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17世纪意大利的世俗文化为卡拉瓦乔创作宗教画提供了素材,他把自己对宗教的理解融入画中,在其作品《圣马太的召唤》中体现出来的不仅是宗教虔诚,更多反映出卡拉瓦乔的世俗生活以及罗马的文化,同时光影的加入,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卡拉瓦乔引入圣光的做法将上帝与人类的距离拉近。  相似文献   

2.
英雄史诗首先是关于“人”的文学作品,即使其中不乏神的故事,但“人”事已经成为主流,探讨英雄史诗的人本主义对于“人学”研究及东西方著名史诗的国际对话具有重要价值。《格萨尔》史诗产生并发展于丰厚的藏文化之中,藏文化既包含理性的宗教文化也包含追求“人性”的民间世俗文化,两者共同孕育了《格萨尔》史诗两种人本主义——理性的宗教人本主义与追求“人性”、张扬个性的世俗人本主义。和谐共存是史诗中人本主义二重奏的主要表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湘西傩堂戏面具文化特色为切入点,探讨了湘西傩堂戏娱神娱人、神圣与世俗混融的宗教文化特色以及音乐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4.
纵观人类戏剧,其轨迹大体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一个是宗教戏剧阶段;一个是世俗戏剧阶段。传统藏戏始终没有彻底摆脱宗教祭祀的内容,实现其完全的世俗化,而是长期停留在从宗教戏向世俗戏转化的阶段上,在形态上就表现出融宗教祭祀性与世俗娱乐性为一体的独特品格。  相似文献   

5.
回族服饰文化与伊斯兰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元、明以来 ,回族的服饰在不断变化 ,但其中的宗教基因却保留不变。它既表现出华夏民族的文化传承 ,又涵盖着伊斯兰宗教文化的教义、教规与伦理道德 ,在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中独树一帜 ,为具有美观、端庄、俭朴等特色且表现出民族心理及审美观念的服饰文化。回族服饰文化是宗教礼仪服饰文化与世俗服饰文化的有机结合 ,体现着回族人民的智慧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6.
广州是伊斯兰教最早传入我国的地区之一, 宗教活动场所的历史演变过程较为完整, 考察其历史, 从建立、维修管理、经济来源、世俗和宗教活动、功能演变等方面做研究, 可以发现影响伊斯兰文化变迁的因素主要集中于国家权力、商业活动、社会运动、人口数量、民族成分等方面。本文认为在文化变迁的研究中应该重视多学科知识和方法的运用, 有效地结合田野资料和文本资源。  相似文献   

7.
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反映着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 ,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它们在社会生活中互为补充、相互依赖 ,又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8.
宗教民族主义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雪梅 《民族研究》2007,27(4):12-21
宗教民族主义已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现象.本文首先介绍迄今学界主要研究成果,然后探析"宗教"和"民族主义"如何交融连接形成"宗教民族主义",并简述了宗教民族主义与宗教运动和世俗民族主义运动的不同.本文认为,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宗教民族主义不可还原为纯粹的宗教思想和运动或世俗民族主义;宗教民族主义的成因不是先验的或纯精神性的,而是情境性的;不存在普世单一、固定不变的宗教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9.
论《格萨尔》史诗的仪式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伟 《西藏研究》2009,(6):35-41
《格萨尔》史诗是一部描述居住在雪域高原的藏族先民远古部落时代的生活画卷,它展现的是一个复杂而神秘的世界。文章对最能表现这个世界的“仪式”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分析,认为“仪式”由原初的世俗上升到宗教,具有了宗教意味,其巫术内涵是文化与诗学的双重变奏。  相似文献   

10.
满族传说《尼山萨满》,广为流传于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的满、赫哲、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锡伯等民族中,历史悠久。传说篇幅虽不长,但内容却很丰富。仅就宗教文化而言,它不仅反映了同一宗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内容,而且还反映了不同种类的宗教文化。纵观中国历史上所信仰的主要宗教,有释、道、儒三种。本文仅就《尼山萨满》中所反  相似文献   

11.
有关<美国的悲剧>的评论看到它如何深刻揭露了美国的经济法则、生活准则,诉讼制度、选举制度的弊病,很少注意到它以同样的深度反映了美国宗教生活的瘫痪和基督教传统精神的失败.小说在叙述克莱德堕落的命运时,把物质环境恶性膨胀的现实主义描写与基督教文化精神衰落的危机感交织一体,不仅揭露了美国金钱主宰一切的物化社会,而且反映了基督教已变成一潭死水的精神危机.克莱德悲剧的发人深省之处在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抨击和批判,更在于对被民众和世俗败坏了的基督教的怀疑和反思.  相似文献   

