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文化和葬俗上来看,秦人来源主要有两支,即以甘谷毛家坪屈肢葬为代表的西北土著居民,和以礼县大堡子山直肢葬为代表的东迁赢族,两者都受到先周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西藏史前墓葬中主要流行屈肢葬和二次葬或解尸葬习俗,并以后者为主。结合后世相关文献和民族学材料考察,西藏史前屈肢葬的主要意义是惧怕死灵危害生人,于是将之捆缚埋葬,可能是一种对非正常死亡者施行的葬式。二次葬或解尸葬最主要的意义是认为肉体消解后灵魂才可能完全离开依附而解脱,得到重生或转化,甚至出现以人力帮助消解肉体的做法。可见一些流行于后世的灵魂观念实际上在史前时期已有反映,考古材料是考察西藏史前信仰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3.
邕宁顶蛳山是目前岭南地区发现墓葬最多的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遗址。其墓葬流行屈肢葬和奇特罕见的肢解葬 ,是原始先民因特殊的死因而采取的特殊的葬法 ,以期阻止其鬼魂窜出作祟 ,以及对生命永恒和氏族繁衍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黎族支系之一的美孚黎丧葬习俗可从葬式和葬仪两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传统美孚黎的葬式分为"远葬"和"近葬"两种,随着社会发展,家族墓地的"近葬"葬法成为现代美孚黎的主要葬式习俗。文章以海南省西方村美孚黎的"近葬"为个案,对其丧葬仪式从入殓、出殡、下葬、引魂、做七、封土、同望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记录,揭示黎族文化中灵魂不死,鬼无处不在;祖先鬼最大;人鬼两界的二元对立统一等独具特色的鬼魂观念。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广西悬棺葬的类型、葬具、葬制、下葬的方式和棺木的不同形制及具体分布地区,并通过对随葬品的分析,结合崖画、碑文,得出了广西悬棺葬大约是晋至清末年间在若干地区流行的一种葬俗的结论.同时通过对广西和周边地区悬棺葬及其相关文化特征的比较,指出广西的悬棺葬的族属是壮族和瑶族,最后探讨悬棺葬研究的民族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阙岳 《甘肃民族研究》2005,(2):91-94,90
藏区的丧葬礼俗类型多样,主要以天葬为主,间有火葬、水葬、土葬、塔葬、二次葬及多次葬中的复合葬等,以及残存的少量楼葬、罐葬、壁葬、野葬等遗俗。藏族丰富的丧葬礼俗作为历史、民族、地域性行为模式,透射出藏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不少学者对于藏族丧葬礼俗的研究,多从宗教的角度探入,认为藏族的丧葬习俗是受到宗教信仰的渗透与制控,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康巴地区三岩藏人居室葬进行了研究,全面介绍了三岩居室葬的类型及其文化特质,引入了"中间场"这一分析概念,并对这种居室葬所蕴含的时空观及文化功能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青海回族丧葬文化回族实行土葬,殡埋不用棺。一般中午以前死亡者当日入葬。傍晚后死亡的,于次日晌午和后埋葬。亡人在家不能停放过长,最迟也须在3日内送葬。回族送葬不信风水地脉,不择时日,不论贫富和地位高低,也不论男女,均葬在一个圣地。一般称人亡为“无常”、...  相似文献   

9.
号墓为陵是唐朝一种特殊的葬制,始于唐中宗时期.它涉及到当时上层皇族之间的政治斗争及各种复杂的社会背景.这种葬制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是永泰公主墓及懿德太子墓,还有规格相似的章怀太子墓.对这几座墓的研究及与其他同身份太子公主墓、相同规格品官墓的比较,可以探讨有关唐代皇族葬制的问题.另外,将号墓为陵的墓与帝陵相比,也可以推测尚未发掘的唐帝陵埋葬情况.  相似文献   

10.
浅谈藏族丧葬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先后存在着火葬、石葬、墓葬、天葬、塔葬、灵葬、树葬以及水葬等丧葬形式.由于受到历史、地理与宗教的交互作用,藏族的丧葬仪式逐渐发生变化,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具高原特色的丧葬文化.  相似文献   

11.
青海藏族丧葬文化青海藏族以天葬为主,多种葬式(如火葬、土葬、水葬及塔菲等)并存。分述如次:天葬又称“鸟葬”、“野葬”、“风葬”。这是青海藏族特别是牧区藏族最常见的葬式。当病人弥留咽气后,趁其尸尚未完全僵硬之前,脱去所有衣服,用其腰带(或白布条或绳索)...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广西一批时代较早的岩洞葬区分出来 ,对其分布、内涵进行论述 ,概括其共同的特点。通过对这些岩洞葬发现的随葬品的研究 ,推断其墓主应属骆越民族。这类岩洞葬的起源 ,应与当地早期居民以洞穴为住所有关。早期与晚期岩洞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葬具是葬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它同葬俗一样有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对葬俗的研究是探讨古人类精神文化并进而了解当时社会生产力状况、家族和婚姻制度、社会组织及社会经济形态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对葬具的研究则又是葬俗研究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岩葬是人死葬尸于山岩之上的一种葬制,是我国南方占代民族的一种葬俗遣存。四川为我国岩葬主要分布地区之一,川南的宜宾地区岩葬特点较为突出。川南自古为中原与云贵高原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是民族迁徒经过的走廊,我国西南民族史上的重大活动,如“秦时,常頞略通五尺道”,汉武帝通“西南夷”和“募民田南夷”,成汉李寿“从牂牁引  相似文献   

