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古代汉语文字教学中的疑点 ,该文认为许慎所论“本无其字 ,依声托事”的假借为造字之法而非用字之法。从教学实践出发 ,兼及主要学者学派的观点 ,该文将“假借”概念分为广义假借与狭义假借。词义引申而假借和本有其字的假借应看作广义假借 ;“本无其字 ,依声托事”的造字假借应看作狭义假借。它是古今字产生的基础之一 ,是表意字与形声字之间的桥梁 ,在汉字发展史中起过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自从许慎给出“六书”定义与例字,特别是经戴震提出“四体二用”之说以来,汉字的造字之法就是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四种,“假借”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假用法,这种解释看来已成为定论了.其实不然.“四体”不足以总结汉字的造字规律,还应该增加一种“假借”造字法,才能说明所有汉字的形体结构之所以然,才能全面地认识汉字体系的复杂性质.  相似文献   

3.
释“让”     
“让”字现代汉语基本义与其本意相去甚远 ,实际上是两个词 ,“让”字古汉语本义至今活在方言口语中 ,而现代汉语“让”字基本义是“攘”字的假借字。让与攘、纟襄三字间有复杂的形音义关系 ,本文详析其间脉络及关系  相似文献   

4.
“转注字”是指字形义(或本义)完全相同,读音相同,形体部分改变或全部改变的一组字,其总原则是“形变而音义不变”.之前对汉字集团中转注字的研究几乎无人关注,因此研究的文献尚未发现.本文专门讨论转注字的研究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5.
记录语言的文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音义结合而成的词是语言的重要因素;文字不是语言,但它能记录语言。最理想的文字,应该是形、音、义三者完全统一,但语言是无穷的,文字则是有限的,因而事实上任何一种文字都似难做到这一点,尤其是形意体系的汉字,在记录音义结合的词的时候,更存在着各种复杂的矛盾:有利用一个同音字来表示另一个词的所谓假借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音义完全相同,只是书写形体不  相似文献   

6.
同音字或近音字之间的假借,在我国用汉字记载的古籍中是常见的。概括起来,汉字的假借,也不外乎“本有其字”的假借和“本无其字”的假借两种情况。这两种假借都是把同音或近音才能相假作为共同遵守的原则,而且往往是两个同音字之问,甲能借作乙用,而乙却不能借作甲用。“本无其字”的假借,是指新词产生了,一时又没有新的书写符号即新字来标记,于是将原有的同音或近音词的字形借来使用。后来,人们觉得这样使用不方便,于是就另造新字来使之有所区别。也有一直借用而不造新字的。东汉许慎在六书中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许慎在这里仅说了“本无其字”的假借,他  相似文献   

7.
清代《说文》研究的开山之作--王夫之《说文广义》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文广义》是明末清初哲学家王夫之研究《说文》、解说汉字字义的著作,历来研究者甚少。该书在论述汉字形体演变、汉字本义和引伸义、假借义、汉字虚字的来源和意义、同义词辨析等方面,见解独特,深入浅出,通俗简明,是清代《说文》研究的开山之作,应该确立它在“说文学”和汉语史研究中应有地住。  相似文献   

8.
徐锴对词义引申所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理性认识方面,承继许慎“六书”说,依据本义和借义的关系对假借造字进行分类,启发清代小学家进一步界定假借和引申概念,理顺二者关系;训诂实践方面,在《说文解字系传》“通释”篇中,有意识地申明大量字词的引申义,并对引申的基本途径有所认识,从而启迪后世学者深入探索,最终使引申成为词义运动的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里的“所”是从古汉语中继承下来的。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所”是这样解释的:“所,伐木声也。从斤,户声。”李玉洁在《常用汉字形音义》中对“所”字是这样说的:“所是形六字。金文从斤,户声。小篆略同金文。隶书、楷书笔画化,形体变异。所本是居住的地方。户是半扁门的象形字,居住的地方必有门。故从户声。”所以,“所”由本义“伐木声”而演变成的基本义应该是处所、地方.是名词性的。如《左传·隐公四年》“不如早为之所。”所,就是地方之义。此句的意思是:不如早晨给他准备住的地方.即臣子们要庄公早给共叔段一…  相似文献   

10.
(一) 在《说文解字·叙》里,许慎把“假借”放在“六书”之末加以阐释,下了定义,举了例子。然而,恰恰是这个“六书”之末很是重要。许慎说,假借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大意是语言里有的词有音无字,借用同音(或音近)字代替。现在,在许慎写作《说文解字》后的一千八百多年来回顾假借在汉字发展史上的作用,我们应该  相似文献   

11.
汉字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年代中,不但字的形音义都在发展变化,而且字数也日渐增多。由汉许慎《说文》所收一万多字到今天,已达六万字了。汉字循着繁化与简化的内部规律向前发展着。古代在造字不多的情况下,语言中有些词常常有音无字,就借用已造的的同音字来表示它,这叫本无其字的假借。有时人们常因使用汉字的省事等原因,就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该写出的那个字,这叫本有其字的假借。这两种假借,就给我们的古书留存了不少的通假字。为了减少一个汉字兼代过多的意义,于是给这种多义字,用增加或改换它的偏旁等办法造出新字。这样,一个字分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分化字与原字出现的时间必然有先后,这就是古今字。由于时代、地域、团体的不同,或使用汉字的个别人的主观愿望,一个单音词,就造出了几个形体不同而音义相同的字,这  相似文献   

