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组织学习与知识转化的关系及IT对二者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丹  郭迟 《管理学报》2009,6(5):678-683
基于组织学习与知识管理理论,将组织学习过程的4I模型与知识创新的SECI模型进行整合与扩展,探讨了组织学习的个体、团队及组织3个层次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2类知识形式的对应关系,以及组织学习过程与隐性-显性知识相互转化过程的动态匹配关系.与以往研究中将知识转移、共享与扩散作为一个知识的单向传递过程所不同的是,认为知识转化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循环过程,是包含知识创新的持续学习过程,而IT将促进组织学习与知识转化的结合.最后,通过一个案例分析以展示IT对企业组织学习与知识转化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MOOCs平台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了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免费知识学习的机会.知识学习存在显性知识学习和隐性知识学习, 这两类知识对MOOCs学习使用效果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基于知识学习理论及技术采纳理论, 对MOOCs平台学习使用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1 752份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发现, 显性知识下的网站设计要素和课程教学要素, 以及隐性知识下的认知隐性知识、技能隐性知识和社交隐性知识学习对MOOCs平台学习者使用存在显著正向影响;通过回归分析发现, 技能隐性知识和社交隐性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明显高于课程教学相关要素以及网站设计这两类显性知识.基于研究和分析的结果, 可以为互联网环境下国家教育模式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规划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3.
企业隐性知识导航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企业隐性知识特性及其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隐性知识导航方法。该方法包括2个方面内容: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专家导航方法,充分考虑了专家之间的能力差别;基于多关系专家网络的专家导航路径查询方法和相关专家查询方法,充分考虑了专家之间的多重关系,该方法为管理者发现及考核专家提供了依据。在此基础上,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Sociom etryP ro对专家网络进行评价,得到了专家个人特征结果,并指出了改善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刘利军  蒋祖华  宋博 《管理学报》2013,(8):1194-1200
在分析和总结现有隐性知识获取方法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面向决策的经验型隐性知识的概念,给出其形式化定义和表征方法,进而提出面向决策的经验型隐性知识"两阶段法"获取方法,可以完成从"专家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初始状态隐性知识-结构化隐性知识"的知识转化及获取过程。以工厂设施规划为例,验证经验型隐性知识获取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隐性知识的视角研究大学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很多要素属于隐性知识范畴,其形成和转化应依据隐性知识的特有规律而进行,依靠系统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十分有限,而创业教育最核心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因此本文探索如何遵循隐性知识转化的规律,建立以实践和参与为目的的大学创业教育体系,使更多的大学生实现其创业梦想,从创业教育中受益。  相似文献   

6.
曾德明  禹献云  陈艳丽 《管理学报》2012,9(12):1832-1837
运用联结学习方式与语言调制机制的特性构建了真隐性知识和伪隐性知识的转移函数。通过将创新主体抽象成Agent,并基于多Agent的建模仿真方法构建了创新网络隐性知识转移模型,然后应用NetLogo对模型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了知识转移对创新网络内创新主体知识水平增长的影响、知识转移与知识差异的相互关系以及真、伪2种隐性知识转移的不同效果,进而提出了几点推动创新网络隐性知识转移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7.
企业通过联盟进行隐性知识转移的三阶段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针对隐性知识的特征及知识在联盟中转移的过程和特点,建立了企业通过联盟进行隐性知识转移的微分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影响联盟隐性知识转移的渐近解的主要参数控制.模型揭示了联盟中隐性知识转移的规律,指出了企业获得联盟中隐性知识的条件及隐性知识在联盟企业中传播的条件,同时也阐明了一些能改进隐性知识转移效果的途径,文中最后还分析了模型对联盟中知识管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知识转化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形式,隐性知识是知识的主体内容,因此,隐性知识转化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源泉。随着行为经济学的兴起,互惠性偏好对"经济人"假设提出了有力的挑战,极大地促进了互惠性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互惠性的管理策略有效地促进了隐性知识转化的实现,从而大幅度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经验性的研究揭示了互惠性管理策略的微观传导机理,从而为我国企业加强互惠性企业文化建设、促进隐性知识转移、进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现实性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剖析了学习智障的构成要素(结构智障、管理智障、文化智障、心智智障、执行智障)基础上,分析了学习智障对知识转化的削弱作用,构建了学习智障对知识转化影响的结构模型,提出了相关研究假设;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259份有效问卷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组织学习智障的5个构成要素对知识转化过程的削弱作用总体比较明显,但管理智障对社会化过程、结构智障和执行智障对外显化过程以及文化智障对组合化过程的制约作用不明显,但组织整体学习智障对组织知识转化过程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内涵、特点及开发利用的意义,分析了图书馆隐性知识的结构类型,提出了构建图书馆知识管理平台、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知识共享机制、激励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建立有利于隐性知识流动、转化的氛围等,以充分开发图书馆的隐性知识.  相似文献   

