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日本文学作品中曾经塑造了形形色色的母亲形象,《楢山节考》便是其中之一。该小说是由日本有名的近代文学作家深泽七郎创作的,是一部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备受推崇的短篇小说。笔者通过小说文本解读与分析,旨在探究阿玲的母亲像。首先对小说的环境做了分析,其次通过详解作品,考察了阿玲的人物形象,最后探究了其母亲像,得出了伟大而无私、慈祥而刚强的慈母形象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2.
我国"未富先老"的现状决定家庭养老依然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的主要养老模式。要使现代家庭继续承担起传统社会的养老重任,必须从传统孝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推动其现代转化,以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鉴于自近代以来,孝文化往往与"三纲五常"联系在一起不断受到批判和误解,所以应该从内涵丰富的传统孝文化中剥离出孝养思想这个合理内核,赋予其时代意义,构建以"新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新孝养文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电影《楢山节考》的叙事结构、叙事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性追求的不断深入与扩大,侗族村寨平寨的孝养关系在人口流动与代际关系的交互作用下不断变化,但平寨的孝文化仍然是养老秩序的维系力量,平寨保障养老秩序的机制--单系偏重的制度安排与内在习惯的传统行为,仍强有力地规范着秩序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5.
忠孝取舍孰先孰后在魏晋南朝时期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弃忠从孝是当时社会的趋势和需要。阳翟褚氏在这一时期屡屡背信弃义违背"忠"的道德却又信守家族"孝"的传统,是当时忠孝实践观的集中代表。  相似文献   

6.
弃老型”故事 ,是指“弃老”习俗转变为“敬老”习俗的故事类型 ,是一个世界各地流行相当广泛、在民众生活中影响深远的关于老人问题的重要习俗传说。中朝两国都是农耕文化的国度 ,是有着敬养老人传统的儒教国家 ,长期以来又都受到佛教文化的熏陶 ,这两个国家的民间均产生相似的“弃老型”故事不是偶然的。“弃老型”故事在长期流变的过程中 ,得到不断的敷衍、加工 ,从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异文。  相似文献   

7.
周作人深受日本夏目漱石"余裕"论影响,论者多认为周氏闲适文学观即明证;其实,周氏"自己表现"散文观和舒徐行文艺术更得"余裕"论神髓,他对"余裕"论的偏执理解,则消极影响散文创作。  相似文献   

8.
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探讨了"什么是正义"的问题。对这一问题有两种解答:一是以色拉叙马库斯为代表的"强权即正义"的功利主义正义观;一是苏格拉底的"正义至善论"。对于哪一种观点最能代表柏拉图的真实意图,以及苏格拉底的理论是否有效反驳了这种功利主义正义观,一直存在争议。分析解读表明,苏格拉底的"正义至善论"才是柏拉图的正义理论的核心。这种"正义至善论"能够有效反驳这种功利主义正义观。  相似文献   

9.
天命论思想作为古代蒙古人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蒙古族族源传说的产生和发展影响深远。把蒙古族族源传说置于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与文学传统中进行探源,可以看出蒙古族族源传说脱胎于蒙古人萨满教神话,与早期萨满教"天崇拜"信仰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根源为天命论思想。  相似文献   

10.
和黄遵宪、梁启超、严复一样,章太炎、孙中山代表了清末民初先进中国人的封建观。章氏"封建"论的基本点是:前近代中国"去封建远",日本"去封建近",两国近代化的基点有别。孙氏"封建"论的基本点是:"中国两千多年前便打破了封建制度",继起的是"君主专制",以"民主共和"取代之是民权革命的任务。他们的"封建"论,不仅是融通古义与西义的新名"封建"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真切认知民主革命的"窗口"。  相似文献   

11.
跟随鉴真到达日本的唐僧思托在日撰写了《延历僧录》。其中的《胜宝感神圣武皇帝菩萨传》(《圣武天皇传》)记述了日本国土的"四方四至观"。此国土观依据的是《大方等大集经》和唐僧湛然参考此书编撰的《止观辅行传弘决》。但是,思托对这些内容进行了改变,把日本列岛的矿产资源和方位进行了对应,构造了东方琉璃山、南方码碯山,西方白银山、北方黄金山的"四方四至观"。此国土观并没有直接被后世照搬继承。但是,其中西方对马的银、北方(或日东方)陆奥的黄金,作为标示日本列岛境界的象征性矿物的观点却被继承下来。  相似文献   

