝试,这对我国现代性研究的深入和道德理论的建构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舍勒及其追随者哈特曼提出了质料价值伦理学说.该理论立足于现象学对西方伦理的形式主义、功利主义进行了深刻批判,主张对德性之立足根基的价值本身进行探察.价值的认知与价值的功能化滞后于价值洞见,而正是后者为前者提供了内容,或"质料".价值洞见从根本上发端于情感的家园--心灵,这一过程可以通过情感现象学得到理解.立足于情感现象学,舍勒提出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探察异质文化价值之根基,从而同情、容忍直至接受异己文化范式,最终实现世界文化与文明的"谐调".舍勒的思想能够在佛教学说中得到回应.  相似文献   

11.
舍勒的伦理学奠基旨在寻求对道德标准和道德起源这两个元伦理学问题的一种综合,这种综合促成了一种"目的论的直观主义"立场.在道德标准问题上,舍勒不仅批判了一般目的论而且还指出康德义务论对前者的批判也必须建立在一种质料价值之中,为此舍勒区分目的和目标概念,并说明了从意欲到追求再到追求目标的关联过程,进而指出追求目标也奠基于价值之中,如此证成一门质料的价值伦理学.在道德起源问题上,舍勒肯定康德心向伦理学对成效伦理学的批判,但指出道德心向也只是道德行动的一个环节而已,前者必须奠基于后者.在后者的分析之中,舍勒说明了道德价值对道德起源的奠基作用.舍勒伦理学奠基其实是要在反对道德相对主义和(唯理论的)道德绝对主义的时候,建立起一门既具有质料多样性又具有价值先天性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12.
舍勒将现象学看作是对本质与此在问题的考察,这种考察可以划分为实事现象学、行为现象学和关联现象学。在他看来,对本质性领域的通达,就像胡塞尔在其认识论中通过一门理性认识的感知学说来进行一样,在价值论中也可以通过一门情感行为的价值认定学说来实现。舍勒认为情感活动先天地指向特定的价值对象,而对价值的认定在实事现象学的意义上只意味着一种特殊的质性;只有在行为现象学之中,亦即在接受性的情感行为之中才直接给出其意向相关项:在意向感受之中给出单个价值内涵,在偏好或偏恶之中给出更高或更低的价值,在爱与恨的行为之中给出价值的等级秩序。而在关联现象学上价值的本质性联系却奠基于一种纯粹质料的秩序,也就是舍勒的质料先天主义。后者的功能化才是价值作为一种功能性存在的基础。于是,价值认定依赖于价值存在。由此,舍勒的价值论面临着各种内在困难与外在误解也正根源于未能清楚阐释这种纯粹质料的秩序及其奠基关系。  相似文献   

13.
善的性质曾被摩尔看作是与颜色的性质一样不可定义,但是威廉姆斯等人后来指出,善与颜色不可类比:一个是定语形容词,一个是谓语形容词,如果加以混淆会发生逻辑错误。马克斯·舍勒虽然也经常将善与颜色相类比。但是,舍勒的善论区分了两条思路,即在实事意义上的善好,和行为意义上的道德善。它们都是在事实与价值二分的框架内进行,并以价值论为基础:善好以价值质性为基础,道德善以质料价值为基础;并且在价值现象学之内前者需要回溯到后者之上。这也是实事价值回溯到人格价值的精神还原过程,它表现了舍勒的人格主义立场。舍勒的后一种善,即道德善其实是在拒绝(前述)实事意义上的逻辑分析及其推理;而另一方面看,当代许多现象学家从实事意义上对舍勒价值概念的理解,实际上就是混淆了其善论的这两条思路而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实在问题在现象学形而上学中占据一个重要位置,该问题或是作为现象学开端就需要克服的障碍,或是作为现象学追求的最终目的,但无论如何该问题都在规定着现象学的方向。胡塞尔的先验还原从一开始就要悬隔实在,而后在纯粹意识基础上重新将之构造起来。海德格尔则将提出实在问题看作哲学的耻辱,根本上将之消解为存在者的一种存在方式。只有在舍勒的哲学中,实在问题从一开始就是其哲学中的积极问题。在其进入现象学之后,更是尝试在现象学上用抗阻来阐释实在。在最后舍勒还基于对实在问题的探究,确立了意欲与冲动的基础地位,在现象学上恢复了一系列形而上学的论题,并批判了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开创出现象学形而上学的另一种新形态。舍勒后期的实在思想成为当下讨论现象学形而上学的新资源。  相似文献   

15.
人的人格是社会关系发展的产物.在分配关系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人的人格必然是属于依附型的;而在交换关系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人的人格应当是属于独立型的.但是,在交换关系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一些领域中依然存在着依附人格.这是与社会的主流不一致的.所以,需要分析这些领域中依附人格存在的基础,并寻找消除依附人格的出路.公共行政的领域就是人的独立人格尚未生成的领域,这不仅是因为公共行政的领域是一个非交换的领域,交换关系前提下的独立人格在这个领域中很难得到响应.而且,也由于这个领域中的权力结构依然属于统治和管理型式的集权结构,这种结构必然会要求人的依附与之相伴随.公共行政领域中独立人格的出现有赖于行政体系性质的根本改变.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政府改革的深入,行政人在执行公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与行为方面的矛盾或混乱状态是目前相当普遍的一种现象。我们把这种现象称做行政人格冲突,并从行政制度对行政人格塑造的功能入手对它进行分析,找到了行政制度存在的理论预设偏颇、系统耦合性低下以及实施机制扭曲等缺陷,认为这是行政人格冲突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感觉寻求是一种探索奇异的具有刺激性情境的人格倾向,是人的基本特性之一。在个体差异的研究领域中,感觉寻求特质是一个新兴而又重要的人格研究方向。国内外关于感觉寻求特质的研究使我们从人格的角度进一步了解感觉寻求特质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哲学与人、世界的关系出发,通过对哲学视域中人格问题的探讨,提出了当代哲学应面向“人格世界”并担负起人格理性批判的使命这一重要主题。文章强调:人所生存于其中的世界其实质是人通过自己的价值实践自我生成、自我建构的“人格世界”,是体现着人的类本质即人的社会价值的“适然世界”,也是当代哲学所要面对的现实生活世界。由于哲学只有在关切人的自身存在的超越中才能获得其真正发展的根据,因而哲学面向人格世界与面向生活世界一样,都将表达哲学对自身使命和意义的新理解,并从人格理性的哲学批判中获得新的信念、自觉萌发改造世界的旨趣和构筑实现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境界的新哲学观。  相似文献   

19.
康德通过划分现象与物自体的界限,把必然和自由划归现象与本体两个不同的世界,确立了先验自由的可能性,力图由此解决道德自由的根据问题;康德通过把人理解为一种双重性格的存在物,把人的人格作为融通自由与德性的中介,力图由此解决德性何以可能的问题;康德关于自由与德性及其关系的思想,校正了其他伦理学流派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其自身也存在着一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许重主 《云梦学刊》2001,22(2):89-91
依赖与虚伪是典型的病态人格.传统道德中的伦常变异,小生产者的惟利观,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以及权力腐败都是产生病态人格的温床.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必须从强化教育主体的人格力量、倡导博学与研究、弱化名利观念,鼓励竞争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