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5月23日至25日,2009年重庆"文学史料与抗战文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近现代史料学分会年会在重庆召开.与会代表探讨了发掘、整理、甄别、解读等与文学史料研究直接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还从扎实的文学史料出发,对中国近现代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特别是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报刊杂志、作家作品、文学运动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个案研究,取得了丰厚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2.
南社研究没有统一协调的学术研究机构和学术研究组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大陆掀起了一阵阵南社研究的热潮。总的来看,在十几年中,南社研究取得了许多可喜可贺的成果,但近几年来南社研究却步履艰难,进展缓慢。2007年6月,我在上海参加了一次南社学术研讨会,对南社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发表了个人的看法。我认为,目前南社研究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南社研究总体上处于一个比较混乱无序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在民族主义旗帜下聚集到一起的南社 ,开创了一种民族民主革命的文学 ,它从国粹派“复兴古学”的理论获得学术支援 ,并把这一理论落实到发抉复社几社的文化精神、诗学传统和抗清的志节上。“几复风流”适应了排满革命的需要 ,也是区域性文化资源在近代的又一次激活。南社历时十数年 ,大致分为四个时期。南社的研究现状需在研究队伍和研究观念上进行改变  相似文献   

4.
2008年11月,第四届"中国文学古今演变"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与会学者就中国文学古今演变与文学史理论及方法研究、文学主题或母题演变研究、区域文学与文化研究、社会历史演进与人文话语之流变研究,各体文学演变研究、古典文学的现代阐释研究等议题,多方面发掘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学术价值,取得了可喜成绩.  相似文献   

5.
全国民族文学民间文学暨沈从文学术讨论会,5月20—23日在湖南省凤凰县召开。来自全国各省区的汉、苗、蒙古、回、藏、满、壮、土家、朝鲜、侗、白等民族的专家、学者共150余人出席了会议。我院祝注先副教授、向柏松讲师应邀出席会议。大会从多角度探讨了我国民族文学创作与研究的现状及其壮丽的前景。这次全国性的民族文学研究盛会,对于促进我国各民族的大团结与弘扬各民族的文化,发掘整理民族文化遗产和进一步繁荣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拓展,学术界对于抗战文学乃至整个抗战文化研究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有关抗战文学史料的发掘和整理取得新的进展,但学术界对所谓"抗战诗歌"的理解仍有待进一步拓展。抗战时期的诗歌既具有主题风格的某种一致性,同时在时间上又因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存在不容忽视的区别,在空间上形成了国统区、解放区和沦陷区分割的政治地理格局,需要运用历史发展的观点并结合现代区域文学互动带来的变化认识抗战诗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分析了近代文学社团南社的发展沿革、成员组成及南社研究的历史变迁,指出虽然作风传统的南社受到过新文化界的批评,但南社事实上是新文化的前驱,他们努力的成果成了新文化的基础,他们遭遇的困境作了新文化的前鉴——虽然这并非他们的本意。南社的文化保守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历程中对本民族内在“自我”的顽强守护,承担了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并非可以一笔抹杀。  相似文献   

8.
在历史悠久、钟灵毓秀的文化名山——庐山,研讨一个同样历史悠久、聪慧睿智的伟大民族的文学——犹太文学,这是颇有意味的。全国首届犹太文学学术研讨会,于1992年七月中旬在庐山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及出版单位人员30余人参加了学术研讨。此次会议虽然规模不大,许多问题尚有争议,但学术气氛热烈。大家对目前中国学界尚比较陌生的“犹太文学”课题,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探讨。尤其是此次会议为明年召开“中国首届犹太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作了学术组织上和舆论宣传上的准备,聚成了一支学术队伍,形成了一股研究态势,这对以后中国犹太文学的研究无疑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传播学研究已完成从介绍、消化西方传播学向探讨、建立自己传播学的嬗变,并拓展出许多传播学分支领域,但文学传播研究,以及其中的东北少数民族文学传播研究成果还极少见到。在此背景上进行东北少数民族文学传播研究有其特定的意义:一是首创少数民族文学传播研究领域,为文学传播学的创建和拓展奠定基础;二是突破传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模式,探索出新的研究途径;三是为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博展提供素材和理论支撑。具体的研究步骤呈现为三方面:一是文献整理与汇编;二是运用传播学、符号学、美学理论原则与方法,借鉴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和原则,结合历史、文学史描述手法,对整理汇编的东北少数民族文学传播资料进行研究;三是说明和阐释东北少数民族文学传播对于东北文化的发展作用。  相似文献   

