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羌族是我国西部一个特别古老的民族,2008年10月,文化部批准设立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四川省的羌族聚集地和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略阳县共同被列入保护区范围。本文结合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陕西省汉中市的工作实践,梳理陕西省南部汉中市羌族文化的源流、特点及整体保护现状。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宜昌市长阳、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设立"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文化部批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目前,文化部已批准设立了徽州等15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下一步,由湖北省文化厅牵头,恩施州将联合长阳、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一直都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点,进入21世纪以来,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政府积极组织和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不菲成效。而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的重要一环,对于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范雨涛 《民族学刊》2018,9(2):52-58, 114-116
在全球化、现代化和城市化浪潮席卷下,尤其是“5?12”地震后羌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使得羌族传统文化生态遭受极大的冲击,面临着文化空间退化、特色文化资源流失及利用不足、传统村寨凋敝、包括羌语、羌族传统音乐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趋势加速以及现代语境下的羌族城乡社区传统文化生态亟待恢复和重建等问题。基于文化的多元共生、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狭义传承和广义传承以及格兰特濒危音乐评估框架等理论视角,在分析羌族传统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对策:维护羌族传统村寨的传统文化生态;恢复和重建现代语境下的羌族城乡社区传统文化生态、构建和完善羌区城乡特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恢复和拓展羌族传统文化的社会功能、借助新媒体运用创新性思维和手段保护传承羌族传统文化、建立羌学研究学术共同体及其与社区的互惠和回馈机制。  相似文献   

5.
羌族的文化丰富深厚,有着独特的历史价值.汶川大地震中羌族人生活的地区遭到较大破坏,也让社会提高了对羌族文化保护的重视.但建立文化保护区,提高旅游业只能对羌族的硬文化加以保护,却忽略了羌语、文化信仰等软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发展,这些文化面临着威胁.  相似文献   

6.
周莉  解梦伟  曾俊华 《民族学刊》2017,8(5):41-46, 109-110
阿坝州羌族文化艺术中的羌族刺绣,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一,承载着独具羌族特征的文化信息与艺术审美特征,羌族刺绣中的云纹符号既反映出羌族人民本真的生活写照,同时也体现了羌族文化特质与艺术审美特征.云纹作为最具特色的羌族传统纹饰,变化最为丰富、功能特色最多、对人们日常生活影响最大,在我国的传统纹饰艺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的文化内涵更多的是一种民族情感的表达方式,变幻无穷的云朵带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而人们将这种变换无穷的形态总结归纳为云纹,并应用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实现人对原始宗教、原始观念的情绪表达,并产生吉祥、平和、美好的意义,成为代表羌族文明的文化符号象征.本文选取典型的云纹纹样进行比较,研究云纹的造型种类、色彩、构图和表现手法,分析羌族刺绣中云纹的艺术特征,并进行系统的理论阐述,进一步探究云纹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与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7.
赵心宪 《民族学刊》2016,7(2):74-84,123-126
选择学术反思的“小角度”,简明回顾、辨析重庆秀山花灯传承保护十年(2005-2014)研究成果的内在学术问题,本文主要围绕四部学术专著《中国花灯论文选》、《秀山花灯文化生态的考察与思考》、《从文化特色到经济特色——渝东南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开发调查》、《灯神乐舞——秀山花灯人类学研究》的学术意识、理论依据、逻辑理路等方面展开阐释.作为民俗类国家级“非遗”秀山花灯传承保护的核心学术问题,就是基于文化经济视域,秀山花灯本体“灯体艺用”与“艺体灯用”对立观念整合的学理阐释、秀山花灯文化基因活态传承与市场利用具体路径的探讨.应该高度重视,秀山花灯作为中国花灯本体研究的“这一个”案例,及其成为国家级“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田野调查点研究的重大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羌族舞蹈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羌族舞蹈艺术的继承和创新,尤其对羌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及对该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极具现实意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使文化旅游业成为羌族地区的支柱产业,同时也为羌族舞蹈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处理好保护、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在羌族舞蹈中融入时代性,让古老的羌族舞蹈焕发全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是推进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从探索人、自然和社会这三者平衡与发展的关系,以及羌文化遗产在发展现代文明中的巨大价值出发,研究了保护羌族文化遗产的原则和路线,期望在推动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杨杰宏 《民族学刊》2013,4(6):18-27,96-98
羌族口头传统的口头传统遗留较为完整,在灾后重建中获得了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同时呈现出传统文化生态恶化、释比减少、羌语濒危等诸多危机,文化展演、释比城镇传承成为羌族口头传统的新特点。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尊重传承主体,达成政府、学者、民众、企业等多元力量的有效整合是传承口头传统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1.
赣南是客家诞生地和大本营之一,是客家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是全国最大的客家聚居地,被誉为"客家摇篮"。本文就赣南设立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契机,从增强文化认同感、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同步保护、"文化+旅游"等方面提出客家文化生态保护的几点思路。  相似文献   

