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奔胜 《社区》2005,(15):28-29
在城区,矛盾最多的地方是社区;在社区,最难协调的问题是利益冲突。然而,在南京市鼓楼区工人新村社区,再尖锐的矛盾也能迎刃而解。社区居委会主任谷宁丽说,在这里,“把矛盾化解在社区”不是一句空话。“议事厅”是工人新村居委会最引人注目的招牌。记者近日走进工人新村的议事厅,恰巧碰上正在召开议事会。当天的议题是,“小区车辆乱停乱放怎么办?”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激烈讨论了2个多小时。结论是:对小区内住户的汽车发放停车证,划线停放,统一管理。这是工人新村第50场议事会了,也是这个议题的第4次议事。在南京市鼓楼区94个社区当中,论硬件设…  相似文献   

2.
《金陵瞭望》2006,(1):26-26
鼓楼区在全国城区率先提出了“社区建设是城区工作永恒主题”的丁作方针,并在工人新村创立了“社区议事园”。“社区议事园”是建立在以全体社区居民为主体,以议事会、议事箱、议事厅、议事栏为载体的社区议事机制。  相似文献   

3.
《金陵瞭望》2010,(9):20-20
“把矛盾化解在社区.把稳定落实在社区.把和谐构建在社区”是鼓楼区工人新村社区开展基层信访工作的重要理念。社区把“三把”理念作为实现社区居民群众利益的重要举措.为居民群众排忧解难.连续4年被评为“三无”社区。  相似文献   

4.
《金陵瞭望》2009,(16):106-107
从2003年开始,鼓楼区按照“高标;隹规划、多渠道投入、下功夫造血、现代化包装”的思路,成功打造了以工人新村、石头城、鲁迅园、颐和路、云南路、长阳花园、清河新寓等为代表的一批社区党建示范点,塑造了一批契合时代特征、具备鲜明特色的党建工作品牌。  相似文献   

5.
一强 《社区》2008,(31):48-49
社区里40岁出头的刘云大姐,在去年下岗后就没再找工作。刘云曾是市里最大企业的一名职工,很多人都羡慕她,但过去她在社区里很少和邻居来往。在她看来,这些大多是经营小生意的邻居尽管比她挣得多些,但仍是不上“档次”,每天她骑车上下班路上碰到主动给她打招呼的邻居,她总是将挺直的腰板再挺挺,微微点个头算是回应…一邻居们总是背后说她不好相处。  相似文献   

6.
黄涛  封祺翔 《金陵瞭望》2008,(19):68-68
2008年7月29日.正值北京奥运会即将开幕之际.鼓楼区工人新村小学决定利用暑期整新改建校网.在改建校内厕所中与社区居民胡某(化名)等人发生了矛盾纠纷。社区党委书记、十七大党代表谷宁丽一行“闻纷而动”.在第一时间内赶到纠纷现场。  相似文献   

7.
郑杰 《社区》2012,(3):47-47
在宁夏盐池县城关街道花园社区,只要一提起社区居民的“当家人”——左春芳,辖区居民无不竖起大拇指拍手叫好。作为一名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她一心一意为辖区内5000多户居民,近2万人办实事,诠释着一名社区工作者的无私情怀。 “吃点苦,受点累也值得” “有困难请找左春芳”。这是左春芳1994年当选社区主任以后对社区居民的庄严承诺,也是她时刻提醒激励自己的座右铭。为了方便群众,左春芳把家里和居委会的电话告诉全小区的居民,只要是社区居民找到她,  相似文献   

8.
赵辛 《社区》2009,(22):33-33
家住济南市市中区六里山街道玉函南社区的小崔是一位单亲母亲,前不久她刚刚在政协委员赵惠的陪伴下来到济南市真爱妇科医院免费做了一次妇科查体,说起赵惠对自己的关心小崔非常感激,“自从有了维权点,我在社区就有了娘家人。”  相似文献   

9.
《社区》2006,(1)
一次“涉外调解”2005年8月7日晚上8点多钟,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塘河新村社区书记殷延风接到了区长12345公开电话转来的一个“急活”——要她马上赶到社区,帮助一位美国籍老师和他的妻子解决租房纠纷。殷延风立即赶到社区办公室。稍等了一会儿,美国籍老师和他妻子也赶到了社区。  相似文献   

10.
沈芹  柳景春 《社区》2012,(10):33-33
“新家真是宽敞、亮堂,你看一进门就能找到办事儿的窗口。”家住杭州市上城区清波街道劳动路社区的陈大妈平日里没事就喜欢到社区坐坐,这几天她跑得更勤快了。“社区乔迁新居,一门式的办事大厅显得特别整洁和温馨,看着很是喜欢。”  相似文献   

11.
2005年12月3日晚11点,谭竹青离开了她工作了48年的社区和社区里的3800多户居民,2005年11月24日的社区听证会,成了她参加的最后一次社区工作会议;会上解决的低保金发放问题,也成为了她为社区完成的最后一项工作。负责低保工作的社区副主任王玉莲认为,“谭姨是操心受累‘累走的’  相似文献   

