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书中的年味     
正古老的年俗,不变的年味。有人说,年味是一年岁尾那顿团圆饭,是新年见面大家都说的那声过年好,是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喜庆祥和。而在文人笔下,春节却是别有一番滋味,他们体验到过年独有的美味和风俗,捕捉到年的色彩和声音,形成了一种独特、醇厚的文化情怀。春节将至,让我们跟随名家,一同感受这字里行间浓浓的年味。老舍:除夕夜没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正月初一全城都在休息。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  相似文献   

2.
从战国至秦汉这一长时期的风俗观,概念上以道、法、礼、俗为四重结构,以道、礼、法来衡量风俗之良善与否,儒家最为关注风俗。西汉儒家认为当时最重要的风俗特征,一是民众逐利竞财而轻义,二是官吏多为欺谩而善书的刀笔之吏,内在的人性与外在的制度环境共同造就了当时的社会风俗。汉儒试图以礼乐更化之,礼乐的雅正也是风俗良善与否的标准。以文质论风俗,不论是出于现实的考虑即汉初所谓的周文之弊,还是出于理论本身的侧重,移风易俗的目的是返归于质。但越强调质的优先性,就越削弱历史循环结构的合理性。进而言之,法家以法作为标准,以赏罚作为手段来齐一风俗;道家反对一风俗本身,无为而治;儒家认为他们对于风俗的改善于事无补,甚至形成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3.
至迟从2006年开始,原本名不见经传的辽宁省盘锦市上口子村,就开始于大辽河右岸掀起了一股旋风,渐旋渐猛,至2011年春节,广东中山、山西阳泉等地,都已被这股劲猛的旋风逐一扫过,惹得百万市民举目观望,且掌声雷动,激情澎湃。上口子村高跷旋风,已然吹遍了中国大江南北。  相似文献   

4.
吕大钧改造关中风俗是关学"躬行实践"的成功范例。我国古代历来重视"风俗",风俗好坏关系到国家命运存亡。探讨吕大钧改造关中风俗原因及其理念,有助于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关中风俗,深刻认识关学融躬行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思想核心,对于探寻改变当前社会不良风气的方式方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海鹏 《唐都学刊》2012,28(4):101-105
为了应对由中西风俗差异而引起的民教冲突,近代来华传教士十分重视对中国社会风俗的考察。一部分传教士刻意关注中国社会陋俗,然后片面地从社会陋俗定位中国风俗的地位,结果走向了对中国社会风俗的全面否定,其根本目的是企图从社会风俗的角度向中国人灌输"只有基督教才能救中国"的思想,以便为基督教的传播制造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张承宗 《浙江学刊》2001,(4):117-122
风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积久而成的社会风尚、习俗,是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它包括物质的、社会的、精神的和语言的诸多方面,各方面的风俗互相关联、互相影响、互相制约;而统治者的风俗政策,对风俗的形成、转变与演化,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分裂割据、社会动荡与剧变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整齐风俗诚非易事.风俗政策与风俗观念的多样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时期,尽管南北风俗不同又各有变化,但南北风尚处于不断融合之中.民间习俗、文化风气的交流与接近,使其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社会风气的开放性;二是个人追求的自由性;三是文化结构的多元性;四是鬼神文化的兴盛;五是风俗文化显著的地域差异.魏晋南北朝社会风俗和文化的这些特征,使其成为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而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又是与南北风俗文化的碰撞和南北民族的融合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7.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带动了明清社会风俗的研究,其中尤以16世纪以后社会风气的探讨充分,引出了一系列有关明清社会史的话题,20世纪80年代以后相关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明清风俗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可从如下六个方面把握,即作为方法的明清风俗论,以奢侈问题为中心的明清消费研究,全球化与明清风俗论,风俗特性与明清地域研究,职业观与明清风俗论,移风易俗与明清社会变迁。未来的研究,似应在使用新概念、挖掘新史料、处理跨世纪上用力。  相似文献   

8.
一、“嘎拉哈”释名东北的满族人,在春节期间有玩“嘎拉哈”的风俗。“嘎拉哈”又称“噶什哈”、“喀赤哈”,源于满语“嘎出哈”。《五体清文鉴》将“嘎拉哈”称作“背式骨”,列入“戏具类”中,《清文汇书》则称“嘎拉哈”是小孩子的一种玩具。“嘎拉哈”的学名称作“距骨”(Astragalus),是连接胫骨与蹠骨、即踝关节上的一块骨骼。“嘎拉哈”略呈长方形,有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来华传教士为了推动传教事业的发展,十分注重对中国社会风俗的考察。传教士对中国风俗的考察和研究,是其了解中国国情、探索传教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时西方中国观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由于复杂的原因,传教士对中国风俗的考察、认知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卢晓辉 《阅江学刊》2014,(6):129-134
祝寿词的兴盛是南宋词坛的重要现象。祝寿词的繁荣与南宋的生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直至南宋,生日方成为社会各阶层所普遍接受的重要节日,流行于南宋各社会阶层。渗入政治因素的生日风俗,对于寿词创作的内容、主题及情感基调有着直接影响。同时,生日风俗的娱乐性与词的娱情性相结合,也促进了寿词创作的兴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