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红霞  张帆  陈悦 《江汉论坛》2004,(1):125-127
洋务运动的兴起导致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新式学堂的诞生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并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但是,由于洋务派所创办的新式学堂在教育理念、教学目的等方面与当时西方国家的学校有本质差异,因此它是不可能真正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通过对近代教育的反思,无疑有助于我们对科学技术教育的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张艳 《兰州学刊》2010,(7):196-199
洋务运动时期,清廷为应对新式人才极度匮乏的状况,被迫调整教育政策,设立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从而迈出了中国传统教育走向近代的第一步。文章拟从政策角度探讨该时期新式学堂的发展状况,包括教习选择、学生招收、学生管理、学生的就业发展等。  相似文献   

3.
魏静 《甘肃社会科学》2004,52(4):152-154
甘肃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开始于清末的教育改革 ,本文着重论述在旧的教体系向新的教育体系过渡中 ,旧式书院的内容、特点以及它对教育改革的制约性 ;另外 ,清末甘肃地方教育兴革的过程中 ,新式学堂的特点、性质及其所发挥的作用也是本文的论述重点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基础教育领域始终是新旧教育并存的二元化格局。以1935年为例,官方的全国性的调查统计认为私塾规模小于新式学校;但是从全国、到省,再到县区乡的调查数据显示:越往基层,私塾的规模也越大;民间研究也认为私塾超过新式小学的数量和规模超过官方的统计。这说明民国时期私塾的能量被政府低估了。  相似文献   

5.
粤港澳相互毗邻、语言相通,三地的教育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保留着渊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血脉。在19世纪的教育发展进程中,呈现出源于广东的中国传统教育日渐式微,由澳门、香港传播至广东的新式教育日渐繁荣,并不断浸润、扩大其阵地的强劲发展态势。东方的传统教育和西方的新式教育两大世界教育源流在粤港澳的融合交流,使之呈现出多元性、适应性与融合性的特色。彼此间的教育发展与交流,对三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乃至中国的教育近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新式邮政是近代中国举办成功的洋务之一,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有:该项事业利国便民,既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来源,也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因而政府积极创办;新式邮政办理得法,其在正式开办前曾进行过几十年的试验,积累了多年的办邮经验,开办后又能稳步推进,并妥善处理了与民信局及客邮的关系,对二者既联合又斗争,最终迫使民信局关闭,客邮裁撤,实现了邮政经营的统一;新式邮政为国家事业,又长期由洋员主持,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与保护.近代新式邮政在中国的成功表明:外来的新事物只要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尽量按照中国自己的方式去办理,就有引入成功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清朝末年乃中国千古变局之关键时期,兴办新式教育、培养新式人才实系政府的基本国策和新政枢纽所在.兴学育才效果如何,握有地方实权的督抚有无作为至关重要.清末著名总督岑春煊以教育为政治之先务,所到任处重教不遗余力,开创的新式教育具有层级多、类型全、开风气等特点.在高等、师范、留学、军事、法政、实业、农林、女子等教育方面均有贡献,并与近代中国一批名校的创办,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他在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定向培养、多方宽筹经费、重用新式教育专才等制度建设上,更是多有创举,不失为中国近代教育史,尤其是近代教育行政管理方面的杰出先驱者之一.  相似文献   