12.
孙成栋 《社区》2008,(28):26-27
家住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新街社区的刘奶奶身患多种疾病,但她很少去医院,有个头痛脑热的她都挺着,或随便吃点止痛药,因为她嫌去医院太麻烦。最近,刘奶奶一改过去小病不去治的习惯,经常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跑,甚至有时只是去做个常规检查——“下楼就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不舒服就去找社区医生瞧瞧,比上大医院方便多了。”刘奶奶还说:“医生告诉我,老年人要爱惜自己的身体,生了病就得治,不能硬抗着。”  相似文献   

13.
李向军  姚广 《社区》2013,(24):17-17
“没想到,不用出社区就能找到工作!”近日,在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市西街道彩虹湖社区的“彩虹民生一号”服务品牌启动现场,来自滨州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吴阳高兴地说。当天,她不但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还得到了—次免费体检机会。今年以来,彩虹湖社区以建设精品社区为目标,以“服务能力提升年”活动为契机,从转作风、强服务入手,紧紧围绕解决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从7月开始,在每月的1号,面向社区居民集中提供服务,倾情打造“彩虹民生一号”服务品牌。  相似文献   

14.
朱文龙 《社区》2013,(30):40-41
她没说过什么豪言壮语,但每一句朴实的话都温暖着百姓的心;她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她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感动着社区的居民,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普遍赞誉和衷心爱戴,社区居民亲切地称她是“社区110”“当代活雷锋”,她就是江西省丰城市剑南街道东郊社区代主任胡萍,发生在她身上的社区故事,数不胜数。  相似文献   

15.
彭代国  张蕾 《社区》2014,(22):34-34
“谢谢你们这么关心我,能特地来看我就已经很高兴了,还送来1000块钱做什么。”正在江苏省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戴金昌老人一个劲儿地感谢前来看望他的人们。来访的是工人新村第二社区曙光爱心互助会的负责人和监督员,而送来的这1000元钱则是来自互助会的爱心资金。戴金昌夫妇都患有癌症,高额的医药费令他们的生活捉襟见肘。曙光爱心互助会是专门帮助社区内困难家庭的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16.
赵静 《社区》2013,(24):38-38
2013年6月的一天中午,酷热难当,满头白发的刘大娘气冲冲地闯进了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工农社区的居民接待室。“小杨,你给我评评理….-”刘大娘口中的“小杨”是工农社区党总支书记杨霞,她是社区调解员们口中的“师傅”,更是居民心中最优秀、最公正的“调解员”。“是您啊,这大热天的,先喝杯水,消消气。”杨霞先给大娘倒了杯水,便开始询问事情的经过。原来,年近七旬的刘大娘和媳妇刘大嫂因为孙子报考的意见不统一吵架了,一赌气就放下饭碗跑到社区来L  相似文献   

17.
卓潘睿 《社区》2014,(10):39-39
方红燕是我们辖区内的一个离异女子,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病,无固定职业,寄居在其姐姐家。有一次,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刚贴出有关“4050”灵活就业人员的相关政策通知,方红燕就来到社区询问她的条件是否符合政策规定。工作人员拿着文件与她一条条阅读,然后耐心向她解释:她的旧失业证因换证还未满一年,按政策规定,只能等一年后才可享受此待遇。当时方红燕有点不高兴,但没说什么就悻悻地走了。谁知下午她又打过来一个电话,还是纠缠早上的问题,说她是特殊情况,规定是死的,为什么不能灵活处理?  相似文献   

18.
“110”和“120”是老百姓遇到困难时最常用的求助电话,而在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白云街道云峰社区,居民遇到困难和麻烦时,首先想到的却是一个普通的住宅电话。电话的主人是社区里一位普通居民,叫单丰美。她的电话24小时“开放”,只要居民有困难,她总是第一时间赶去帮忙,因此,她被人们称为“110大姐”。今年68岁的单丰美,是大连海藻工业公司的退休职工,退休后她曾担任过几年居委会书记和主任。社区合并调整后,因为年纪大了,她从社区的岗位上退了下来。本该就此颐养天年的她,却总是闲不住。她还养成了这样一个“毛病”———每天早晚都绕社区一…  相似文献   

19.
谭卫平 《社区》2009,(18):10-11
提问一 关键词:宠物随地“方便” 邻居豢养宠物,如何杜绝其宠物随地“方便”? 在社区居委会工作的刘大妈说出了自己工作中最大的一个难题,社区里经常能发现宠物的粪便,每个星期六她和社区其他居民清理草坪时,一不小心手上就会沾上这些粪便。刘大妈和居委会的一些热心人曾组织过几次义务清粪行动,但隔不了几天,社区里的很多角落又会出现新的宠物粪便。这下可把刘大妈难住了,她想问问,遇到这种情况处理时应该怎么解决最好呢?  相似文献   

20.
苏捷  胡晓 《社区》2010,(1):15-16
今年70多岁的陈立华是北京市展览路街道北营房东里社区的一位楼门长,在这个岗位上的“工龄”已有19年。她习惯按照过去的叫法,称自己为“楼门组长”。“楼门组长身上没有什么光环,为社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得到居民的认可,我们觉得很自豪。”陈立华说,做了楼门组长,她活得更精神、快乐、健康。在北京市西城区,像陈立华这样的楼门(院)长共有17736名,覆盖了全区148个社区17067个楼门(院),基本实现一“楼长”管理一楼门(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