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美国印第安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一批具有民族自豪感的作家与诗人,他们把写作当作政治解放的武器,在其诗歌创作中强调对同化的抵制,表达出认同祖先文化传统的愿望。作为这一时期诗人的代表人物,乔伊·哈娇(Joy Harjo)、西蒙·欧提斯(Simon Ortiz)以及琳达·荷根(Linda Hogan)将诗歌创作建立在印第安口述文化传统之上,强调土地是印第安的记忆和文化之根,并透过灵性传统彰显异于主流文学的叙述模式、神话体系和信仰体系。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下半叶,随着印第安文学的复兴,美国印第安诗歌也以其浓郁淳厚的地域气息和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欣赏和赞叹。相对印第安口传诗歌而言,当代美国印第安诗歌的主题得以拓宽,不仅仅是歌咏大地、描绘自然,而是表现出强烈的族群关怀和民族意识,突出了培育位置感的重要性,并主张通过族群记忆、想象等策略实现向印第安传统文化和身份的回归。  相似文献   

3.
美国印第安诗歌经历了一个主流文学排斥、歧视、忽视、接纳、支持的漫长历史过程。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红种人权力运动"和"美国印第安文艺复兴"的影响和推动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多位印第安诗歌史上杰出的诗人,乔伊·哈娇便是其中一位。在其诗歌创作中,哈娇拒绝主流文化的同化,在书写中回归印第安传统,融合印第安文化中独有的"说故事"和"灵视"等印第安传统和宇宙观,在部族文化的同时,重新追求部族及个人的自我定位。  相似文献   

4.
[摘要]彝族诗人阿库乌雾与印第安诗人约瑟夫·布鲁夏克都来自少数民族部落,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他们用诗歌来抒发本民族的心理诉求,力求吹响本族裔传统文化兴起的号角,他们是本民族文化发展历程的主要见证人。阿库乌雾对美国印第安传统宗教文化的关注,夏鲁布克对中国天人合一文化观念的认同,二者在传统文化观念上较为契合。二者的诗歌创作彰显了文化救赎和忧患意识,在多元文化时代思潮下,他们力图捍卫少数民族诗歌的人文精神价值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向读者郑重推荐《第四世界》这本书及其两位著者。这是一本故事性很强的、富于印第安哲理的书。它充分表述了当今美洲印第安人心底的呼声和深湛的思想。它强调了在如此纷纭变化的西方现代化文明中,要坚持印第安民族和自己的大地母亲所具有特殊的血肉不可分的联系,而印第安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和对自己民族的眷恋正  相似文献   

6.
小说《日诞之地》是美国印第安作家莫马迪的代表作,蕴含着深厚的印第安文化。莫马迪在小说中生动描述了印第安狩猎、农耕文化,玉米舞、太阳舞、颂歌、奔跑仪式以及"神圣环形",这些传统文化表达了印第安人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及对和谐的诉求;莫马迪将印第安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与主人公阿韦尔的成长经历结合起来,指出切断了与部落土地和文化的关联所致的疏离感是导致当代印第安人精神困惑的根源,只有回归土地、遵循部落传统,印第安人才能消除无根状态,重构身份和自我;小说所揭示的印第安文化对于面临生态困境和精神危机的当代人具有警醒和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传统与现代的抉择——路易斯·厄德里齐的《爱之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美国印第安女作家路易斯·厄德里齐的《爱之药》探讨了回归印第安文化传统、追寻族裔文化身份的主题.厄德里齐在表述当代印第安人回归部族传统的强烈愿望的同时,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回归传统的失败及向白人文化的妥协,再现了《道斯法案》下保留区内处于两种文化夹缝中的印第安人的真实处境,也揭示出了印第安部族的未来生存之路,即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坚守本部族的传统,维护本族裔的文化.  相似文献   

8.
斯奈德通过对中国禅宗佛教、道家思想的吸收和转化,对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是对寒山诗的翻译和借鉴,以及对美国印第安传统文化的继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整体论环境保护意识,并以此作为自己诗歌、散文创作的一贯主题,为繁荣美国的环境文学和推动美国的环境保护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美国当代印第安作家以英语写作自己的部落故事,展现了当代印第安人在白人社会的生存遭遇与抗争。美国印第安保留地制度背后是明显的司法不公、种族歧视以及由此造成的印第安文化的缺场。厄德里克的小说《圆屋》控诉了印第安人遭受到的司法不公,揭示了白人对印第安人的歧视,表达了当代印第安作家对印第安文化缺场的担忧和对印第安传统的眷恋。印第安人是美国成为强国之路的受害者,他们的文化在当代印第安文学家的笔下以最顽强的姿态生存下来,并且开出最美的民族文化之花。  相似文献   

10.
米尔曼·帕里研究荷马史诗的一大成果是提出了“程式”这一概念,他据此认为荷马史诗与口头传统密切相关。亨利·华兹华斯·朗费罗在《海华沙之歌》的创作中主动借鉴欧洲史诗的口头传统与格律,匠心独具地使用印第安术语,将这三者完美融合,创造了一系列程式,既革新了英语诗歌语言,又赋予了英语诗歌浓郁的印第安色彩,使《海华沙之歌》获得了迥异于英式诗歌的独特的原创性和鲜明的美国性。朗费罗将欧洲文学传统与美国本土文化元素完美嫁接,践行了他提出的构建美国民族文学的理论主张,为19世纪美国文学的本土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的“想象的共同体”理论是西方民族主义建构论的代表,强调从文化意识层面建构民族主义。美国主流文学扎根于欧洲文化,带有白人身份的优越性。少数族裔作家的作品,尤其是有色人种的文学,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美国文学的边缘地带,他们被消音、被沉默,文学评论家也是以一种审视异族的眼光看待他们的作品。在此背景下,少数族裔作家不断奋争发出自己的声音,努力寻求自身在美国文学的地位。“讲故事(storytelling)”的叙事策略对三类少数族裔作家发声的功用,以及如何利用“故事”构建自我在美国文学上的声音和身份是文章讨论的重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在民族主义建构的“异质同构”性。  相似文献   

