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问题。列宁在论证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共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制度和平共存”和“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主张。这对全球化条件下正确认识和处理不同制度国家之间关系具有一定的启示:加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交往联系、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坚持策略灵活性与原则坚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列宁的国家资本主义思想是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是向社会主义过渡,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尝试.苏俄一系列国家资本主义政策的实施,使经济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一次由理论变为现实,从而使马克思主义过渡时期理论进一步具体化和深刻化,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正确认识和理解列宁的国家资本主义理论,对于我们推进改革开放进程,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十月革命前夕至20年代初,列宁提出并逐步完善了国家资本主义学说。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主张将"国家资本主义"的经济形式作为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列宁首次提出并进行了在经济文化落后、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利用资本主义、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尝试。"租让制"、"合作制"、"租赁制"、"代购供销制"等是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斯大林说:“在马克思主义者中间,给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的新的、最后的阶级以真正马克思主义的分析,用新的方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可能在个别资本主义国家内胜利的问题并肯定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的,列宁是第一人。”本文拟就列宁和一国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一、一国社会主义理论实际上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一国取得胜利;二是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建成。一国社会主义论者在洋洋大观的列宁全集中只找出两条论据。第一条论据是列宁在1915年的《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提出的,据说,这是第一次提出一国社会主义的问题。列宁写道:“经济政治发展得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遇到的一个新课题。列宁最早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与探索。他指出要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要把资本主义,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作为从小生产走向社会化大生产的桥梁。这些新思想不仅对当时的苏俄进行经济建设起着巨大的作用,而且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6.
苏联解体并不等于社会主义制度与列宁思想的寿终正寝,反倒预示着认识列宁思想新时代的到来。列宁的资本主义观是理解列宁思想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的一个关键。以1914年为界,列宁的资本主义观可划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范式,即前期自由资本主义论或社会民主主义批判视野中的资本主义发展理论和后期帝国主义论或无产阶级革命视野中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论。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之说固然成为历史,但目前全球化资本主义仍然具有垄断的、帝国主义的特征。国家垄断与跨国垄断仍然是世界资本主义的基本结构与现实特征。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的许多重大问题都要从重思列宁资本主义观的历史与逻辑开始。  相似文献   

7.
俄国十月革命后,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提出来一个新课题,即象俄国这样一个资本主义不甚发达的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问题,它尖锐地提到列宁和俄国共产党人面前。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曾提出过许多光辉的论述,对社会主义社会也有过许多设想。但是,他们当时是处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并以无产阶级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为前提的。然而,由于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新特征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殊条件,社会主义革命首先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取得胜利。象这样的国家,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怎样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以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同时,由于苏维埃俄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又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因此,俄国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只能靠俄国人民在自己的实践中去探索。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创造性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十月革命后,国际关系体系中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新格局,开始了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相处交往、矛盾斗争的错综复杂的历史过程。而英国和美国是当时最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比较这两个国家在苏联成立初期同苏联关系的发展状况,具有认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9.
国家资本主义理论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今天,重新学习列宁的这一理论,对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某些理论和实际问题,如怎样看待我国当前存在的“私人经济”问题。仍有很大启发。本文拟就此谈点粗浅看法。列宁最早的国家资本主义思想,是在十月革命前的一九一七年九月提出的。他在《大难临头,出路何在》一文中指出;“真正革命民主国家下面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必然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的一个或一些步骤!”到了一九一八年,列宁把上述思想发展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他较为详细地论证了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国家资本主义存在的  相似文献   

10.
从辩证法的角度对列宁新经济政策进行了分析,发现新经济政策主要是通过实行粮食税和国家资本主义来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粮食税和国家资本主义含有资本主义的因素,却是通往社会主义的中间站,资本主义在一定限度内的发展对工农国家有利,其实质就是从当时俄国国情出发,辩证自信地看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大胆继承资本主义制度中合理积极的因素,实现从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曲折过渡。新经济政策的成功实践,对中国改革开放是有益的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就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兼有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经济,是新经济政策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晚年致力于东方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的研究,提出东方落后国家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理论。列宁和邓小平在本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12.
在俄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列宁以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为参照系,具体分析了以俄国为典型的东方国家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在历史顺序上的特殊性以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方法和形式上的特殊性。列宁关于东方国家社会主义道路特殊性的思想对东方国家的革命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当代东方国家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和平共处原则是一项重要的国际政治原则,它由列宁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提出并付诸实施的外交交往原则。和平共处是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的重要原则,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国际政治理论作出的贡献。在国际政治的实践过程中,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平共处的外延和内涵不断扩大。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经过中国的外交实践和世界各国的认同,已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重要的国际法准则。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初级阶段和以发达资本主义为起点的直接过渡的初级阶段,而只是列宁的以落后国家为起点的迂回过渡的初级阶段。因此,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不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理论和直接过渡理论,而是列宁的迂回过渡理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理论与迂回过渡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尽管在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内,将主要精力倾注于政治革命与文化改造上,对社会经济发展未作较为系统的论述。但因经济发展问题之于中国的重要性,陈独秀仍然没有放弃探索,提出了要客观评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国家可以拥有多种经济发展手段,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要注重公平与效率等有价值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讲过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不能自发地孕育和形成社会主义因素的观点,相反,他们多次明确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可以自发地孕育和形成社会主义因素。"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不能自发地孕育和形成社会主义因素",这个观点是列宁首先提出的,经过斯大林的强化,前苏联理论界的系统化,最后经过毛泽东更加强烈的意识形态化,成了前苏联理论界和中国改革开放前以至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内理论界普遍认同的一种所谓"马克思主义观点"。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极大误解。马克思、恩格斯不仅从来没有讲过这种观点,而且在他们的许多重要著作中反复论述过与此相反的观点。澄清对马克思主义的这一误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50~70年代,马克思尝试用“亚细亚生产方式”来表述东方社会特殊的历史环境和发展道路,并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大胆假设。列宁在继承马克思这一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长期的斗争实践,逐步建立起落后国家、尤其是俄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崭新构想。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组织秩序之维度展开他的理论思考与奂践批判;而舍勒从资本主义人心价值秩序之维着手他的理论反思和批判。两者的反思与批判殊途且异归,但都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和病根,并提出了对未来发展的设想和蓝图。分析马克思和舍勒批判资本主义的不同维度,吸收各自的思想精华,对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开创的现代性,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秩序的构建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落后国家可以跃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入手 ,肯定了文化因素在跃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问题上的重要意义 ,阐明了列宁晚年对文化革命的思考。列宁为经济和文化落后的俄国指出了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而俄国的文化滞后成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严重障碍和列宁的忧虑。列宁对“文化革命”的思考体现了他对文化本身某种重要的政治意义的敏感 ,这对于一个后起的 ,但正以迅速的步伐走向现代化进程、走向“知识社会”的中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化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利用第一、二次现代化浪潮机遇走上了现代化发展轨道,占据了发展的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于资本主义不发达国家,贫穷落后,如何赶超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邓小平认为,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发展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上,关键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