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鸿隽一生致力于中国的科学事业和科学教育事业。他针砭时弊,探讨中国无科学的原因;主张科学与教育联系,倡导科学教育为近代社会生产及生活服务。与前人相比,任鸿隽更加重视科学精神的养成和科学方法的运用,在中国近代科学教育思潮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利玛窦是第一个将西方中古医学理论(四体液说)以及近代生理学(脑的结构和功能理论)介绍进中国的人。同时也是最早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医的人之一;更重要的是,他开创了从自然哲学、生理学和医学方法论等层面系统地与传统中医进行理论交流的先河。此外,本文从科学哲学和医学史的视角,重新评价利玛窦在中国医学发展史和中西医学争论史上的突出地位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沈葆桢在晚清筹划海军建设过程中,重视船舰建设,极力主张建设近代中国铁甲舰队,以增强海军威慑力和夺取制海权.他坚持把握铁甲船主权,不拘一格重用民勇,笼络海洋人才,追逐近代舰艇发展方向.沈葆桢经略海防的独特视野和锲而不舍的追求,奠定了近代中国海军根基,对近代中国海防建设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赫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达数十年之久,他把北京同文馆与建设中国近代海军、邮政、银行、铁路事项列为他在中国的事业,努力经营,力求成功。同文馆的经费由海关筹措,外国教习也大多由他礼聘,设置了外文、数学、物理、化学、地理、法学、政治经济学、医学等多种专业,还有近代印刷厂、物理实验室、天文台、图书馆等,被称为"同文馆"之父,培养了大量人才,为中国文教、科技、外交的近代化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5.
晚清时期,大量西方书籍被翻译介绍到中国,由此产生一批西学书目。这些书目著录大量近代自然科学书籍,并进行科学的学科分类,对于传播近代科技知识、促使近代中国人树立科学观念、促进近代中国科技教育与近代科学学科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目录学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6.
留美医学生是留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近代中国现代医学的重要奠基者,其不仅取得了诸多史无前例的现代医学科学新成就,并通过著书立说和自身在医学领域所取得的其他举世瞩目的荣誉和地位,奠定了现代医学的学科基础,为中国现代医学科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新医学的传入与在华的基督教会密不可分。以湘雅之首创者胡美(Edward.Hicks.Hume)等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播西方医学,不光培养了近代医学人才,促进了当地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更重要的帮助人们树立起了近代公共卫生意识和文明观念。体现中外合作精神的湘雅医学院对湖南,对中国社会都有着重大的意义。西医入华的社会效应远远超过了医学本身,扩大到了公共卫生、妇女解放及近代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先进文化视野中的科学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文化是先进文化前进的重要潮流 ,近代中国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科学文化的贫乏 ,因此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必须自觉建设科学文化。  相似文献   

9.
任鸿隽是中国现代科学事业发展的杰出管理者,其科学管理观的核心是通过引进西方近代科学建立中国的现代科学事业.他的独特贡献在于创造性地提出并践行了关于整体移植西方近代科学的思想.他不仅主张建立科学研究机构和科学组织,还进一步提出运用优化原则推进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具体方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管理第一人.  相似文献   

10.
在吴稚晖当时看来,教育是一个国家盛衰的"总因",而配称教育二字者只是科学工艺,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就在于科学工艺发展的迟滞。在批判国内旧式教育的同时,他编报印书,普及科学常识以提高国民素质,鼓吹科学工艺来倡导青年劳作。特别是他创造性发起的留法俭学运动和创办海外中国大学,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高科技人才,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在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中国古代科学教育传统为近代科学教育的产生奠定了文化基础;另一方面,中国近代实施科学教育引发的激烈论争及影响,传统的治学方式对近代教育中科学精神的影响等,又透视出传统文化对近代科学教育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不仅在社会政治思想上,而且在科学思想上,都有独特的贡献。严复的科学思想是他的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珍贵内容。本文将着重从严复的广义进化论的发展观、中西科技发展比较观、基于实验的科学认识方法,以及“科技兴国”、“教育为本”的思想等方面来剖析他的科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在吴稚晖当时看来,教育是一个国家盛衰的"总因",而配称教育二字者只是科学工艺,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就在于科学工艺发展的迟滞.在批判国内旧式教育的同时,他编报印书,普及科学常识以提高国民素质,鼓吹科学工艺来倡导青年劳作.特别是他创造性发起的留法俭学运动和创办海外中国大学,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高科技人才,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4.
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他的学术至上、育人为本、社会服务的大学观,民主管理、教授治校的管理观,重视师资、广泛延聘的教师观,大学"治学"、科学定位的学科观等高等教育思想和改革实践,不仅在当时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即使在今日对中国高等教育端正高校职能、民主管理高校、重视师资建设和科学特色发展等仍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学校科学教育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重要内容,但科学精神的缺失是中国近代学校科学教育的致命弱点。探其原因,近代学校科学教育的产生动因是科学精神缺失的直接缘由;畸形的科学文化理论构建是科学精神缺失的深刻缘由;传统的治学方式是科学精神缺失的重要缘由。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他较早地接触到西方近代科学并经过吸收、反思和整合,逐渐形成了具有个人特征的科学主义思想,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为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作为其思想体系重要部分的文学观也受到了科学主义思想的影响,逐渐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观念的不同,并具有理性内涵和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随着近代中国国势衰微,向西方学习被认为是救亡图存的唯一道路,西医作为西学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国人的认可与推崇。从早期"西医长于外科"到西医学堂的建立,继而到医学维新,再到对西医科学的崇拜,实际上从一个侧面昭示了近代先进国人在器物、制度和思想观念等三个层面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的历程。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近代以来西医的传播和中医的遭遇,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国人对现代性的诉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近代期刊史上,《东方杂志》是一种重要的综合性期刊,也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思想流变的缩影.倡导科学是它的重要内容之一,也能反映它的基本态度与价值取向.宣传西方科学与发明,主张用科学来反对封建迷信,改良社会习俗、发展科学教育、培养科技人才,从而促进实业建设.科学还激发了对宇宙、自然与人生等终极价值的形上思辨,社会影响深刻,思想上具有进步性与民族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质科学体制化代表着近代科技移植于中国的一般模式。文章立足近代留学生的活动,通过一些中国地质科学史料的定量定性分析,包括研究机构的建设、专业学会的成立等,概要地论述近代中国地质科学体制化的过程,从中不难看出归国留学生做出的不朽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高校第一位校长中文速记首创人──蔡锡勇葛继圣[编者按]蔡锡勇先生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不仅是中国速记的创始人,而且是西方复式会计科学的引进人,更是我国近代高校的第一位校长。速把学界一直对他十分尊重,每逢8月8日中国速记节,都要纪念这位中国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