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1 毫秒
1.
“梦”为梦窗词词心之关键所在;梦窗词中的“梦”字、梦境、幻境都有创造性的运用;其词中“梦”的艺术表现力的形成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有相通之处;“梦”的心理内涵又与缺失心态和文艺创作的关系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
词至晚唐五代,为众多的文人所用,“功能益显”(缪钺《诗词散论》),它文小、质轻、径狭,境隐,细美幽约,要眇宜修,达诗之难达之境,言诗之难言之情,状诗之难状之景,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独立的文学形式。它以花间词的出现为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3.
论苏词的反正之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词史的高度看,苏词的贡献在于把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从绮艳的花间小径拉回到民间词所铺就的康庄大道上来;苏轼“以诗为词”的本质,是向诗骚优良传统的反正;苏词的反正之功,从根本上讲,在于它揭示了文学发展和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自立与真情”。  相似文献   

4.
宋词欣赏     
“词”,是“曲子词”的简称。如果把它同诗作比较,大体上说它在节奏上更富于变化,在用字上更讲究声调,在言辞上更接近口语、更活泼流畅,在描写上更细腻,它兼有诗的美和音乐的美,虽然曲谱早不存在了,但节奏和声调仍体现着音乐的特色。 “词”起源于隋唐民歌。当初,它题材丰富,涉及了广阔的社会面,但不无粗糙之感。后来文人染指其间,争相仿效。到晚唐五代,君王、宰辅也常常以填词唱曲为能事,推波逐  相似文献   

5.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浪淘沙”,唐教坊曲名,晚唐五代时演变成词牌名。刘禹锡的《浪淘沙词九首》,是仿民歌体写成的七言绝句,一向被视作沟通文人诗歌与民歌的桥梁,连接诗与词的纽带。这里,我们所分析的是《浪淘沙词九首》的第一首,是刘禹锡满怀爱国主义激情,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谱出的一首“阶下强者之歌”。读之使人受到鼓舞,给人以美的享受:从物  相似文献   

6.
晚唐五代,天下动乱,词风侈靡。韦庄的词,却透出一股清新的气息。韦庄词以其质朴的语言,抒写生活的真切感受,具有真挚感人的力量,在晚唐诗风日衰时,表现出一种新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要求。韦庄是文人抒情词的重要开路人之一。本文拟对韦庄词的艺术风格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词最初具有鲜明的娱乐性,政治动荡的晚唐五代却是文人词兴起的时期,后人或称为"词代诗兴".其间文人心态的变化是造成此文学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自中唐以后政局的不稳定导致文人的人生追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是功业之心的淡化,二是享乐意识的加剧,三是情爱意识的张扬.这些反映在诗歌创作上就是内容及情趣渐趋世俗化,但正统的诗歌观念对此是否定的,而此时的词还处于文学的边缘地位,用词的形式来表达世俗的享乐、不经的儿女情长尚不会引起观念领域的批判,因此晚唐五代艳情诗兴起一时又复归雅正.而大量写男女之情的词却蔚然而起.  相似文献   

8.
晚唐文人词比之中唐文人词其发展演进速度喜人,从作品数量和作家队伍、社会对词的消费需求和范围、艺术表现和内容题材来看,晚唐文人词以其独特的个体创造和卓越的艺术成就,为此后文人词的发展树起了一块具有典型意义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9.
何其芳早期的诗歌,在内容上以表现青春易逝的悲哀和微带忧伤的飘渺幽思见长,在艺术上兼受西方象征诗和中国晚唐五代词风的影响,追求意境的幽美和意象的朦胧,其诗风如烟如梦、娇妍园融、婉约清丽。本文拟具体剖析何其芳的《预言》、《罗衫》等两首代表作,借以领略其早期诗歌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10.
“南唐范式”是唐宋词中有别于“花间范式”“东坡范式”“清真范式”三大创作范式的一种抒情范式,它起源于五代时期词人韦庄,定型于南唐李煜,而造极于北宋之世,对词体发展的进程产生了极大影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士大夫之词。“南唐范式”善于书写人生痛苦,善于书写自我的真情实感,常书写怀旧、离别、相思、漂泊等有关内心感受的题材,同时还具备深情美、质朴美、真切美、悲剧美等审美价值。唐宋词的“南唐范式”成就了宋词一代之文学,在词史上有着极为关键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黄粱梦”出自唐代著名传奇作家沈既济的名作《枕中记》,约作于建中二年至兴元元年被贬官期间。就各方面影响来看,堪称千古一梦。《枕中记》今传《太平广记》和《文苑英华》二本,异文中值得特别提出的是黍与黄粱之别,后者便于在诗词用典中遣词造句,因此最为流行。《枕中记》的基本思想是人生如梦,这是古人基于人生经验形成的一种人生况味和哲理思考,这一思想导源于道家。《枕中记》脱胎于《搜神记》和《幽明录》中的焦湖庙柏枕故事,作者大大扩展了思想内涵,表现出士人对现实政治的怀疑、失望乃至批判,对追逐功名富贵的自我否定。但大梦难觉,说到底所谓人生如梦只是失意者的失落、迷惘、无奈。由于黄粱梦的巨大影响,古人在邯郸附近附会出卢生入梦之地黄粱店,并建吕翁祠,古来题咏极多。而在八仙信仰普遍流行的背景下,将吕翁附会为吕洞宾。  相似文献   

