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3 毫秒
1.
阮籍《咏怀诗》旨意幽微,南朝时即有颜延年和沈约为之作注。稍后钟嵘在《诗品》中就对颜延年注解进行了评价和揣测,但对沈约注却只字不提。颜、沈二注目前仅少数几条保存在李善注《文选》内。笔者以此为据,发现钟嵘批评颜延年是因后者只谈名物训诂不谈美刺教化,严重背离了《毛诗》的注释传统,而这又体现了钟嵘诗学观中对传统继承的一面;不提沈约注,是因为沈注流传极少,他并没有见到。  相似文献   

2.
在《佛祖统记》中,发现谢灵运佚文一篇,即谢撰《庐山法师碑》文,此文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漏收。在《俄藏敦煌文献》中,得《文选》残卷一通,其中谢灵运《述祖德诗》二首,注文用双行小字夹正文中。此注既非李善注,亦非五臣注,为唐人注《文选》的别一种珍贵写本。文章论证了新发现的谢灵运佚文及《述祖德诗》佚注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尤刻本《文选》李善注中载有感甄故事,通过与《西溪丛语》、《默记》中有关记载和考证的分析,可以推知现存《西溪丛语》中自"李善注《感甄赋》云"以下恐非姚宽所引,而是后人补入,而姚宽未尝见此"《记》曰"一段注文。要利用《西溪丛语》此文,以证明尤刻本别有所据或尤刻本出赣州本别本,恐均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4.
左思《三都赋》的晋人旧注有张载、刘逵、卫权、綦毋邃四家,这些在唐前单行的注本后被唐人《文选》注吸纳,原注渐次亡佚,唐钞《文选集注》便成为认识晋注的重要媒介.诸家晋注各有特点,又皆具有无征不信的精神,和《三都赋序》所言的征实作风一致.对晋人旧注的考察,促使我们再次思考《世说新语》注中提出的《三都赋》左思自注说.  相似文献   

5.
一、《文选》左思《杂诗》注辩误 胡刻李善注《文选》卷二九收左思《杂诗》一首,题下注曰:“冲于时贾充征为记室,不就。因感人年老,故作此诗。”胡氏《考异》卷五谓“此二十字于例不类,非善之旧,必亦并五臣也。今无以考之。” 《文选》注误。唐修《晋书·左思传》不见贾充之征,而谓“齐王同命为记室督,称疾不就。”此亦不确。容略述之。 一、《杂诗》并非作于辞贾充时  相似文献   

6.
萧统依据“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选文标准,编造了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的文学选集──《文选》。《文选》原只有30卷,唐李善为之作注,注后的《文选》被分为80卷.李春作注态度十分谨严,实事求是.翻开李注,一个很容易被人觉察到的突出特点就是旁征博引,广泛地引用了前人的各种资料,网罗繁富。户、观李善《文选》的注文,引文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所以李善的引文很值得探究。李善所引用的书籍,有哲学、文学、历史、天文、地理、小学等等,经、史、子、集的文章都有。据验鸿凯《文选学》统计,李注征引的书,共23类,1689种。不过验…  相似文献   

7.
《文选》是李白《古风》五十九首的一个重要艺术渊源。具体地说,《古风》组诗在主题、风格、创作技巧等多个方面受到《文选》《古诗十九首》、阮籍《咏怀十七首》、左思《咏史八首》及郭璞《游仙诗七首》等的影响。藉此不难发现,李白和杜甫一样“熟精《文选》理”。  相似文献   

8.
<正> 阮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诗人。他的八十二首《咏怀诗》。批评家们历来以“归趣难求”(钟嵘《诗品》),“文多隐避,难以情测”(李善《文选》卷二十三、《咏怀诗注》)而称之。因诗人时处魏晋易代之交,朝政混乱,仕途险坷,屡屡受到政治迫害的威胁。为了远祸全身,他在抒发自己忧懑交集的思想感情时,常常不得不采取隐晦曲折的表现形式。形成了“文尚曲隐”的特点。但以其作为指导思想,受其框囿,则难免在诠释阮籍的《咏怀诗》时会生出穿凿附会以嫌。阮籍的几首追忆少年志趣,叹谓岁月蹉跎,一生壮志难酬的咏怀诗还是较为明白  相似文献   

