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福州船政学堂的创办开近代海防教育之先河.洋务派提出了"艺局为造就人才之地"和"船政根本在于学堂"的主张.福州船政学堂在教学模式上顺应了教育近代化的趋向,通过聘用外籍教师、派出留学生等形式培养了近代海防人才,并为提高艺科人才的地位涉及对传统科举制的改革.福州船政学堂为加强近代海防教育起到前驱先路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发起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为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理念的生成做了启蒙的开创性工作;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为近代艺术教育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蔡元培对美育的学制性倡导促进了近代艺术教育的普及;而以李叔同为代表的学堂艺术教育实践则充分融合了上述三者的艺术教育理念,深刻地影响着近代艺术教育思想的发展趋势.他们艺术教育思想的生成与嬗变也体现了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由功利性向"全人格觉悟,,的超功利性方向发展的规律,是中国艺术教育从古代走向现代的重要界碑.近代艺术教育理念的嬗变也为当代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诸多借鉴.  相似文献   

3.
"中体西用"教育思想是近代洋务派举办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这是一个集进步与落后于一身的教育指导思想.一方面,对"西用"的提倡加速传统教育向资本主义教育转化;另一方面,对"中体"的强调又阻碍了教育资本主义化的进一步发展.考察"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在近代教育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和阻碍作用,对于建构现代教育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4.
"中体西用"的洋务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的起点.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影响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近代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新的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和教育管理的出现,推动了教育近代化的进程;留学教育的推行,使中国近代教育主动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新闻教育的展开是在"五四"前后西学东渐的氛围下起步的,呈现出本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冲击后迅速调试自身、大胆引入、兼容并蓄的"文化适应"的过程.在中外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中,国外新闻教育理念渗透于我国近代新闻教育的方方面面,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新闻教育的发展,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新闻教育经验.但是,近代新闻教育在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和模式时缺乏文化自省和文化自决意识,这种面对外来文化被动的"文化适应"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6.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项建英博士撰著的《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学科研究》一书,于2011年12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此书是作者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随着教会大学教育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教育学科的师资队伍形成了它自身的特色.如师资从牧师兼职逐渐发展到专业教师,从洋化、宗教化走向中国化、世俗化,师资来源多样化等.近代教会大学教育学科在许多方面开中国高等学校教育学科的风气之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拥有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研究近代教会大学教育学科的师资,目的是为当代教育学科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张之洞作为近代教育家,早期曾对传统书院教育进行改革,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洋务运动期间,试办以"西学"为主的新式学堂;甲午战后,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近代教育思想,并认识到建立新学制的重要性,在湖北大规模兴办新式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和国民教育.这些活动对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近代"兴女学"思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兴女学"思潮是近代社会思潮中的闪亮之点.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源于近代民族危机的刺激,救国图存的需要以及近代思想启蒙运动和西方女权运动的影响.它的内容包括贤妻良母主义、男女平等和塑造女性健全的人格等等."兴女学"思潮为推动近代教育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通才教育"(又称通识教育)办学理念的发扬光大和成功实践,是西南联大在抗战时期创造教育奇迹的原因之一.自20世纪中国近代大学建立以来,就有一批受西学影响的教育先行者秉持"通才教育"的理念,并开始付诸实践.西南联大成立后,校务实际负责人梅贻琦进一步在理论上对通才教育进行了阐释,在实践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实行文理兼修,以学分制为主体,必修课、选修课相结合的选课制度.此外,西南联大教师的言传身教,也极大地推动了通才教育的实施.西南联大给我们的启示是:大学教育不能只限于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而是要培养具有综合文化素质和高尚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