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国外矿业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矿业城市是依托资源开发而发展起来的城市,主导产业是依赖不可再生资源的采掘业,产业结构调整是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休斯敦、鲁尔、洛林三座矿业城市实现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做法,对我国矿业城市的发展具有启示作用。我国矿业城市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注重政企互动,结构调整要与就业接续相结合、与体制创新相结合、与环境整治相结合、与技能培训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人类面对环境危机发出的环境保护的呼声中,指出环境保护的实质是寻求持续发展的途径,进而阐明环境道德机制的建立将是环境保护中的一项有力措施。因为它亦是环境立法和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凸显,生态环境保护运动的绿色浪潮席卷全球,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识。倡导绿色理念、培养绿色人才,提高环境主体的绿色意识,成为各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的时代课题。建设"绿色大学"是时代赋予高校的责任和使命,是展示学校整体形象、体现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尺,是社会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重要元素。在此着眼于高校教育绿色理念推进机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给予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含有再生资源的资源最优动态配置模型,并推导出反映一次自然资源价格与再生资源价格之间动态关联的确定性方程式。在此基础上给出一种资源市场运行的规范行为机制。对于自动损耗极慢的再生资源,也给出了其原生一次资源的动态逐期定价法。在存在再生资源利用的情况下,资源最优动态配置模型及其解的实现,与不存在再生资源利用的场合之间存在实质上的差别,出现了一种市场失灵现象。这一结果改进了国外学者已有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5.
区域合作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开展与区域经济合作相适应的区域环境保护合作,整合区域环境资源,促进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最终建立区域环境保护合作机制,共同研究处理区域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6.
技术、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不可再生资源的稀缺会促使这种资源的价格上涨,并可能减少产出以及降低经济增长率;技术进步可以克服不可再生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当不可再生资源变得稀缺时,可以通过减少自然资源投入或使用新技术来发展新的产业.  相似文献   

7.
环境权是伴随着人类环境危机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权利。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法律机制对于维护环境权、保障公众有效参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现行环保公众参与的法律机制在信息公开、参与公共决策以及参与救济机制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完善我国环保公众参与的法律机制,应提升信息公开有关法律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对公共决策公众参与制度予以实体与程序性保障,建立适合于各类监督参与主体的监督方式,完善环保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公益诉讼三大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8.
相对于传统纠纷解决机制而言,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机制是否有存在的合理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生态环境危机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矛盾是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机制的时代背景,生态环境恶化而保护手段单一是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机制的制度需求,生态环境人权的保障与实现是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机制的权利哲学基础。从生态环境损害救济的特性、公众参与理论、司法能动等方面也可以找到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机制存在的正当理由。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内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逐渐显露,各种类型的公共危机呈现出高发态势。其应对和处置越来越趋于复杂,仅凭政府的力量已难以应对,必须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才能有效地化解危机。以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中国国情,对公共危机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互动合作的现实基础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推动政府管理创新,加强非政府组织能力建设,建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互动合作的公共危机应对机制等对策,以实现对公共危机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0.
贫困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循环关系,三峡工程的兴建给三峡地区的扶贫与环境保护增添了新的变数,要使三峡地区从贫困与环境恶化的怪圈走向扶贫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必须采取扶贫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目前,国内相关的环境伦理理论主要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相对弱化了伦理之于实践的现实意义。面对环境问题时,我们不能忽略正义在环境保护中的价值,正义是人们面临有限资源与环境危机的现实情景下的必然道德选择,是主体对环境权利诉求与资源分配中的基本伦理原则。环境正义的观点带动了环境伦理学的研究转向,使得环境伦理学从对抽象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转向对人类社会中具体的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关注。环境正义作为一种新的视角关注环境问题是对正义理论的延伸,为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融入了伦理的考量,提供了新的伦理维度。  相似文献   

