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9 毫秒
1.
汉传佛教在甘南传播历史悠久,是甘南多元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甘南汉传佛教深受当地藏传佛教的影响,吸收借鉴了大量的藏传佛教因素,并得到当地藏族民众和藏传佛教高僧大德的支持;同时,甘南汉传佛教的发展,也得到了内地佛教界的支持与帮助,是汉藏佛教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在甘南宗教和谐、民族团结和地方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普贤乃汉传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普贤信仰在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据敦煌地区发现的中古普贤文物文献,普贤变中普贤跏趺坐法与后世有所区别,《普贤菩萨说证明经》则不但识别有讹,且实际上包括了两种形成于不同时代、性质也有所不同的小经。敦煌地区的普贤信仰,与当时的民族组成、政治气候、民众文化水平、民间信仰等方面有着密切关系。经过了民族化、政治化、通俗化和信仰本土化后的敦煌普贤信仰,已然在一定程度上民间化,成为具有浓郁中土色彩的中国佛教信仰了。  相似文献   

3.
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虽然都源于印度,但在传播、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的特点,这是文化传播的结果。文章就前宗派时期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进行了比较,旨在帮助人们了解二者的差异和特点。  相似文献   

4.
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相谐发展是宋明以来西北佛教的一大特色。本文揭示了明代西北藏传佛教发展的几个标志性事件和汉传佛教的走势特点 ,并就明朝政府加强对佛教的管理概括出了几点成功的历史经验 ,对于现实宗教政策的制定有一定启发性。  相似文献   

5.
《宋史·吐蕃传》记载唃厮啰政权的宗教是"尊释氏"。由于史料的缺乏,现代研究一般认为唃厮啰政权时期河湟地区的佛教属于藏传佛教的范畴,或者认为受到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影响。笔者不揣浅陋,通过对史料、资料的梳理,比较了吐蕃佛教和汉传佛教在河湟地区的影响,认为宋代河湟地区佛教发展进程中汉传佛教仍然在传播;同时在河湟吐蕃部落中佛教徒使用的语言是藏语,因此可将河湟地区的佛教归为历史上的藏语系佛教。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藏传佛教在内地的流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在较全面勾勒民国时期藏传佛教在内地的流传过程后,分析其在内地流传的原因,认为,除了时局纷乱导致人心思佛、汉传佛教界求取藏传佛教思想来振兴和发展汉传佛教外,藏区宗教界采取采纳内地信仰因素、积极参加具有全国性的抗日救亡等有益活动、积极参与内地太虚太师等领导的新式佛教教育运动等之外,积极与内地社会相适应,是民国时期藏传佛教在内地流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佛教能够在美国得以传播,首先得归功于汉传佛教的传入,汉传佛教早在19世纪中叶就在美国西岸悄然登陆,又在20世纪60年代后兴旺发达,再加上日本禅宗的推波助澜,藏传佛教又将其推到极致,使佛教在北美深入人心,影响到北美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8.
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在甘青汉藏杂居地区不断地交流和融合,筑成了汉藏友好的基础。汉藏结合部的嘛呢房即是汉传和藏传佛教交流融合的典范,嘛呢房的宗教仪式、经典、供奉的佛(神)都体现出汉藏两种文化交融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明朝建立之初,藏传佛教在汉地的传播虽未中断,但并没有立刻形成高峰。只是到了永乐时期,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下才出现传播兴盛的局面。永乐时期,藏传佛教在汉地的传播,对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自身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民俗佛教是佛教中国化进程中与精英佛教相对应的佛教样态,在经典崇奉、神灵信仰、宗教组织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唐宋时期精英佛教的发展逐渐回落,而民俗佛教的发展则出现高扬的态势。民俗佛教虽然与古印度佛教有继承关系,但是它更多地被民俗生活所熏习,由此产生的佛教充分展现了佛教中国化进程中不同于精英佛教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唐宋时期是龟兹佛教的另一个重要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由于中原和龟兹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紧密,汉传佛教对龟兹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时期龟兹地区的汉传佛教菩萨信仰不仅包括弥勒、地藏、观音、大势至和文殊等菩萨信仰多种类型,而且内涵有所发展和演变,并与中原地区保持一致。艺术风格上,既有中原艺术的因素,又具有龟兹艺术传统的延续,更体现了回鹘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2.
裕固族在其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 ,宗教包括萨满教、摩尼教、藏传佛教、汉传道教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文化方面 ,具体到民俗而言 ,本文认为裕固族地区存在着与宗教有关的宗教民俗 ,并将其划分为凸显性宗教民俗和非显性宗教民俗两大类 ,前者主要指一些由宗教仪式演变而来的民俗 ,后者则是体现在裕固族人生礼仪过程中的、有宗教参与的民俗事像  相似文献   

