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术界》2012,(5):250
韩秀义撰文《中国宪法实施的三个面相——在政治宪法学、宪法社会学与规范宪法学之间》指出,无论是在中国宪法研究中,还是在中国宪法实践中,中国宪法实施问题都居于核心地位:对于中国宪法研究而言,中国宪法实施问题既与中国宪法文本有关,也与中国社会对中国宪法文本的体认相连,更与中国的政体架构和意识形态密不可分,这  相似文献   

2.
新闻专业主义传入中国时间较晚,是在中国民族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不仅受西方新闻业发展的影响,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精神及时代要求的映射.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西方具有完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其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必须以中国化为前提,必须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实现.新闻专业主义与中国史学传统的文化内涵具有高度契合性,二者均要求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在社会责任与文化价值追求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在叙事手法上也有相似之处.中国史学的优秀传统在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上高于新闻专业主义.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对新闻专业主义进行改造是实现新闻专业主义中国化的现实途径,也是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的必由之路,对促进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科学的当下使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三十年,中国社会科学业已获致了很大发展,然而自加入WTO进入世界体系以来,中国即处于一个全球化中的改革时代,因此,需要重新思考中国在世界结构中的命运问题以及中国社会科学的自主性问题.就当下中国社会科学的使命而言,我们不仅应当对当下世界结构中的中国进行切实的研究,而且应当使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化.然而,当下中国社会科学学术传统中的"西方化倾向"以及"唯学科化倾向",不仅可能导致中国社会科学在研究的过程中丢失中国,而且可能肢解中国,因此,中国社会科学应当在研究当下中国的基础上,贡献出我们自己的"根据中国的理想图景".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在互动中前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20年代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现代化就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现代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定了须臾不可偏离的历史主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反过来又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现代化的模式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现代化是在互动中不断向前推进的。  相似文献   

5.
世界人类起源的关键地区之一在中国西部 ,亚洲和中国历史的第一页在中国西部被揭开 ,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也在中国西部。今日贫穷落后的中国西部在世界和我国人类演化史上曾经长期处于先进地位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为研究对象,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本质的、规律性认识的开放式的有机整体.其"科学性"充分表现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观念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的"科学认识"上,表现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近九十年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科学实践"中,表现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进行的"科学结合"上.  相似文献   

7.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在对中国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形成的关于中国道路的哲学表达。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根源于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它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功能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表现和应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为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理论指导。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有力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具有三种价值:一是符号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载体;二是互补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可以实现功能互补;三是发展价值:以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为来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5,(12):23-28
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现当代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个方面。中国文化的现代性体现在中国文化主体性语境下当代诠释的系统功能之构建与反思这一逻辑体系之上。中国文化主体性的确认首先需要确认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并在本体论层面确认中华文明特有的自然理性传统,最后在自然理性与逻辑理性的比较中确认中国文化的时代内涵,这是基于中国文象思维理论构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诠释的三个重要维度。在此基础上,中国文化的现代性的系统功能将扩展到现当代文化、党建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领域。  相似文献   

10.
颜炳罡 《文史哲》2005,(3):26-32
近百年来,中国哲学史研究,由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到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发生了由“中国的哲学”史到“西方哲学在中国”的历史转化,冯友兰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哲学史》是“西方哲学在中国”的经典之作。这一研究思路是“依傍”西方哲学的表格或框架到中国古籍中筛选资料填入已有的表格或框架中,是用西方这一特殊形态的哲学去剪裁中国这一特殊形态的哲学,中国哲学的主体性丧失了,中国哲学史变成了西方哲学在中国的发现史,学者们原想以此论证中国哲学的“合法性”,结果却导致更深层的“合法性”危机。由此,中国哲学史必须从“依傍”走向主体自觉,由“西方哲学在中国”的发现式研究回归到“中国的哲学”史即中国哲学固有义理逻辑展开历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期及其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茂民 《齐鲁学刊》2004,(2):143-146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期应当根据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这种内在逻辑主要体现在文学的叙事结构的断裂上。中国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在叙事结构上的断裂是20世纪初的1902—1905年,中国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在叙事结构上的断裂是1985年,因此中国现代文学始于1902—1905年,中国当代文学始于1985年。中国古典文学具有前现代性,中国现代文学具有现代性,中国当代文学具有后现代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指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中国书法艺术的国际化必将在中国文化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中国书法国际化的意义、书法艺术目前的生存环境以及书法国际化的路径提出了探索性的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李约瑟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从四方面阐述导致中国传统社会制度的存在根源,并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问题,双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探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契合处,有助于确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科学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相似文献   

14.
胡运锋 《东岳论丛》2019,40(5):12-18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的认识,在时间维度上延伸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源流;在理论维度上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认知;在空间维度上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赛珍珠自幼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自称一生到老都属于中国,而且强调是中国小说教会了她的创作,她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的演说是<中国小说>,满怀深情地介绍中国小说并诚挚表示对中国小说对她哺育的感谢.她的最重要的作品都是关于中国题材的,或与中国有关,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从她的创作成就、对抗日战争文学的贡献、对中国现代文学总体成就的清醒认识和对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等角度.论述赛珍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现代传媒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是在相应的现代传媒的现代性中萌发和生长的。现代传媒在中国文学现代性生成中的作用表现在:它不仅改变了中国文学的生产和传播方式,而且还给予中国文学现代性以具体意义,并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生产和流变活力,加速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刘月悦 《学术月刊》2023,(1):164-172
哈罗德·阿克顿与陈世骧合作编译的《中国现代诗选》和罗伯特·白英编译的《当代中国诗选》,是最早的两部中国现代新诗英译选集。他们的外国编译者在旅居中国的过程中,认识到西方世界对现代中国尤其是现代中国文学知之甚少,希望通过诗歌翻译增进西方对中国的了解,从而开始了对中国现代诗的译介。两本诗集的译源选择,既受到译者在中国交游的影响,也呈现出中西方文学观念的交融与碰撞。两个集子在欧美产生的影响和在中国引起的争议,体现出了译者与批评者之间在传播价值与学术价值之间的不同取舍。本文希望通过两个个案的对比研究,在“同”与“异”之间,还原中国现代诗歌早期英译的历史现场,总结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经验和路径。  相似文献   

18.
张旭 《理论界》2004,(6):117-118
在中国哲学研究领域,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西方学术界,在如何选择评定标准的问题上,都是以外在的、预设的西方标准来谈中国哲学,这本身既不科学也不能说明任何问题。要界定中国有无哲学,必须寻求一种内在的客观标准尺度。即从哲学理论内涵和中国自身的文化发展脉络及中国学人的终极关怀来理解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及其特征。正是上述因素决定了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内在差异及中国哲学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民族化、大众化和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抽象、空洞的,而是具体、实践的,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民族化、大众化、时代化的过程。只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民族化、大众化和时代化,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才能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20.
基督教在中国文化境域中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教传入中国如果从唐代算起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虽然基督教在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宗教,但从总体上来说,如果和佛教传入中国相比,基督教在中国的传入并不太顺利.直到今天基督教作为一个来自西方的宗教,始终未能很好地融入中国社会,在宗教的理论上也没有很好地完成与本土文化的结合与创新.这里原因何在?本文仅从明清之际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所遭遇的问题与困境出发,分析基督教在中国文化境域中所面临的挑战,说明基督教如果要在中国的文化境域中得到发展,与其他宗教和睦相处,就必须在理论上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