12.
先总说一下提出疑义的缘由。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谈六书时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按理说,有一“事”就该有一“字”,无所谓“托”。但世间“事”无穷,要一一见之于“字”,实在是办不到的。这样,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皆无可施的情况下,又有了假借。以令长为例。令,本义号令。长,本义久长。及至有(县)令、长(幼)之“事”,而无标示此事的“字”,只好求助于假借。假借的办法是“依声托  相似文献   

13.
我国传统的文字学家,历来主张汉字形音义三者一贯。所谓三者一贯,是说一个汉字必须包括形体、声音和意义三个要素,形、音、义三者不可分离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其中一个要素贯穿、统摄其余。这个观点称之为“汉字形音义一贯说”。从汉字形音义三者一贯说出发,传统的文字学家把文字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划分为三个方面:形篇——研究汉字形体;音篇——研究汉语声韵;义篇——研究字义(实际是研究词义)。这种划分法,实际上是把文字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了汉字形体字、汉语音韵学、训诂学三个方面。文字学既研究文字,也研究语言,这就把文字学与语言学混淆起来了。汉字形音义三者的关系是一贯,还是不一贯?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研究这个问  相似文献   

14.
段玉裁提出了假借理论的“三变说”,其所认同的假借包括字假借和部件假借、音同音近相假和形近相假、本无其字假借和本有字而代之的假借、引申假借和真假借、转移假借等类型,并在《(说文解字)注》中多有发挥。段氏的假借所包含的内容无疑过于宽泛,但他提出了大量假借事例,用假借为训诂,跳出了字形,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解读词义,这些做法无疑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15.
汉字的形音义一般是密合的,构形重意合,字和词具有相当程度上的同一性,而且占汉字主体的形声字有声符表音,这种构形上的优势是汉字文化区域的形成,汉语词汇不难掌握以及汉字迄今没有走拼音化道路的重要原因;表意性是汉字的本质特点之一,但由此把汉字称为表意文字却失之偏颇,因为此说没有反应汉字构形的多重本质属性,汉字应该是在以事物形体揭示词义的象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象形、形声、假借三类而以形声文字为主的语素文字兼音节文字。  相似文献   

16.
许慎在<说文解字>当中首创的汉字部首说是我国文字学研究的一个伟大创造,但他的部首说及其归部原则并不是无懈可击的真理.比如,<说文解字·八部>就是一个值得商榷的典型.我们充分利用目前所能见到的甲古文、金文、战国文字等文字形体重新审视了<说文解字·八部>诸字,发现许慎的八部归部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偏差.即<说文解字·八部>内只有"分","尒","曾","尚","詹","詹"等字本义与八字本义联系紧密,可以入八部.  相似文献   

17.
许慎的《说文解字》在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系统研究文字学的科学范式。这种汉字形式系统就是“部首”与“六书”。部首是汉字的宏观系统,体现在540部归并、排列及部首内容属字的排列次序上。六书则是汉字的微观系统,它将汉字发展中符号化与表意功能之间的张力反映出来。同时,《说文》抓住本义,推究万源,为汉语词义系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汉字的形、音、义的训释中,许慎还由经籍子系统与通人子系统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引证系统。  相似文献   

18.
对于词义引申现象古代很早就有人重视,但真正细致深入的研究是从清代开始的,而其中成就最大者当属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注”)。 段注对于许慎所说字之本义往往能推求其引申义,发前人之所未发。对于词(字)的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段玉裁是有明确认识的。所著《经韵楼集》卷一中曰:“守其本义而弃其余义者其失也固;习其余义而忘其本义者,其失也蔽。”主张将“本义”和“余义”(即引申义)同样重视。同时他又多次指出引申义“于本义引申之”,是“就字本义引申之”。他已经认识到所谓“引申义”必然是以本义为出发点。所以在推求引申义时能够“必原其本义为言”,即所谓“讨源以纳流”,善于抓住本义从不同角度和途径加以联想、推阐,以明引申。基  相似文献   

19.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日:“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关于“转注”,许慎并没有明确界说,而且除“考、老”以外,他在《说文》九千多字例的诠释中,也没有明确指出哪些属于转注结构,由此导致后人对“转注”的理解有颇多分歧.近两千年来,学者们关于“转注”的讨论,众说纷纭,难有定论.本文拟以赵古则《六书本义·转注论》为基点,比较古今学者的观点,试就转注的定义、性质、特点,及其在文字学中的作用作一浅显探析和说明.转注和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其他“六书”一样,其实也是一种重要的造字法.相比较而言,转注造字更为灵活、便捷.在“六书”中,转注、假借之所以区别于前四书,关键在于前四书是从孤立的角度用平面静态的方式建构汉字,而转注则是从动态的角度用联系的方式来建构汉字,把字与字之间“形、音、义”的关系结合地更为密切、灵便.转注为我们厘清了新字如何孳生的途径.“建类一首,同意相受”,是转注造字的根本原则,即两字之间形体结构相似或相类,意义相通.  相似文献   

20.
近一年来在几种有影响的杂志上刊载了好多篇讨论假借字、古今字、本字的文章,也牵涉到异体字.本文打算谈谈我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一、假借字假借字就是同音假借,利用一个同音字来表示另一个词.也就是许慎讲的“本无其字、依音托事”的假借.例如:“其”本象箕形,但“其雨”、“殷其雷”、“摽有梅,其实七兮”的“其”就不能当簸箕讲,只是同音假借.因为这两个字同音,就借做标音符号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