11.
隐性知识及其传播是形成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本文首先构建了包含学习者、传播者和免疫者三类传播主体,且考虑遗忘机制的企业隐性知识传播SIR复杂网络模型;其次,对模型进行稳态分析,从而计算出隐性知识在企业传播开来的传播率阈值λc,当隐性知识传播率λ>λc时,考察的隐性知识能够在企业内部传播开来,否则考察的隐性知识将在企业内部逐渐消失;最后,应用Matlab对模型参数进行仿真研究。研究发现:企业内部隐性知识传播受到遗忘因素和网络结构的影响,在网络结构确定的情况下,遗忘率越大,企业内部隐性知识的传播越缓慢,甚至逐渐消失。为了提高隐性知识传播效果,企业应该定期进行干预培训,降低遗忘机制对隐性知识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学习和创新是影响动态能力的重要因素,而动态能力又是企业在越来越复杂和动态的环境中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基础,但国内外学术界尚未对学习、创新以及动态能力之间的相互影响路径和作用机制进行实证研究。本文以我国华南地区271家企业为对象,对组织学习、知识创新以及动态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创新对动态能力具有直接正向影响;组织学习则需要通过以知识创新作为完全中介变量,才能增强动态能力。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中国企业如何运用组织学习、知识创新来增强动态能力和获得竞争优势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组织网络隐性知识扩散及学习策略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知识主要以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方式存在,隐性知识是组织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隐性知识为组织个体所拥有,这种私有性的特征使其在组织内部的扩散需要通过组织个体之间的交互才能完成.组织网络连接强度对扩散具有影响,可利用具有边权重的组织网络研究隐性知识的扩散行为.在分析隐性知识和相关扩散特点的基础上,基于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网络和小世界网络模型,建立组织网络上的知识扩散模型.根据认识论的观点,提出个体3种知识学习策略,结合知识扩散模型进行计算仿真实验.仿真结果显示,综合考虑关系和知识差别的知识学习策略最有效,不考虑连接强度下的各种策略都具有较快的知识学习速率,并且连接强度对组织内隐性知识扩散具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Drawing upon a knowledge-based view of the supply chain, this study analyses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tacit and explicit knowledge transfer, from the supplier's standpoint. The proposed conceptual model is tested using survey data from a sample of 218 Canadian manufacturers.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change of tacit and explicit knowledge in the context of a relationship between a supplier and a customer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supplier's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As expected, tacit knowledge exchange appears to have a stronger impact on performance than explicit knowledge exchange. Results also confirm the importance of the level of integration and inter-firm trust for the exchange of both types of knowledge. Although many studies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 the supply chain have been published to date, no empirical study has specifically examined the simultaneous effect of both types of knowledge.  相似文献   

15.
公司隐性知识共享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芮明杰  陈晓静 《管理学报》2007,4(3):269-272
知识共享尤其是隐性知识的共享在公司竞争优势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分析了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和条件,并从博弈论的视角阐述了隐性知识共享的微观机理;通过一个案例探讨了隐性知识共享的效用。最后,设计了公司隐性知识共享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The recent focus on the intangible resources of the organization in general, and specifically the notion of knowledge, has problematized the notion of organization. Rather than seeing organizations as systems that integrate the use of all kinds of physical, financial and human resources, the knowledge‐based view (KBV) of the firm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literature emphasize the organization as a site for the development, use of and dissemination of knowledge and other forms of intellectual resources and assets. KBV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literature also address the notion of knowledge as such; is knowledge what can be represented by concepts, figures, and statistics, or are there qualities inherent in knowledge that cannot easily be described, disseminated, or procured? The notion of tacit knowledge has been used to denote all forms of knowledge that cannot be represented: knowledge that cannot be fully articulated, expressed in formulas or described in documents.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a critique of the notion of tacit knowledge as it is used in KBV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literature. It examines the notion of tacit knowledge through the philosophy of Henri Bergson and concludes that the notion of tacit knowledge is little more than an umbrella term for unrepresentable knowledge. Thus, the notion of tacit knowledge should be used with care rather than being a residual category of knowledge.  相似文献   

17.
One means of innovation is the adoption of new knowledge from external source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ory building research to improve the transfer of knowledge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businesses that are collaborating together. Using pilot studie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based on real-life innovation projects, the research identified and confirmed two hypothetical constructs; that successful knowledge transfer comes from the transfer of tacit knowledge; and that tacit knowledge can best be transferred in this arena using rich media channel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research and goes on to assess a range of channels for their media richness and their ability to transfer tacit knowledge. This article then positions this in the frame of collaborative or open innovation. It concludes that selection of the appropriate channel can improve the innovation through the transfer of knowledge between organisations and presents a model for successful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18.
选择珠江三角洲地区157家制造型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深入探讨技术授收双方互动和知识创新分别对组织学习与技术转移绩效关系的调节与中介作用。结果显示:组织学习对技术转移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技术授收双方的互动在组织学习对技术转移绩效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知识创新在组织学习对技术转移绩效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这些结论有助于理解组织学习影响技术转移绩效的机理,使组织学习理论能够更好地指导技术转移实践。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知识结构的视角构建了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顾客知识共享激励机制模型,创新性地分析了在信息对称和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共享知识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比例的变化对顾客知识共享努力水平及收益分配系数的影响,并运用MATLAB软件对该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顾客的努力水平与共享知识的组成结构有关,且当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比例均为0.5时努力水平达到最大值;(2)当知识组成结构相同时,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努力水平低于信息对称情况下的努力水平;(3)收益分配系数与共享知识的组成结构有关,且当隐性知识比例为1时收益分配系数达到最大值;(4)收益共享比例与风险规避程度成反比。基于此,提出了企业应制定基于共享知识结构的顾客知识共享评价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并根据顾客的风险规避程度对收益分配系数进行调整,为企业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