12.
从文学流派思潮论、日本文学论、大众文学论、现代中国文学论四个方面对1945—2000年之间的日本文学批评进行概述,旨在厘请日本现代文学理论发展的规律性,从而为了解日本现代文化之精华,为正确解读日本现代文学作品提供不可或缺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人文科学领域通过对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剖析,深入探讨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日本环境民俗学由此应运而生。其中一个方向就是以一些基本的环境构成要素为切入口,对口头传承中的传说、故事进行重新解读,阐明民间社会庶民阶层的自然观和环境观。以此研究动向为背景,通过对绍兴地区与水有关的口头传承的分析和考察,来阐明当地民间社会对水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老树 《老友》2013,(11):12-14
“以房养老”十年探索 央视网2013年9月14日的文章《什么叫"以房养 老"》对"以房养老"的界定是,“以房养老”指房屋产权人把房子抵押给银行或保险公司,在评估老人年龄、房价等因素后,每月给房主固定养老金,房主仍可居住。也有些地方,“以房养老”通过“租房置换”进行,即公司将原房出租,老人人住养老中心,租金用于抵扣老人所需费用,房屋产权不变更。在国外,“以房养老”是一种成熟的金融养老方式,但在国内,这种做法却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15.
堀辰雄是日本昭和初期著名的新心理主义作家。他一生经历坎坷,不断经历挚爱之人的离世同时自身也饱受病痛的折磨,这些经历促使他直面死亡、思索人生的意义,也成就了他“生、死、爱”的人生和文学主题。本文将结合堀辰雄的人生经历和不同阶段的主要作品,解读其文学主题。  相似文献   

16.
文学研究《西游记》数理机制论要———从神秘数字出发的文学批评………………杜贵晨(1-3)明清之际“诗史”观的新进展———吴伟业知人论世观内涵新探………………张金环(1-11)上博简《孔子诗论》所见“礼”的内涵解读……………金前文(1-16)“越佚山左门庭,弃其家学”———兼论赵执信诗学的诗史意义………………裴世俊(1-21)司马迁悲剧人格论……………………………………李剑锋(1-26)新生代唐宋词研究述评………………………………张幼良(1-31)关于文学翻译本质内涵的思考………………………程爱华(1-37)论曹操诗歌在五言诗形成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忍而后发论之文化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传统文化视角分析了中国人的忍而后发论的文化心理成因及其现实意义。分析认为,中国人的自我观与西方人的自我观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人的自我观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的,自我内涵的外延更广,既包括了个体的我,也包括了关系我。同时认为,建立在传统文化之上的自我实现,是通过中国人的"忍"来实现的,这种"忍"被认为是一种德行、智慧和福气。  相似文献   

18.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的含义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以<论语>为主要文本,把关于"孝"的记述加以系统的贯穿,会发现孔子用"敬"和"仁"对"孝"的内涵进行提升,既把"孝"收束为内心的"敬",又把"孝"散发为外在的忠、友、信."礼"只是"孝"的外在表现,"仁"才是"孝"之本."孝"中的"敬"之说以及"孝,人之本与"是理解孔子的"孝"的关键."孝"的现代价值不在于养老,而在于子女对父母的情感关怀.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临川四梦"的细读以及相关著作的研讨,发现汤显祖的"情论"一方面肯定了人自然的情欲的价值及其合理性,另一方面认为情与欲都应该受到"理"的制约。汤显祖对"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传统感情观是非常认同的。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实践观的人文关怀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学术界对于马克思实践观的人文关怀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以下路径或逻辑上:从人的主体性、能动性视角展开,体现在对马克思实践观解读走过了一条从认识论解读到历史观解读,再到本体论解读的逐步转变过程;从人学角度展开把马克思实践观解读为一种人学实践观;从生存论哲学视角展开,把马克思实践观解读为一种生存实践观;最后直接明确提出这一问题,切入主题揭示马克思实践观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