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描写人与异类之间的婚恋,在宋代志怪传奇中颇为常见。作为一种特异的婚恋现象,这些异类姻缘故事较为强烈地折射出两宋时期人们的世俗婚恋样态和理想,以及女性悲剧、文士游狎等寻常人生世相,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是一部伟大的浪漫主义著作,展现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蕴含着丰富的世俗社会文化意蕴。《西游记》成功塑造了八戒这个艺术形象,展示了其婚恋经历,折射出中国传统世俗婚恋观。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人生和人性深刻的认识和表现,张爱玲的创作格调总体上是高雅的。由于受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文化环境影响,加之作家自身远离政治,立身世俗,其文学观念显示了强烈的通俗取向,并在创作中具体体现为热衷于表现当下世俗生活、都市生活场景、男女婚恋题材,并采用各种艺术手法营造小说的故事性。因为她能够把现代意识和关于人生的哲学思考渗透到民间化的创作中,所以小说实现了真正的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4.
唐传奇言情模式主要有两种:一为士人与身份微贱的女子的恋爱,一为士人与神女的艳遇。它反映唐代士人面对两性关系渴望浪漫爱情时,普遍存有一种冶游心态,而婚姻观念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门阎意识的影响。这种复杂婚恋心态的形成根源主要有两个:一是美感意识、世俗欲望在唐代的全面复苏;二是魏晋六朝社会制度和等级观念的持续影响。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来林语堂作品在大陆的流传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不容易写的一章”,这是林语堂在《论语》时代的伙伴徐讦在《追思林语堂先生》一文中所发出的感概。  相似文献   

6.
艺术地阐释婚恋问题是老舍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的题材。老舍在他的小说中充分揭示了婚恋的物化,描写了经济地位低下的人们在婚恋方面所受的屈辱,对他们寄予了极大的同情。同时,他对那些人们容易陷入的婚恋误区也作了艺术的反映,他认为屈从式的婚姻观念、纵欲享乐意识、封建贞操观念、拜金主义思想等都是婚恋者的误区。老舍在小说中写出了自己的婚恋理想,他认为两性互爱应当是婚恋的基础,而只有男女双方都能在经济上自立,才有可能在婚恋中获得诗意的幸福  相似文献   

7.
爱情心理理论体系主要包括爱情生物理论、爱情类型理论和爱情文化理论,分别从生理层面、心理层面和社会层面为高校婚恋教育提供理论依据.爱情心理理论融入高校婚恋教育有利于满足大学生对婚恋知识的需求,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道德观.教育者在尊重大学生婚恋需求基础上,在爱情心理理论视域下对大学生开展高校婚恋教育,从性教育、爱情类型教育、家庭关系教育、婚恋性别教育、提高亲密关系能力教育、婚恋责任教育、婚恋人格教育等方面丰富教育内容,体现了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生理心理层面教育和社会层面教育相结合、个体化教育与社会化教育相结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唐人小说以虚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既具有世俗女性的优长,又拥有特异能力的奇幻女性形象,这些奇幻女性形象可分为女仙、女妖和女侠三大类型,其悲欢离合的人生际遇,真实地展现了唐代社会的婚恋状况,同时也折射出唐代士人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及个人理想。  相似文献   

9.
徐讦对生命意义的执著必然地联系着他的宗教情怀,但他对宗教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从他的小说创作我们能清晰地看出他日益深厚的宗教情感,特别是后期的<彼岸>、<时与光>展现的宗教对于生命的神圣救赎意义,更昭示着他力图追寻终极关怀,渴望精神超越的生命情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的狐狸描写受到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伴随着文人强烈婚恋幻想意识的注入,狐狸描写中展现出鲜明的婚恋文化意义,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婚恋描写的重要内容。一是婚恋理想的梦幻实现方式,是文人生命价值与社会伦理道德矛盾的产物,是心理学中快乐原则指导下的创作。二是婚恋丑行的教化惩戒作用,是文人对婚恋梦幻实现的恐惧和伦理道德说教的产物,是心理学中现实原则指导下的创作。  相似文献   