9.
《文选李善注拾遗》系清代学者王煦就《文选》李善注补缺匡谬之作。由于《文选》李善注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所以宋元以来,对李善注《文选》加以评论、补充、指陈得失的著作代代有之,《拾遗》为此类著作之一。本文对该书的版本流传及正文得失做了评述,在简述王煦其人及《拾遗》一书原委后,分六种情况评介了该书的主要内容,一是从声训通假角度纠正善注字义之误;二是从古今字、词义引申角度补善注之未备;三是重新校勘原文已误而善注因其误;四是探究典故原始以正训诂体例;五是补善注未详之典;六是纠正善注引用典故义有偏颇者。  相似文献   

10.
《文选》对唐人创作的影响可从唐代试律诗窥见一斑,比勘《文苑英华》所录281题460首唐人试律诗诗题与《文选》及李善注,会有如下发现:士人以《文选》为科考范本,《文选》则是考官出题渊薮;试律以《文选》诗赋原句命题,限定了考生的写作题材、表达模式;士人作诗常借《文选》诗赋意旨,或联类比附,或借古抒怀;《文选》李善注犹如典故大全,成为诗人用典用事的宝库。  相似文献   

11.
《文选》成书之后,很早就东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并产生巨大的影响,而研究《文选》在日朝两国流传、刊刻、翻译、注释、评论、模拟之学,可以称之为"《文选》东传学"。《御注文选表解》是日本室町时代末期纪传儒菅原和长对李善《上文选注表》的详细解说。"御注"可能是平安时代大学寮博士菅原家的遗说,其注重对语汇的解释以及文义的疏通;而"愚解"是对李善《表》以及"御注"的进一步解释与发挥,其特点是引用了大量典籍对上述文本进行详细注释,还援引当时流行的朱子学对李善《表》进行阐释。菅原和长的"愚解"是当时讲授的讲义,其不但对李善《表》进行分段解说,而且还对此表的结构与写作特点予以详细剖析。总之,菅原和长的《御注文选表解》是现存第一部详细解释与研究李善《上文选注表》的著作,对于研究日本中世纪传儒的《文选》学以及建构"《文选》东传学"都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2.
敦煌本《文选注》包括两部分。一为日本东京细川氏永青文库藏一轴敦煌本《文选注》写卷,该文库1965年4月影印出版,并附有神田喜一郎的《解说》。该卷存236行,仅有注文内容,没有《文选》原文。据内容可知乃为司马相如《喻巴蜀檄》,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檄吴将部曲文》,钟会《檄蜀文》和司马相如《难蜀父老》之注文。另一为天津艺术博物馆藏一轴与永青文库所藏非常相似的敦煌本《文选注》写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中收录。该卷存220行,也仅有注文内容,没有《文选》原文。据内容可知乃为赵景真《与嵇茂齐书》,丘希范《与陈伯之书》,刘孝标《重答刘袜陵沼书》,刘子骏《移书让太常博士》及孔德璋《北山移文》之注文。敦煌本《文选注》为今天的文选学、训诂学和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对敦煌本《文选注》的释读,特别是对其俗字、疑难疑义的字词的准确释读与考辨,将有助于学术界更好地利用这一宝贵资料进行专题研究。这里仅就敦煌本《文选注》中几则疑难疑义字词试作考辨,以补学者对敦煌本《文选注》释读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西夏文《孙子兵法三注》为曹操、李?、杜牧三家注本, 是一个新的版本系统, 可与竹简本、武经本和十一家注本相提并论, 号称 “四大系统”, 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注疏价值即是其一。由于夏译本在总体上是对汉文原本各个段落的解释性翻译, 其对经文部分的翻译相当于《孙子》的又一个注本, 堪与《孙子》十一家注等注本相提并论; 对注文部分的翻译相当于对旧注所做的解释和阐发, 即“疏”。西夏文《孙子兵法三注》实际上就是一个“注疏本”, 其注疏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在古代耳熟能详的词语当时不需要做任何解释, 但对今天的我们而言却相当陌生, 夏译本恰可以填补古代注家在这方面的空缺; 二是夏译本中的断句情况, 可以对我们今天标点整理«孙子»及其相关古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明州本<文选>是五臣注在前、李善注居后的六家本系统,编纂上有明显的重五臣倾向.在二家注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多为对李善注的删略.李善注的删略有些部分以校语"善同五臣某注"的形式"明删",有些部分则是不做任何说明、径直删去的"暗删".被删略的李善注,与保存的五臣注都有所差别,个别地方的注文甚至差异较大.明州本进一步增强了秀州本的删注体例,有些地方已经超出了这种体例本身的范围.  相似文献   