12.
唐诗宋词中有不少的"红楼"诗词,这些诗词中的"红楼"意象内涵丰富,尤其"红楼"意象中鲜明而浓郁的悲情美与<红楼梦>凄迷的悲情意境有密切联系.可以说,曹雪芹是以个人的生命体验"介入"到了唐诗宋词的解读,自觉地将唐诗宋词中"红楼"意象所涵括的各种意态情志融入他的艺术创作之中,这更有助于形成<红楼梦>诗化的意境与风格.  相似文献   

13.
本篇论文探讨策兰的情诗,分析和解释《玛丽安娜》、《科罗娜》、《回忆法兰西》和《在埃及》等诗。分析主要依据诗的文理走向,同时顾及策兰诗与欧洲文化和其他现代诗人的关系,突显诗文基本要素,建立情、水、梦、死之间的有机构架,勾勒此类诗的深层结构,使晦涩难解的诗有可能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4.
陆游爱国诗词中出现大量的“梦”,这与南宋的时代背景、传统文化以及统治阶级推行的宗教现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陆游爱国情怀的一种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可以说,“梦”意象既形象地表达了陆游的心志——既有抗金救国的豪情壮志,也有壮志难酬的哀怨悲愤,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含蓄地映射了宋代的文人心态——在积极进取与消极潜退之间游离,在现实与梦幻之间徘徊。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诗经》的雅、颂篇中农事诗的剖析 ,可以看出这些上古神话和发育不完全的史诗折射出原始初民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和拜土意识 ,这些诗歌是农事诗 ,也是宗教祭祀诗。  相似文献   

16.
元杂剧《倩女离魂》和明传奇《牡丹亭》,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最突出的是借灵魂意象来实现女主人公对礼教的叛逆和对爱情的追求。两部作品中的魂都是主人公在极度压抑人性的环境中的寄托和反抗,是主人公二重人格的体现、本我冲动的外化形式和情欲宣泄的载体;灵魂意象的深刻内涵就是,灵魂成为以情反礼的有力武器;两部作品出现的梦意象是魂意象的补充,梦体现了魂的欲求,由魂的活动引起的梦是主人公愿望的达成,魂与梦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7.
对于徐志摩诗歌的评价上,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就诗人自评的"情感的无关拦的泛滥"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本文认为,仅以诗人的自述材料作为评价他作品的证据是很不科学的;所谓"无关拦"也不应该理解为自贬.文章从情感性质、形式性质以及二者之间关系三方面分析,认为这是诗人表达他诗歌创作的性灵状态和无拘束精神,是与五四精神合拍的.我们应该给予徐志摩及其诗歌科学客观而且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王夫之诗学“声情”论析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夫之作为我国古代诗学的一位杰出总结者,充分注意到诗与乐的同一性,极为重视对诗歌音乐美特征及规律的研究,他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用“声情”这一概念论诗评诗的诗学理论家,“声情”论是他的“诗道性情”命题的合乎逻辑的延伸,在他看来,“声情美”即诗歌艺术的“穆耳协心”,亦即在“动听”的同时又道“性情”(包括诗人和欣赏者双方的性情).“声情”论体现了王夫之对古代诗歌艺术审美特质和文体特征的精到认识,在其诗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大小凉山彝族地区的《阿依阿芝》与贵州西北彝族地区的《乌鲁诺纪》都为彝族民间叙事长诗,两者都主要用于婚嫁场合 中演唱。目前学界对《阿依阿芝》有所研究,但没有涉足《乌鲁诺纪》及两诗比较研究。以文献研究法及口头程式理论分别从三 个不同层面,即女主角身份背景、主题思想和程式对这两部叙事长诗对比研究切入,发现这两首彝族民间叙事长诗虽然来自不 同的地域,但呈现出某些惊人的相似性和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苏轼对"平淡"风格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他对陶渊明诗歌"枯淡"美的批评上。"枯淡"风格的形成是一个"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过程,体现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就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美学效果。从"枯淡"风格出发,苏轼发现了柳宗元、韦应物诗风与陶渊明"同源",并作出了"柳在韦上"的判断。苏轼还创作了大量的"和陶诗",这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