12.
羌族的文化丰富深厚,有着独特的历史价值。汶川大地震中羌族人生活的地区遭到较大破坏,也让社会提高了对羌族文化保护的重视。但建立文化保护区,提高旅游业只能对羌族的硬文化加以保护,却忽略了羌语、文化信仰等软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发展,这些文化面临着威胁。  相似文献   

13.
蒋彬 《民族学刊》2012,3(1):44-49,94
羌族地区的灾后文化重建是在国家的统筹下,在受灾地区民众的诉求基础上,在社会各界呼吁保护羌族传统文化的舆论中,通过援建省市的具体实施而实现的。作为援建方的山东,一方面根据国家的相关意见、条例、方案的文化保护、文化重建规定进行援建;另一方面,他们又根据自身对羌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文化的援建与重建工作。在承认羌族地区文化重建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应当看到文化重建中政府意志与学者呼声的疏离,援建后的北川羌族传统文化呈现出同质化、一体化、文化符号泛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铜鼓文化是红水河流域各民族共创共享共传的传统文化,其发展和演化体现出多民族文化的共生性,这种共生关系丰富了铜鼓文化的内涵和形式,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依托广西河池国家级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铜鼓文化融入到经济发展当中,有效促进文创产业发展。广西铜鼓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促进了各民族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构筑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助推了各民族互嵌式发展,增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凝聚力。  相似文献   

15.
<正>蒙兰凤,女,侗族,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第一完小校长,全国人大代表。2008年和2009年,蒙兰凤连续两年向全国人大提交了关于建立《湘黔桂三省坡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议案,为此,笔者对其进行了专访。林良斌: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是什么促使您两度向大会提交创建《湘黔桂三省坡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议?蒙兰凤:我是侗族人民的儿女,侗乡的山水养育了  相似文献   

16.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自从实施自然保护政策,并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使得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极大的保护,有利于黄河、长江等下游地区的环境保护以及整体生态的改善.近年来,社会各界充分关注黄河源头的环境保护、生态恢复和生态平衡,对于移民群体的传统文化保护、文化传承与文化适应等问题却缺乏足够的关注.本论文侧重从政府的相关政策与法规、设立保护区的初衷以及当地政府对生态移民政策的设计思路进行深层探讨.本文尝试以应用人类学的视野来对上述种种现象加以解读,深层分析政策性的生态移民活动对移民群体的文化传承与文化适应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羌族体育文化在羌族人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尤其在缺乏文字记载的时空背景下得到了传承,并融入到中华民族的体育文化发展进程之中;发展羌族体育文化当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为基础,以保持原生态民族文化为根本,以服务于社会大众;加强羌族体育文化研究,对于保护传承该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是十分重要的;重点探讨了羌族体育文化的起源和主要形式,并就该民族体育文化的保护性开发进行了策略阐述。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汶川县龙溪乡羌族民居建筑文化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对该地区羌族民居建筑中所反映出的建筑文化、建筑的外观及内部空间布局设计等内容进行研究。通过国内外多领域、多角度的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与民居建筑创作成果,以及传统民居建筑设计实践案例,为羌族民居建筑的建筑文化和建筑创作的认知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和较全面的时空视野。在概念辨析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叠加法对羌族建筑文化进行层层分析,从建筑文化传承的角度重新剖析实体构成元素,并勾画出羌族民居建筑文化重构的策略。调查分析羌族新的民族属性和对空间的新的诉求,将CAS理论与羌族建筑文化因素相结合进行解析,并以该理论为指导,对龙溪乡羌族建筑文化因素做出了新的解释,提出了建筑文化传承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正>吴文志:"构建湘黔桂三省坡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议已进展到申报阶段,这是包括三位侗族文化研究专家在内的广大同仁共同推动的结果。现在我们先来探讨一下"实验区"定位问题,因为从字面上理解"实验区"既是一个地理概念,又是一个文化概念,那么它到底应该如何定位呢?吴浩:自启动"实验区"申报工作以来,我也一直在思考它的定位问题。我想,就地理概念而言,它是指湘、黔、桂三省(区)的通道、靖州、三江、龙胜、黎平、从江、榕  相似文献   

20.
对震后北川羌族自治县禹羌文化保护开发的思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一场惨烈的大地震发生在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及汶川等地,这一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又恰恰是我国羌族人民聚居地.地震不仅带走了数万人的宝贵生命,而且摧毁了羌族及其他生活于此的人民的家园,严重破坏了羌文化生息、繁衍的自然及人文环境.2008年9月,笔者冒着塌方和山体滑坡的危险,亲赴羌文化核心区--北川羌族自治县进行考察调研.尽管震后,诸多专家都亲临灾区,为羌文化的保护献计献策,但是由于客观原因,大多都停留在保护原则、思路的层面,本文则在整合、参考专家智慧的基础上,进行具体保护、开发措施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