12.
周毓华  孙婷婷 《民族学刊》2011,2(6):39-46,101
羌历年是羌民族生活和文化的缩影。2010年11月6日,邛崃市南宝山“5·12汶川大地震”灾后异地安置点木梯村的村民迎来了灾后的第一个羌历年。通过对此次羌历年的仪式过程及其宗教内涵、文化意蕴的解读,分析了当地村民、政府和社会组织在此次庆祝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并探讨羌历年在新的环境条件下所发生的文化空间和宗教空间的重构、神圣与世俗的冲突与协作。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出现以来,社会成员共同向往的理想社会。中国社会从古至今和谐一直是主旋律,应该说除了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外,宗教文化对社会和谐也起到了重要的维系作用。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现有各种宗教信徒一亿多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宗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部分。宗教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种反映,更多地表现为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4.
金刚杵纹考     
文章根据传世实物、图像及相关史料,对唐代至清代金刚杵纹加以考察,以厘清金刚杵纹发展演变基本脉络,阐明不同时期装饰艺术中金刚杵纹的基本特征。文章指出,金刚杵纹广泛运用于佛教建筑、佛经、法器以及瓷器、金银器、铜器、漆器、珐琅器、织绣等生活实用物品的装饰中,影响渗透到宗教以及世俗生活的诸多方面,其宗教色彩被逐步消解、淡化,装饰意味不断增强,真实地反映了外来艺术本土化的发展演变轨迹,是中外文化交流、汉藏艺术融合的生动例证。  相似文献   

15.
凉山彝族的丧葬习俗历史悠久、仪式复杂,较完整的保留了原始风貌,反映出浓厚的原始宗教文化色彩,同时也透射出凉山彝族的鬼神观、生活禁忌、性别意识,以及通过祭祀圈反映出社区内部的交往情况,是研究彝族民俗文化和宗教生活的活素材.  相似文献   

16.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它具有许多特有的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是宗教本质特征的具体表现,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宗教的基本特点与内涵。 从总体上说,构成宗教的基本要素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宗教的内在要素;二是宗教的外部要素。所谓宗教的内在要素,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为宗教的观念或思想;一为宗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是我国文化生态和地理生态比较重要的地区,研究这一地区的文化地理要继承优秀文化成果,为民族地区的进步、发展和稳定提供智力支持,因而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科学地研究青藏高原的文化源流;坚持将青藏高原文化研究放到中华民族大文化的背景之下并不断改革与创新;坚持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主义史观并对这一主题深化研究;坚持各民族文化分类研究,以体现各民族的历史创造;坚持历史发展联系的观点,深化各民族文化交流研究;坚持世俗文化第一的价值判断,勇于触碰宗教文化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融的部分;坚持青藏高原是中国统一格局形成重要地理成因的研究等观点。以此观点研究青藏高原文化地理,方能够定位好青藏高原区域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关系,反映好人民群众、各民族的历史创造和贡献,建设好各民族共同的文化家园。  相似文献   

18.
夏敏 《中国藏学》2002,(1):92-98
喜马拉雅山区的歌谣真实地展示着当地民族的内心世界,具有特殊的文化功能,尤其是宗教文化功能.从歌谣出现的频率看,它多出现在仪式性场合,主要发挥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仪式的功能.歌谣特征可以反证信仰的差异.不同的信仰者,不仅歌谣内容有区别,而且在修辞、节奏、曲调、演唱方式和场合等方面也有差异.原始宗教信仰者仪式中的唱诵成分有许多确定的形式,反映了信仰者长期以来的宗教体验.过渡型宗教(苯教、萨满教)信仰者在仪式中一方面继承并进一步完善了原始宗教的歌唱形式,另一方面因受到以体系宗教为代表的先进文明的影响,体系宗教(藏传佛教等)信仰者的宗教体验、崇拜对象、表现特征与原始或过渡宗教有很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宗教、习俗文化是青海城镇文化的一大特色。青海是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文化的重要园地,执政者推崇备至。宗教文化之兴盛也反映在城镇的建筑文化之中,宗教的节日活动也成为城镇居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城镇经济之发展,使其成为五方之民杂处之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居民,构成不同的文化需求层次,使城镇习俗文化既有共性,又具多层次性。  相似文献   

20.
宋代汉藏民间层面宗教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悟湖 《西藏研究》2006,139(4):36-43
文章认为,汉藏两族宗教文化交流主要反映在三种层面上:民间层面的渗透影响、学者僧侣层面的交流传播和中央王朝与地方政府官方层面的往来贡赐。文章仅就宋代汉藏两族民间层面宗教文化交流略作考察,至于其他历史时期与其他层面宗教文化交流则另撰文论述。关于宋代汉藏宗教文化交流,学界关注者寥寥无几,至于民间层面宗教文化交流,则更鲜有问津之人。认为宋代汉藏两族宗教文化交流通过民间方式,将汉地的宗法性传统宗教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传递到了周边藏区民间,也将藏传佛教文化、苯教文化和其他藏族宗教习俗传播到了周边汉地民间。汉藏民间层面宗教文化交流有益地推动了学者、僧侣层面和官方层面宗教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从某种程度上保持和深化了学者、僧侣层面和官方层面宗教文化交流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