12.
印第安人是美洲大陆的原始蒙古人 ,是开辟美洲、创造美洲文化的蒙古利亚人。在 30 ,0 0 0~10 ,0 0 0年 ,他们第一次从蒙古高原东移 ,跨过白令陆块 ,推进到美洲大地 ;在 10 ,0 0 0~ 8,0 0 0年 ,第二次或第三次从蒙古高原南下 ,经过太平洋岛屿 ,到达美洲。印第安人与蒙古人属同一氏族血统 ,他们婴儿的臂部上有“蒙古斑” ,这是于属蒙古人的先天性青记。印第安人的社会形式、民族风俗、宗教信仰 ,与蒙古高原诸民族有许多共同点  相似文献   

13.
美国印第安女作家路易斯·厄德里克的短篇小说《爱药》,在糖—鸡心—蒲公英的三重象征意象中,从危机—拯救—希冀的一体性关联里,展现了在白人文化异化和新殖民语境下年轻一代印第安人的文化自醒、族裔自尊以及身份自认;同时,主人公面对多重危机的拯救行为和其显露出对本族群文化的心理认同,也隐喻出已觉醒的当代印第安人所拥有的文化希冀。  相似文献   

14.
葆拉·马歇尔是美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黑人女性移民作家之一.其小说《寡妇赞歌》围绕主人公艾维在加勒比海的四天之旅展开其一生寻求文化家园的历程.通过分析艾维无法在美国文化中找到归属感,最终在西印度文化中建构自我的过程,试图揭示小说的文化融合主题,并指出加勒比裔的美国移民后代可以在非洲共同的文化经验中找到文化家园.  相似文献   

15.
当代印第安作家以非西方的视角书写,在现代文学中发挥交叉道的作用,将印第安灵性传统和神话诗学想象注入文学作品.通过书写神话式的灵性传统,印第安作家们跳出了欧洲僵化单一的思维模式,不仅透过小说构建了一个在主流世界旁侧依然真实运作的灵性力量,也为当代印第安民族困境注入了新的信仰和希望。  相似文献   

16.
美国文学作品中的印第安人具有一定的模式特征:愚昧、凶残和难以逃脱的厄运。杰克.伦敦在短篇小说《强者的力量》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印第安形象,他们的姓名奇特、相貌丑陋、行为粗野,长期处于落后和边缘化的状态,部落之间的纷争和内部的争斗导致了他们必然灭亡的悲剧命运。印第安人模式化形象的塑造和悲惨的结局是殖民主义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形象符合霸权文化和白人殖民者的双重要求,虚假的印第安形象使殖民主义者的掠夺和杀戮合法化。  相似文献   

17.
薇拉.凯瑟在《死神来迎接大主教》中通过对印第安人建筑风格、风俗习惯、宗教传统、生活方式的描述,再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印第安文化,传播印第安人尊重大地的深层道德,为今天工业化社会缓和文明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提供了借鉴,促使人们深刻思考人在自然界的地位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白人文学经典中的印第安形象可大致分为"高贵的野人"和"卑劣的野人"两种,这些形象均是对印第安形象的扭曲,使殖民主义对印第安人民的驱赶、杀戮和压迫合法化。20世纪美国白人作家福克纳在他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中刻画了身份不同、性格各异的印第安人物。然而,与一些20世纪的美国白人作家不同,福克纳笔下的印第安形象与白人文学经典中的印第安形象有着本质区别。在很大程度上,他突破了"高贵的野人"和"卑劣的野人"两种传统的印第安形象,用他刻画的印第安形象,唤起印第安民族的觉醒。  相似文献   

19.
谢尔曼·阿莱克西(Sherman Alexie)是最卓越的当代美国印第安裔作家之一。他积极探索多元文化背景下美国印第安人的出路与发展。作家的成长经历,身份特征与创作理念都充分体现了杂和的特征。音乐是文化的媒介与符号,作品中的乐组成员和音乐形式融合了各种文化特色。宗教与相生相伴,阿莱克西坚持宗教殖民的批判立场,并把天主教义与传统部落信条融合在作品中。通过表现认同与融合,印地安人才能在美国主流社会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探求新的印地安生存模式。  相似文献   

20.
古巴作家阿莱霍·卡彭铁尔运用"神奇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在小说《人间王国》中,以描写黑奴传播非洲迷信故事、奴隶的民族觉醒和反抗、土著和黑人皈依天主教、种族仇恨、西班牙教堂里的巫术气息、欧洲殖民者醉心于拉美风光等现象,深刻反思了拉丁美洲社会的落魄、觉醒、反抗到适应的现实问题,提出拉美历史文化特色源于殖民宗主国文化同印第安及非洲黑人文化的相互融合性观点,并通过神话原型的显现展示了拉丁美洲文化的混杂和社会的畸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