8.
清末新政期间,宁夏涌现出一批新式学堂,透过这一时期宁夏创办新式教育的背景和实际情况,可进一步探究宁夏近代教育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9.
近代新式教育启蒙于清末,而川边藏区近代教育实则发轫于四川藏文学堂.文章试对四川藏文学堂的创办、发展及演变等内容进行厘定,并探究其在当时社会历史进程中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0.
袁世凯与严修对清末直隶乃至全国教育的近代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二人自小站练兵结识后,尤其是在教育改革上,志趣相投.袁世凯接受严修的建议,废除了科举制;他力邀严修担任直隶及全国教育行政管理职务,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近代教育体制;袁世凯与严修通力合作,在直隶兴建了各级各类的新式学堂,极大促进了直隶教育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1.
李砂砂 《阴山学刊》2004,17(5):88-90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有影响的重要人物,和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李鸿章在近代中国创办的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对科举制度的批评及对中国传统教育改革等活动和思想,是符合中国近代史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中法战争前后边防吃紧,各省使用电报传递文报的需求大增,出现了中国近代电报业创办的高峰。战事的需要,促成了西南地区创办电报业繁荣景象的涌现。战后中越边界开办商务,架设了西南地区的国际电报线,客观上推进了西南地区的边防建设和商务发展。中法战争期间电报线的架设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得西南这一长期的边缘地区演变成为前沿发展地带,客观上推进了这一地区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民信局的取缔与邮政的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式邮政出现后,由于民营通信机构的存在妨碍了邮权的统一,邮政官局采取了多种措施控制、排挤和取缔民信局。在这一过程中,邮政官局吸取民信局的长处,针对民信局的弱点,在资费调整、业务兴革、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均有所改进,推动了邮政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马相伯和张謇同为江苏籍士绅,自1880年代在朝鲜相识以后,相交、相知近半个世纪,在清末民初重大的政治及社会活动中,始终保持着较为一致的思想及行动,尤其是在倡导和推进新式教育、谋求政治变革方面,二人携手并肩、互相支持,不但开创了东南新政事业的新局面,而且,其交谊也成为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一段佳话。追溯二人交谊活动,既可以从一个侧面窥见近代社会转型时期各项改革之艰难及曲折,也可以反映近代有识之士为推进新式事业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以及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思想情操和理想诉求。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教育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在教育理念上以国民主义为指导 ,促进了共和新国民的培养 ;在教育体制上诞生了小学、中学、大学三级学制 ,为教育的近代化奠定了根基 ;在教育实践上建立了各种新式学堂 ,不仅小学、中学、大学有长足的发展 ,而且实业、师范、女子教育等都突飞猛进 ,成为中国近代新教育确立的基本标志。教育的近代化促进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辛亥革命又推进了教育的近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6.
晚清时期 ,重商思想已成为广泛的社会思潮 ,并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清政府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法规 ,刺激了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同时 ,重商思想对资产阶级的形成和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直接影响到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在晚清各项社会改革中,教育最具成效.清政府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1904年颁行的"癸卯学制"、1906年颁布的<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实现了教育宗旨的渐进式嬗变:从确立第一个完整、规范的学制体系,到厘定全国各学堂共同遵守的立学宗旨,最终建构了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完备的立学思想系统,明确了"不在造就少数之人才,而在造就多数之国民"、"德智体三育并举"的近代教育思想,大力推动了教育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近代殖民侵略背景下,中国选择了近代化的道路。与内地和中心区域相比较,在落后的边远民族地区,人们很难体验和感受到来自国家层面的近代化政策推进,近代化思想观念的输入更需要凭借民间的示范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传教士作为近代进入青海的外来群体,他们的言行恰好成为这种示范榜样,传教士在青海的活动,成为这个偏远民族地区民众与西方文化的一个接触点。近代传教士在青海传教过程中创办的医院、学校,使青海第一次有了教育医疗机构这些近代的社会设置,第一次让青海的学童接受近代教育,第一次把西方医疗观念和方法带入青海;不仅如此,传教士康国泰对青海土族的研究第一次把土族文化介绍给了世界。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国以来,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现代化所需的巨量资本压在了仍停留在糊口生活水平的小农身上,现代化的行政权力以及新式教育亦以国家强力向乡村挤压。在现代化的种种压力下,小农生活陷入贫困的深渊,乡村内生的自治资源受到削弱而新的行政整合机制亦带来了基层政权的“痞化”,乡村原有文化调节机制在新式教育模式的强力挤压下受到破坏,新式教育机制未能成功地在乡村落地生根。随着现代化负面效应的不断累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陷入了全面的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20.
在五四文学发生的过程中,新式教育下的公共领域功能获得了充分的释放,接纳了新式教育的学生,远离了家庭的同时,也摆脱了私人领域对个人自由的限制,这确保了他们在公共领域中可以进行自由对话。很多现代思想正是借助于新式教育而传播开来。在公共领域中,交往行为对五四文学的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