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秦律十八种》出现频次较高的"殹",在秦简中多释作"也"。本文论及"殹为也之证"的同时,追本溯源,探讨殹的本义。  相似文献   

2.
《周易》是《十三经》的第一篇,成书于西周前期,句末语气词"也"是《周易》中最常见的语气词,而且绝大部分位于动词和形容词谓语之后.此外,句末语气词"也"还可以位于名词谓语之末,位于动词谓语之末,位于代词谓语之末;位于介宾短语充当的谓语之后.它的主要作用是表示判断、肯定的语气,现代汉语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语气词.  相似文献   

3.
北宋时期,中国山水画及其理论已成蔚然大观,画坛之上人才辈出、群星生辉,从众多画家中脱颖而出的就是郭熙,《林泉高致集》就是其代表作品.南齐谢赫也是著名的理论家,他的《古画品录》就是杰出的代表,他提出的"六法"被历代画家所认可."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三远"作为一种方法或是一种认识,不仅继承了谢赫"六法"而且又有发展.  相似文献   

4.
刘瑞 《民族研究》2006,(5):74-78
有学者认为,《旧唐书》等文献中的"雄王"是从《水经注》中的"雒王"讹变而来,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本文通过文献学和语言学的分析,认为2005年初广州出土南越木简中"雄鸡"简反映的命名特点与交趾地区"厥气惟雄"的风俗不仅地域上同在南越国境内,而且时代相同,应有紧密联系.南越木简的发现表明,《旧唐书》等文献中"雄王"的写法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5.
"夔一足"--民俗史劄记一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时期的鲁哀公听到过" 夔一足" 的传说。他将信将疑, 于是问孔子, 乐官夔是不是真的就一只脚。孔子认真地作了否定性解释, 说这位乐官不是独脚," 夔一足" 其实是" 夔一而足"。《韩非子》、《吕氏春秋》都记载了这件事,《风俗通义》又转述过《吕氏春秋》的记载。《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 吾闻古者有夔一足, 其果信有一足乎?" 孔子对曰:" 不也, 夔非一足也。夔者忿戾恶心, 人多不说喜也。虽然, 其所以得免于人害者, 以其信也。人皆曰: '独此一, 足矣。'夔非一足也, 一而足也。" 哀公曰:" 审而是, 固足矣。"一曰: 哀…  相似文献   

6.
顾慧 《中国民族博览》2016,(22):120-121
在古汉语学习中,我们总会碰见字义、词义的解释问题,在过去的学习当中,我们大多数时候都以许慎《说文解字》为参照来确定字义、词义,但是,在运用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说文》中的解释也有一部分是不恰当的,是值得推敲的.本文以"归"字为例,探讨"归"的字形构成和各部件的意义,进而得出"归"的意义,通过简化字"归"和繁体字"歸"的对比,整理了"归"字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得出了"归"的本义是回归,女子出嫁则是"归"的引申义.  相似文献   

7.
吴平 《中国民族博览》2017,(14):102-103
宋代苏洵与苏轼、苏辙父子,以文名世,被尊称为"三苏".史论文是"三苏"史学的重要体现,其史论在形式上笔势纵横,议论横生,在宋以降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大的影响力.本文通过选取"三苏"的史论名篇《心术》《留侯论》与《六国论》,分析各篇的论史特色以及主要内容与思想,并将其翻译成英语,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总结分析翻译方法.对帮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以及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智慧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学习古代文学的翻译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通过简要分析《狂鼓史》中"狂"的悲剧表达、"真幻相生"中寻觅真我以及徐渭《狂鼓史》之外的人格追求三方面来简要论述《狂鼓史》的"寻我"情怀.从而窥探徐渭不自觉的感情暴露,与自我价值的深刻认同,将徐渭的"真我"面目一层层剥离,并找到那个最真实最本色的感发人.  相似文献   

9.
卣的名称是宋代学者推定的,在传世器物中尚未见到自名为卣,但在《诗经》《左传》以及铜器铭文中,却常有"秬鬯一卣"的话.而在《周礼·鬯人》:"庙用修",郑玄注:"读曰卣,卣中尊".①于是,在研究学界对卣字的来源各个学者观点不一致,且存在歧义与争议.因此本文主要是根据不同学者对卣字提出的观点与现出土的器物铭文中对卣字的音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清代满族人的汉语北京方言表达能力升至高水准,满族作家在文学创作中运用的"京腔"艺术性语言,也跟进于本民族的语言拓展,标示出高水准。清初满族刚刚登上汉语文坛不久,他们的诗人即一反中原文学引经据典、高深莫测之传统,蹊径独辟,是以天然、浑朴、俗畅、晓白著称;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最能代表满人文学成就者,非满族小说莫属,其一以贯之的长处,也首推语言,曹雪芹《红楼梦》、文康《儿女英雄传》,以及清末大量涌现的满人京语白话小说,还有子弟书、八角鼓等俗文艺,无不引领中国近代早期白话创作风骚,开启现代"京味儿"文学先河之功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民族研究》2006年第6期上发表了牛达生先生的《西夏陵没有"圣容寺"》一文,作为对笔者旧作《西夏圣容寺初探》(《民族研究》2005年第5期)的商榷.该文对原始资料的征引每有讹脱,以致在某些关键地方曲解了笔者的本意.  相似文献   