15.
现藏日本足利学校的宋明州本五臣-李善注《文选》,是国内不传的南宋早期刻本,也是现知最早的《文选》完帙刻本。《文选》刻本中李善注系统、本善-五臣注系统均有通告本问世,现在迫切需要的就是五臣-李善注版本。此中秀州本已不传,翻刻本以明州本时间最早,明州本又以足利藏本为最早、最善,无一叶补版,1962年被定为"日本国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影印该本,正补《文选》研究之急需。本文梳理了《文选》版刻、注释与流传中的历史文化变迁,并讨论了足利藏明州本的重要版本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文选》李善注引用《通俗文》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征引旧籍来注解《文选》是李善注的显著特征,也是李善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原因。作为我国第一部解释俗言俚语的训诂专著《通俗文》,在李善注《文选》时曾被多次引用,以解决《文选》俗语词的训释。李善征引《通俗文》基本达到了其训诂目的,但也有某些不足之处,如应当征引却未征引,以及个别地方征引失误。考察李善注征引《通俗文》的情况,是完成《文选》训诂问题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7.
《王荆文公诗李壁注》是价值最高的宋诗宋注之一,历来为学界所重视.但对于李壁注对王安石诗歌艺术层面的触及和讨论,学界重视仍然不够.一方面,李壁对王安石诗歌师法韩愈已经有相当程度的体察,于注文中多有表露,这是尤其不应当被忽略的:另一方面,李壁注诗,意、艺并重,在解释名物、典故以及补充本事的同时,谈诗论艺的倾向尤其突出:他不但大量摘引宋诗话的内容,还常常通过比较的方法,对王安石诗歌的句法、对仗、用字等方面进行灵活、简洁的艺术评价,提升了诗注的艺术趣味,增加了诗注的弹性,给原本呆板、生硬、枯燥的诗歌笺注注入了活力.  相似文献   

18.
北宋监本《文选》是宋刻李善注《文选》的第一个定本,该本形成之时对唐抄本《文选》的李善注、旧注都进行了整理.北宋监本整理《文选》旧注有新增、纠谬、补充三种主要方式,但在整理中也产生了讹误、衍文、失注、脱文、粗疏等项失误,北宋监本整理唐抄本《文选》旧注失误的主要原因一是未能广泛搜集李善注诸本,二是校勘草率,因此,对北宋监本《文选》的评价不宜过高.  相似文献   

19.
在阮籍《咏怀》诗接受史上,南朝宋的颜延之对阮籍其人其诗的评价,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读者,推动了《咏怀》诗的接受。而颜、阮创作与人生境况的相似相通,正是颜对阮其人其诗接受的原因。颜对阮其人其诗的评价已内化为我们民族审美心理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文选》五臣注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选》五臣注平议江庆柏唐代注释《文选》的有李善与五臣(吕延济、刘良、张铣、目向、李周翰)两大家。历来的《文选》学家对李善注评价甚高,而对五臣注则一向认为荒俚浅陋。我们认为这有失偏颇。公正地看,五臣注也有其独到的、不容否定的成绩。本文试图从文字、注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