10.
只要不抱偏见,谁都不会否认,建国四十年来,历史科学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辉煌的成就。不论是发表的论文和出版著作的数量,还是研究领域和研究视野的扩展;不论是讨论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还是学术争鸣气氛的逐步形成;不论是大量新史料的发掘整理,还是对某些:重大史实的考订纠谬,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突破性的进展。应该说,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相似文献   

11.
南社社员的名号少则一个,多达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形成蔚为壮观的文化现象,超出了代表身份的符号意义,不仅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亦有其勃兴的社会历史根源,同时彰显了博大深厚的时代意蕴。  相似文献   

12.
南社解体,论者多把唐宋诗之争看成是主要原因。事实并非如此。南社解体的真正原因来自三个方面:1.民国建立和袁世凯毙命,南社民族主义和几社复社的文化精神已完成了历史使命。2.新文化运动的冲击。3.柳亚子等人文化一元论的思维方式是南社解体的最深层原因。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决定了南社的"诗争"不能正常进行,也影响了以后对南社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在两型社会和国际文化名城建设中,长沙须深入挖掘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时务学堂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值得恢复重建。要将保护与开发相结合,通过现代化经营,创造理想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从历史生成与文化影响的角度,论述、分析南社苏州诗人的杰出代表黄人为人处世、诗歌创作的特点,并对黄人的价值、地位作出新的评判。  相似文献   

15.
文学意象的创造不是孤立的,它深受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制约。本文以“太阳”意象为例,分析了文学意象的蕴涵既有历史的积淀又有在创新过程中的转变,并从接受美学角度指出,读者的文化修养是影响文学意象理解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历史叙事性是《文心雕龙》批评话语的一个显著特质。话语能指层面所标明的显而易见的历史叙事性,只构成了它的表层结构,其深层结构是制作者刘勰建构多种情节结构,使文学历史事实成为可理解的现象的过程。凭着某些先见,由对文学的一般认识和对批评客体的提炼,特别是主要遵循时序性、程序化和相似性原则以及神话-原型模式,刘勰对众多包括文学在内的历史事实进行想象制作,也即把历史编排为某种特定的情节结构,并以此阐释文学。因此,这是一种作为修辞的叙事。  相似文献   

17.
翻译受到译者所处历史文化语境的影响;译者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贯穿翻译的全过程。首先,翻译选材同样受译者所处历史文化语境的制约。其次,译者对翻译策略的取舍同样受译者所处历史文化语境的制约。以近代以来中国文学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为例,论述了历史文化语境对翻译的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五四新文学和新时期文学都是政治大动荡中,为寻求文学的解放和自由而发生的,都是大变革、大转型之中的文学,且都具有开局的性质。但是,前者具有政治、思想、文化、历史全方位的视野,而后者的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反思文学却是囿于政治的眼光,缺乏历史的观照。寻根文学和朦胧诗虽有历史的视野和中西方的观照,却又缺乏政治的热情和参与精神;前者描写的是具有历史和社会意义的问题、性格和心态,后者的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反思文学的视点却只是政治路线,而寻根文学和朦胧诗却又往往囿于文化方面。总的说来,五四新文学的胸襟要比新时期文学宽阔得多,因而它的影响也要大得多。由此说明,我们的作家不但要有对于国家前途的牵念。还要有纵观历史、眼望世界的气概,当然还要坚持文学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相似文献   

19.
社会历史/社会文化文体学的研究成果为分析阐释翻译中导致原文文体变形扭曲的一些目的语文化语境因素提供了一个恰当的视角一文体体现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反过来影响文体形成;Andre Lefevere的“翻译改写论”也揭示了意识形态和诗学是文学翻译中一股巨大的影响力量,左右着翻译思想、翻译策略以及具体的翻译过程,从而会影响原文本在翻译中的命运。文章探讨了译入语文化中意识形态和诗学对原文文体风格传译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述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理论渊源和形成过程;相关概念的辨析;基本内容和逻辑结构;具体路径和措施;形成背景和主要意义。目前研究正在逐步深化,深化主要沿以下几个方向展开:通过历史研究厘清发展脉络,积极发掘和拓展传统文化资源;通过相关学科与之关联部分的研究,为研究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加强对其各组成部分的专门研究,同时适当开展实证研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现探索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