13.
印度佛教经历漫长流播之后,目前最重要的是三大派别:即南传佛教、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而这三大派别,在中国都有良好的发展。相对说来,汉传佛教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更大些,研习者也最多。其中,那些文学性强的汉译佛典,如《维摩诘经》、《法华经》、《华严经》等,最受世人欢迎,  相似文献   

14.
元朝是由蒙古贵族建立的幅员辽阔而统一的多民族大帝国。元统治者在宗教信仰上实行“兼容并包”和承认现状的政策,对中原地区已有的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以及其他宗教信仰都予以承认,故在元朝形成了多种宗教与文化并存、共同发展的局面。由于蒙、藏的特殊关系,元朝统治者对藏传佛教尤为尊崇,并且将藏传佛教的“领袖由国师提为帝师,建立起元代特有的帝师制度,使藏传佛教及其领袖具有了崇高的社会地位”。由于元朝统治者对佛教特殊的关爱,在元帝国大都,即北京地区,无论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都颇为兴盛。元朝政府在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总制院为宣政院,进一步加强了对全国佛教的管理。元大都遂成为佛教发展的中心。  相似文献   

15.
元、明、清时期河西走廊汉传佛教"藏化"现象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明、清时期,藏传佛教在我国西北地区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河西走廊虽然以汉族文化为主体,但是,由于其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也就自然受到藏传佛教的深刻影响,从而出现了部分汉传佛教寺院改宗为藏传佛教寺院的“藏化”现象,这种汉藏文化的合流现象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又不断地促进着民族间的融合、壮大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汉、藏两地佛教的关系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唐蕃时期,汉传佛教向吐蕃传播,对吐蕃佛教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宋、元时期,两地佛教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明、清及民国时期,藏传佛教东向发展,在内地蔚然成风。三个发展阶段的关系模式虽不尽相同,但从总体上讲,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元朝是由蒙古贵族建立的幅员辽阔而统一的多民族大帝国.蒙元统治者在宗教信仰上实行"兼容并包"和承认现状的政策,对中原地区已有的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以及其他宗教信仰都予以承认,故在元朝形成了多种宗教与文化并存、共同发展的局面.由于蒙、藏的特殊关系,元朝统治者对藏传佛教尤为尊崇,并且将藏传佛教的"领袖由国师提为帝师,建立起元代特有的帝师制度,使藏传佛教及其领袖具有了崇高的社会地位"[1]696.由于元朝统治者对佛教特殊的关爱,作为蒙元帝国的大都(即北京地区),无论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在元朝统治时期都颇为兴盛.元朝政府在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总制院为宣政院,进一步加强了对全国佛教的管理.元大都遂成为佛教发展的中心.  相似文献   

18.
凉州是甘肃河西走廊东段的一个重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一度曾是中国佛教的传播中心,对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传播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进入13世纪中叶,随着“凉州会谈”的成功举行,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也为藏传佛教的发展带来大好机遇。此时,以凉州为中心,藏传佛教有规模的向蒙古等民族、向中原内地传播和辐射开来,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西藏高僧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八思巴等曾在这里建寺聚徒,弘传佛法。从凉州走出的清代国师章嘉·若贝多吉等,为藏传佛教的传播、维护祖国统一做出过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藏传佛教宁玛派典籍和敦煌古藏文P.T.996号文献,有证据显示藏传佛教宁玛派俄巴是在传承印度佛教的基础上,受苯教以及藏传佛教等影响下形成的比较特殊的宗教群体,并于吐蕃末期传播到安多藏区之今青海贵德、尖扎等地区,从而为藏传佛教初传安多藏区的历史提供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20.
论日本学者对敦煌古藏文禅宗文献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学者通过对敦煌古藏文禅宗文献的研究 ,证明某些中原地区的禅宗文献被译成藏文 ,传到了吐蕃 ;有些藏文佛教文献直接译自梵文 ,而非自汉地传入 ,从而推进了对藏传佛教和汉地佛教禅宗的研究 ,领先于国际敦煌学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