12.
基于空间规划编制背景,以福建省永春县为实证研究对象,构建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客观复合赋权法的TOPSIS模型定量评估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并进一步分析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永春县资源环境承载力整体不超载,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定位吻合;从3个子系统来看,生态环境响应力与自然资源承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力均呈现负相关;永春县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为水土流失指数、水污染物浓度超标指数、降水量和植被覆盖度。据此提出,应进一步强化资源集约型环境保护、推进低碳工业化和城镇化、完善环境监测预警机制,以推进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升和优化。  相似文献   

13.
正义是人类自古以来永恒不舍的追求,在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需要新的正义价值理念引领,环境正义应运而生。环境正义就是要求人类在处理环境危机时做到环境权利与环境义务的公平合理的分配与承担,以求整个人类共存与可持续发展。本研究立足于分析当前国际环境正义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在国际环境正义建设中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技术机会管理是企业应对金融危机进行技术创新的现实选择.设计一套好的技术机会管理机制需要满足三个要求:资源配置的柔性机制,即创新资源的定位和整合要具有动态适应性;信息利用的技术机会成本机制,需要处理好资源稀缺与技术机会选择的关系,注意信息不对称现象并关注决策者对技术机会的预测;激励相容的权变机制,要加强创新主体之间的激励相容并采用权变的激励方式.三者之间紧密联系,是非线性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环境教育:由来、内容与目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想有效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必须进一步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而环境意识的养成有赖于环境教育的实施。搞清环境教育的由来、内容和目的是实施环境教育的重要一步。环境教育的内容包括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和环境道德伦理知识。环境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唤醒生态伦理良知,培养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行,农村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农村资源利用过程中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进行.农村资源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民权益保护的利益机制不健全产生的.从农民权益保护的利益机制完善的视角对农村资源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对于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农村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水是生命之源,作为不可或缺的公共物品,资源的配置首先必须立足于公平.然而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唯上的当下,水资源配置以效率优先的做法大行其道.文章以海河流域为例,分析了公平缺失下的水资源配置,以及由此产生的环境风险与社会危机,并进一步阐释了其中的几大悖论关系,以此强调水资源配置应以“公平为先”为价值基点.同时也希能为正在我国各处迅速蔓延的类似不当做法,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试论可持续发展观下的包装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社会人与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生态资源的不可再生和环境的恶化成为无法回避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可持续发展观赋予包装设计以新的内涵和历史使命,它不仅要求包装设计与环境协调发展,而且要求包装设计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科技发展的载体。  相似文献   

19.
运用随机系数模型测度了 2003—2017 年中国省级的资源错配指数,利用静态面板回归模型实 证检验环境规制对中国资源错配的影响。 研究发现,地区生产总值较高的地区通常拥有过度的资本,但 劳动力配置不足;地区生产总值较低的地区拥有过量的劳动力,但资本配置不足。 环境规制与劳动力和 资本错配指数都呈现正相关关系,环境规制能够显著改善地区资源配置过度的局面,但是随着环境规制 的持续加强,资源会从配置过度转向配置不足。 同时,劳动力错配指数受环境规制的影响程度远大于资 本错配指数。 在一定水平内,环境规制会倒逼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优化会改善劳动力和资本的 配置水平。 本文的启示:环境规制强度应因地制宜,避免经济低效率。 政府应该引导资本流向欠发达的 地区,缓解较发达地区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阐述河流流域水系统承载力的内涵及衡量指标,分析河流流域水系统承载关系的基础上,以人口、经济和环境为目标,以供水量、污染容量以及人口规划和工农业产值规划为约束,建立了基于多目标决策的流域水系统资源承载力优化模型。以浏阳河为例分析得出,按照浏阳河流域的可供水量、理论纳污容量和人口、经济发展规划速度,若以环境优先为前提,2015年浏阳河水系统资源承载能力满足要求,若以经济优先为前提,则基本满足要求;而无论是以环境优先还是以经济优先为前提,2020年均会出现水系统资源承载能力无法满足要求的情况。进而提出了浏阳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