15.
谈谈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丧葬习俗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丧葬是一种宗教性质的社会现象,它同婚姻一样是世界上各民族都具有的习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解放前,由于各民族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不同,宗教信仰也有所差异,因此,在丧葬习俗方面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大而言之,可分为土葬、火葬、崖洞葬、悬棺葬、树葬、水葬、天葬(鸟葬)、塔葬等几种形式。然而,即使是同一种丧葬形式当中,却又因民族和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以土葬而言,有的民族实行一  相似文献   

16.
“常羊”本源于刑天神话 ,为古羌氐民族祭祀祖神之山 ,象征部族生存。“常羊”既是“帝”对刑天实施断首葬首巫术手段的凭借 ,也是刑天以无首之躯兴干戚巫舞的力量之源。基于此 ,在后世衍生出名为“商羊”的民间宗教舞蹈及相关文化事象  相似文献   

17.
壮族历史文化与《壮学丛书》 --《壮学丛书》总序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壮族是华南珠江流域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土著民族.壮族经历了先秦时代的自主发展、秦汉至民国时期在中央王朝治理下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杂处中生存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民族区域自治三个阶段.在自主发展时期壮族先民形成了自成体系的语言文化,形成了以"那"(稻作)文化为中心的民族文化体系以及以铜鼓为代表有青铜文化、以花山崖壁画为代表的艺术文化、以<布洛陀>为代表的神话文化,以鸡骨卜和"麽"为代表的原始宗教文化、以"三盖"说、万物"波乜"观为基础的朴素哲学思想和以"欢敢"(岩洞歌)、"欢娅圭"(蛙婆歌)为代表的歌谣文化等.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治理下的发展时期,今桂东、桂东南、桂北的壮族先民逐渐融合于汉族之中,而今桂西南、桂西北及滇东、黔南地区的壮族及其先民则形成了主体性与开放性、包容性相结合的民族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保持本民族语言本质一致性,利用汉字及其构字方法构造表达壮语音义的民族文字;吸收汉族宗教文化因素,形成了以"筛"为代表的信仰多神的民间宗教;以氏族部落"都老"制为核心的社会组织结构的延续;以民歌为主流和以歌圩为表征的文学艺术等.在今桂西地区,有不少汉人长期与壮族杂处而融入壮族之中.壮族文化与华南、东南亚及环太平地区诸民族文化具有渊源关系,在人类文明中具有重要地位.壮学是以壮族社会群体及其文化为对象进行历史性、现实性和整体性的系统研究的综合性学科;壮学丛书是以建立壮学体系以及促进壮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为目标的一项伟大工程.  相似文献   

18.
根据目前资料,西藏境内史前石棺葬的分布情况如下:山南地区:隆子县斗玉乡夏拉木石棺葬一座、库久塔五座,三安曲林乡玛尼当五座,列麦乡聂荣十座,松巴乡秋俄一座,下洛乡乌坚古如一座产另外,在隆子县南部的乃东结桑村三座②拉萨:曲贡村二座。③日喀则;仁布县让君村四座。④昌都:小恩达遗址一座。⑤林芝:都普七座。③根据李永宪先生对西藏新石器遗存的类型划分,可把西藏新石器时代各类遗存划分为四个文化类型:卡着文化类型;曲贡文化类型;林芝文化类型;藏西北文化类型。①这种划分方式,显然是针对西藏新石器时期的整个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19.
齐家文化作为黄河上游地区新时期文化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在考古学中研究我国文明起源有着重要意义。一系列的考古发掘研究表明,齐家文化的社会形态、经济状况、手工业制作等各个方面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且与此同时期的其他地域也已经进入到了文明比较发达的龙山时代。同一时期我国的各个地区已经全面进入了鼎盛的以黑陶灰陶为代表的诸文化时代,偏偏在以齐家文化为代表的黄河上游地区还在使用以红陶为主的陶器,其中的缘由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20.
吐蕃南诏神川铁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勤劳、勇敢的滇藏各族人民自古以来就一直以非常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保持着传统的友好往来。早自新石器时代起,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和昌都地区)与云南(滇西北)就有了文化上的联系,到公元前十世纪左右,藏族先民已分布到了今云南藏区。近年来,人们运用人类学和考古学的方法进一步研究了发掘于滇蜀一带及西藏一些地区的石棺葬古代文化,这一研究结果也表明,川、滇一带和西藏一些地区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