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道德冷漠已成为制约当前社会道德发展的瓶颈,究其根源在于传统伦理对“分离”的强调,即强调人的自主性和权利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分离为基础的。在解决道德冷漠问题的可能性方案中,关怀伦理主张以关系性为理论基点进行自我建构,重新定位关怀与爱等情感因素,重视在情境中强化关怀行为,以对话和商谈的方式解决道德分歧,满足人们“被需要”的心理需求。虽然关怀伦理在公正与关怀的关系、适用度及其在社会变革中的效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但它为促进当代社会和谐发展而提出的解决道德冷漠问题的可能性方案仍然是一次伟大的尝试和探索,也为当代人提供了一种可能的伦理生存样态。  相似文献   

2.
陈伟东 《社区》2012,(33):9-9
现如今,“小悦悦事件”“碰瓷事件”“跌倒老人无入搀扶”等社会现象突破了道德底线,社会陷入了以邻为壑的冷漠。好人‘吃亏”成为一种大众心态。转型时期的中国,公民责任和志愿精神成了最稀缺的社会资源。我们面临的现实是不缺乏志愿行动但缺少公民责任和志愿精神,因而志愿行动不可持续。  相似文献   

3.
国内学术界将“中产阶层”视为社会政治“稳定—缓冲”器的认知看似符合静态的中国社会结构,但就现实而言,却忽略了转型期中国政治社会情境的复杂性和过渡性。近年来,城市中产业主引发的愈演愈烈的邻避运动,更是挑战这一传统认知。基于R市“核邻避运动”的视域,我们发现中国城市中产阶层的社会政治功能在某一特定时间流下会发生转变,甚至出现了“稳定器”和“动荡器”两个相对立的社会、政治功能。而差别阶层特质、中产精英上台等内部中介机制,以及怨愤情绪生产、政府内部分歧等外部中介机制,是中产阶层社会政治功能演化的深层机制。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身份限制”和“制度限制”的二重性,中产阶层的社会政治功能往往并不会演变为“颠覆—异化”器。  相似文献   

4.
旁观者的冷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旁观者的冷漠是当前不良社会道德风尚中的突出现象。作为一种集体性良知麻痹行为,它与人们现场特殊的心理氛围、道德环境有关,也与人际关系磨损、传统消极文化影响、社会保障支持不够有关,广大社会成员盼望纠正这种畸型的道德扭曲行为。通过加强英雄主义教育、加强社会保障支持力度。用法规抑制见义不为行为、强化应付突发事件管理系统等做法,可以削弱旁观者冷漠现象,使见义勇为精神得到弘扬。  相似文献   

5.
王大庆 《社区》2012,(31):51-51
当今社会,人们时时感叹国民情感的冷漠与社会道德的沦丧,在我的周围,也不乏“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但还有一群人,他们乐于管“闲事”,他们值得我们尊敬,他们的故事更值得传颂。  相似文献   

6.
道德勇气作为敢于捍卫道德价值的勇气,要求人们根据所处的情境做出判断并采取合适行动,道德勇气的缺失是道德冷漠等社会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以此为基点,就当前国内对道德勇气的内涵界定、价值意义、影响因素、培育路径等角度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并力图对未来道德勇气的研究提出展望,即应进一步澄清道德勇气的具体内涵,对其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加以关注,拓宽道德勇气研究的理论视野,特别是深入探讨道德勇气在道德困境应对中的作用,进而对道德勇气培育的策略进行更为全面的研究,以期助力当前道德冷漠等社会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7.
论道德冷漠及其纠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亲社会行为发生的决定因素包括移情能力、对德福一致的信仰、道德责任感等。道德冷漠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德福关系失衡、道德规范相对化、道德观多元化、道德共同体归属感衰弱、道德责任分散等。为了纠正道德冷漠,培养亲社会行为,社会要完善德福一致的偿善养德机制,个体要注重移情能力的培养,坚定德福一致的信念。  相似文献   

8.
道德调节作为社会调节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以推动人们的行为和关系从“现有”到“应有”的转化为目标,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导向;和谐社会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的重要价值取向,属于“应然”的基本价值判断,本身也是一种伦理要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道德调节可以而且应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社会道德赏罚、评价、教育等方式,广泛调节人们的行为和关系,为实现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以及社会制度从“现有”到“应有”的转化、为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提供伦理支撑。  相似文献   