12.
赵雪 《中国民族博览》2017,(12):103-104
《马氏文通》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成系统的语法专著,学界对《文通》的作者、版本、性质、语料观以及《文通》以前未产生语法学的原因等方面都有深入和广泛的探讨和研究,由于缺乏系统的研究、史料挖掘等原因,造成人们至今尚对《文通》研究涉及的大多数问题的认识存在分歧.本文旨在通过对《文通》中"名字"及其分类等问题的研究与思考,并结合前人观点与今日现代汉语语法体系,对《文通》"名字"卷进行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乐记》作为先秦儒学音乐思想的代表作,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两千多年来汉民族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乐化》篇中说明了音乐与人的心理、品性以及政治之间的关系,旨在用音乐提高"君子"的道德修养,对人民实行教化,实现整个天下的大治.其中提出"乐者乐也"的命题,揭示了音乐本源问题,认为音乐是快乐、欢乐之情的表现,欢乐是人之性情与生就有的,通过相应的声音、动作表现,这是自然之道.本文从对"乐乐"之释义论证出发,结合文字象形、音乐起源以及古代文献记载等方面,对"乐"字两种读音的意义分别作出详细解释,对"乐者乐也"命题更深入地理解,从而分析"乐Yuè"与"乐Lè"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以及由此引发了有关音乐教育的感想.  相似文献   

14.
通过比较《论语》君主和臣下"问政"的不同,可以清晰地把握孔子政治哲学中君主和臣下的不同职业分工.在孔子的政治哲学中,君主要做到"为政以德",引导政治体的走向,举贤任能使政治体得到良好的治理.而臣下正是具体政事的承担者,他们辅助君主承担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与君主共同维护政治体的稳定,推动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张亚莎 《中国藏学》2008,(1):116-123
西藏岩画中有大量的马图形,但它们只作为人的坐骑出现,完全附属于人。由岩画中马图形的特殊性所引发的思考涉及到敦煌古藏文写卷中的《马匹的故事》、纳西族的《献冥马》传说、藏文史料中的"马区"以及西藏古老的"风马"祭。很显然,"马匹"对于东氏部族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与之相关的还有在高原广为流传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通过比对,我们发现,格萨尔与他的东姓氏族的"图腾",应该是一种"半鸟半马"的复合结构,无论是神鸟"琼"(khyung)还是"风马",它们在形象上都呈现出"马—鸟"的双重结构。  相似文献   

16.
"弥不弄羌"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铭 《民族研究》2007,52(1):93-98
《新唐书·吐蕃传》载有"昨弥不弄羌、党项"一段文字,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该段文字的断句或解释有好几种观点,有断句为"昨弥、不弄、羌、党项"的,也有断为"昨弥、不弄羌、党项"的.笔者通过对唐代汉文文献的考证,证明只能断句为"昨弥不弄羌、党项",并首次在敦煌古藏文文献中发现了与"弥不弄羌"对应的vBrom khong一词.其中,vBrom与"弥不弄"即"白兰"是一种稳定的对应关系.这就澄清了学术界长期以来围绕"昨弥不弄羌"断句、"弥不弄羌"(即"白兰羌")藏文对应词而产生的歧义.  相似文献   

17.
元代北曲中的回回元素突出反映在《回回曲》以及北曲的伴奏乐器琵琶中。一方面,文章在《回回曲》的分析、考证中,不仅贯通了元杂剧中《回回曲》与昆曲中《回回曲》的关联,而且贯通了元杂剧中《回回曲》与《南村辍耕录》中《回回曲》的关联,认为汉文文献所载的元代《回回曲》,特指元时西夏旧地的回回歌舞曲,《回回曲》也由此成为西北风味之一种。另一方面,对于北曲的伴奏乐器琵琶,并非强调其西亚出身,而是关注其演奏中的回回"新声",明人以回回饮食之特色"蒜酪味"形容北曲的风格,关键也在于此。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论述西周春秋时期"四夷"之夷、蛮、戎、狄与"四方"之东、南、西、北搭配结合的演进历程,探讨了"四夷"、"四方"间的搭配结合与"五方之民"格局形成的渊源关系。《礼记·王制》提出的中国与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五方之民"格局,是战国人关于大一统国家民族地理的理想与展望;而司马迁《史记》所构建的秦汉国家民族地理格局,才是大一统国家民族地理观的现实反映。  相似文献   

19.
"修辞立其诚"出自《周易》,从先秦开始作为一种修辞观影响后世文学创作和艺术审美倾向.强调道德修养与儒家思想,须言之有物,且看重文辞纯正平之美.韩愈作为古文运动代表人物,提倡"文以载道"的散文理念.在其散文创作中,论说性散文尤其是说体文熔铸儒家思想、政治理想,对现实进行针对性批判,与"修辞立诚"的修辞观具有天然的结合基础.韩愈说体文说理透彻严谨,思想高古,文辞或恳切平白,或委婉掩蔽,是对"修辞立诚"修辞观继承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姜欢 《中国民族博览》2017,(20):121-122
"是……的"句式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十分常用的表达句式,但也因为其包含的句式丰富,语法功能多样而成为了留学生容易产生偏误的难点和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重点.本文主要依据的分类标准是《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中的三类"是……的"句式,对北语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是……的"句偏误类型进行统计分析,主要考察英语背景留学生该句型的偏误类型及偏误原因,并根据分析研究的结果对该句式的分类和教学提出相关的参考意见,希望可以对汉语的二语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