11.
在陶然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中,"乐感文化"退隐而去,"悲剧色彩"彰显出来。细读其作品,会发现其中差不多所有男女互动的爱情故事当中,最终都是以中年男子的悲剧命运而告终的。  相似文献   

12.
爱情和婚姻是哈代小说最喜欢叙述的一部分内容,通过对爱情、婚姻生活等的细致描绘,哈代着力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社会环境对人的压力,以及人性本身的善良与软弱。在短篇小说中,这一主题依然占据了大量的篇幅,在这些故事中,最能打动人的是小人物和他们缠绵悱恻的爱情。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爱情很难走向完满的结局,而正是由于这种不完美,她们的命运才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同情。本文就哈代代表性短篇小说中人物的爱情故事给予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金庸小说中的情爱抒写大都借用中国古典小说及传统武侠小说常用的"一男数女,众星拱月"模式,主人公三妻四妾,拥有一个皆大欢喜的"大团圆"式结局是此类小说的通例,从形式上看,金庸没有超越这种模式,但他笔下的人物却有着强烈的现代心理意识,这种"旧瓶装新酒"的翻新既赋予了旧形式新的意义,更重要的,这种写情也使他笔下的情爱故事更能契合现代人的心理,而且,金庸的爱情故事绝大多数以悲剧收场也表现出不同于传统武侠类小说的情爱观.  相似文献   

14.
冯梦龙“三言”中的爱情小说之所以家喻户晓 ,深受民众的喜爱 ,是与其小说中所体现的当时民众的思想和情绪密不可分的。通过小说中所描绘的一幅幅男女悲欢离合的爱情画面 ,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 ,庶民的情感世界、生活愿望和理想追求。同时 ,这些小说在“情爱观”的认识上、表现手法的灵活上以及描写层面的多样上都有它接近庶民意识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石康情爱小说在世纪之交爱情主题流变中的屈从与挣扎,认为石康没有规避物质大潮对爱情的冲击,也没有让自己的爱情知觉被铺天盖地的商业化大潮所吞没。石康系列作品中的爱情之路虽然曲折,但他一直没有放弃为世纪之交的爱情主题增添几抹亮色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中篇小说集《青山绿水》清晰地体现出何顿擅于讲述爱情故事的文学创作才能。何顿将这些爱情故事聚集于黄家镇这个地方,通过回到生活现场,以冷峻的笔调,生活化的语言,运用多种叙述方式,细密地呈现出底层市民群体的情爱姿态。何顿通过对底层市民群体爱情问题的关注,不仅写出了城市底层生活的艰辛和现实的残酷,还从生活的角度,对悲剧产生的时代因素和人性内涵作了形象化的挖掘,让我们从人性的视角理解到生命哲学中的朴实意蕴。  相似文献   

17.
黑多克作为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其创作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与风格.作品浸透着作者对俄罗斯前途的担忧、对俄罗斯侨民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中国百姓的同情和对中国文化的谙熟与深爱.同时,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创作视角与具有中国韵味的写作风格.作品中提出并思考的种种人生哲理问题,对当代社会也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18.
蒲松龄的孤愤之作《聊斋志异》中 ,有近 1 /4的篇章描写青年男女的情爱、婚恋。这些情爱婚恋故事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对知己之情的渴盼和礼赞 ,这是作者屡遭生活蹉跎 ,屡受人生磨难 ,期盼自身价值得以确认的穷而后幻的自我疗救  相似文献   

19.
无名氏深谙通俗小说的写作技巧,以所谓“媚俗手法”,尽情演绎着曲折离奇的爱情故事。而他创作超越一般言情小说的独异之处,就在于他将自己心爱的生命意识吹进爱情故事的躯壳里,透过男女的感情世界,探讨“人”的“个体生命”的秘密,使通俗的言情故事因蕴含一层“生命意识”而显得厚实凝重。  相似文献   

20.
俄国作家蒲宁爱情小说的主要思想艺术特点是社会现实内容淡化,在爱情中追求灵与肉的统一,爱情的悲剧性结局,不塑造典型人物等。其爱情小说要达到的目的,与其说是塑造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毋宁说是探讨爱情的法则,人物塑造描绘只是工具和手段,服务于他对爱情的研究。他的爱情小说继屠格涅夫之后开创了一代新文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