9.
道德冷漠是社会转型期过渡性道德危机在社会心理层面的反映。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旧的道德体系受到新的道德观念的冲击,道德冷漠日益普遍。究其原因,主要因为道德价值标准泛化、公民道德教育乏力、榜样示范和道德奖惩机制不完善。故应当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确实维护道德榜样的权威性、加快道德法制化建设等四个方面来加以扭转。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是未来生活世界和工作世界的主体,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目前大学生身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同情心下降、社会认同感不足等道德缺失特别是道德冷漠现象。这是由其道德观、价值观偏离以及市场经济和贫富差距等多方原因造成的。因此,要针对大学生道德冷漠现象及其原因,对症下药,探寻切实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主要表现在道德价值虚无化、道德理想世俗化、道德认知片面化、道德情感冷漠化、道德意志薄弱化、道德行为失范化。社会结构变革的冲击、文化多元化以及大学生自身特点是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的重要根源。重建大学生道德信仰,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标准,以共产主义道德信仰为核心内容,加强传统道德规范教育,处理好传统道德信仰与时代要求的关系,关键在于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转化与内化。  相似文献   

12.
明朝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客观上有利于妇女地位的提高。妇女服饰的争奇斗妍,是明朝中后期社会生活“僭拟无涯”的突出表现。缠足的松动,贞节观念的淡漠,士大夫女性意识的改观,一时蔚为风尚。正视这些新动向,有利于全面把握明朝中后期的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13.
从美国文官群体的社会阶级属性与文化特征入手,探讨和研究美国中产阶级的"政治异化"现象与文官"政治中立"原则之间的关系,实为一深入探赜索隐。作为19世纪末诞生的美国中产阶级的一个特殊的白领职业集团,文官坚守"政治中立"原则,与美国中产阶级在政治上"冷漠"与"保守"的"政治异化"现象密不可分。文官之所以能够坚守"政治中立"原则,一方面是政府层面上法律强制约束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层面上中产阶级阶级属性和自然意识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主体的生存方式,形成了"虚拟社会"这样一种全新而又特殊的社会形态。它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亦产生和助长了道德冲突、道德冷漠、个人隐私被侵犯、信息安全受到威胁、知识产权被侵犯等诸多问题,使"虚拟社会"的伦理道德问题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15.
道德风险是主体行动的道德不定性及社会后果的不定性,包括道德滞后或超前的风险和个体道德表达不确定的风险。道德风险所带来的道德沦丧与社会矛盾来源于文化相对主义、伦理相对主义、价值相对主义对道德世界的侵扰,以及犬儒心态、冷漠心态、怨恨心态对至善世界的颠倒。重估与化解道德风险,不仅是评估道德现状、理解道德问题、重构道德体系的重要依据,更是推进道德建设、深化改革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国家善治的内在要求。捍卫与守护善德、规避由道德风险带来的社会异化与人性恶化,需要重塑道德理性、凝聚道德共识、构建道德共同体。  相似文献   

16.
食品安全事件当下层出不穷,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公民道德主体性的缺失。公民因道德主体性缺失造成严重的道德冷漠,转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和加剧了食品安全事件的此起彼伏。建构我国公民的道德主体性必须从新时期公民道德社会化体系的有效建构、中西道德文化资源的批判性汲取、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塑造方面作出踏实、有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是以“仁”为核心、重义轻利的伦理道德价值观。这种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变而转换。19世纪中叶以后几十年的时间里,传统的农村在破产,现代化的都市在崛起,新的阶级和阶层正在产生,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第一次重大的转换,即利益原则走向独立,经过功利主义的高涨,德性论开始复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发生了第二次转换,以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为中心、以人为本的价值观逐渐孕育生成,成为新型的文化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8.
文化情境是政治认同孕育的源泉与土壤,它直接关系政治认同的道义合法性与情感支持。文化情境的变迁与政治认同的生成样态紧密相连。纵观文化情境的动态变迁,东方君主专制时期、西方古希腊、古罗马与中世纪时期,在主体的附魅、利益的"充公化"事实生态中呈现专制型文化预制下的价值附和。当历史步入近现代,身份的多重、利益的多元、消费的至上,在东西方隐约呈现消费型文化预制下的价值分殊。伴随着公共领域的拓展与治理民主的尝试,民主型文化预制下价值共识成为变迁走向。与此相应,政治认同呈现个体遮蔽与外在强力下的混沌化认同、"唯私症"与"冷漠症"双重裹挟下的私密化认同、自在自为的理性化认同的生成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