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2 毫秒
1.
对于中国儿童文学来说,70年代末迄今将近20年间的艺术发展是格外引人注目的。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段中,中国儿童文学创造了自己富于激情和想象力的艺术岁月。很显然,对于这些岁月的回顾和考察可以借助很多不同的视角——其中,当我们从文学分类学的角度来分析近20年中国儿童文学的艺术迁移轨迹或创作发展大势时,我们会发现,少年文学的艺术探寻和美学创造的萌动与活跃,少年文学作为儿童文学艺术家族中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部族之身份意识的明晰与自觉,几乎构成了串连这些文学岁月和发展断片的最基本的历史线索。作为大体上可算是这一历…  相似文献   

2.
民间文学不仅是古代人的心灵构造,对现代人的心灵成长也具有重要的功能。在现代,民间文学这一古旧的艺术样式,是思想敏锐、目光远大的作家和学者所珍视的思想和艺术的资源。民间文学是儿童文学的源流之一,它在儿童文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先行者们对儿童文学的最初想像大多是以民间文学为原型的。但是,古代民间文学并不就是儿童文学,民间文学要成为儿童文学,一定要经过思想和艺术方面的现代性转化。  相似文献   

3.
<正> 郭沫若同志是我国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他在文学、艺术、历史学、考古学、金文甲骨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和外国进步文艺的翻译介绍方面,都有重要的建树。然而,使我们不可忽视的是,郭老对我们儿童文学事业也是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的。一个人一生中最早接触到的文学,便是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童年时读过的一篇(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许多人到了中年或老年时还  相似文献   

4.
与童年对话--论儿童文学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文学具有主体间性之内在属性.因以"童年"作为审美发生的艺术视角与艺术表现对象,儿童文学产生了有别于成人文学的主体间性品格.本文从"童年原生性的间性趋向"、"儿童文学活动就是与童年对话的过程"以及"经典儿童文学的主体间性意识"三个方面论证了这一理论假设.在主体间性作为新近出现在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前沿学术问题的背景下,本文将其引入儿童文学研究领域,彰显其方法论意义,以期对儿童文学研究范式的转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拟人化,是把非人类的东西予以人格化,并按照人的性格特征对其加以描写的一种艺术方法。拟人化手法,是儿童文学作家经常运用的手法。因此,对这种艺术手法进行研究和探讨,充分认识它在儿童文学中独特的重要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梅子涵致力于儿童文学创作的实验与创新,强调儿童文学手法的多样性与多变性,将幽默和趣味视为儿童文学的最高价值,将现代派的多种技法运用于儿童文学的创作实践,由此体现出开放、自由的创作姿态,丰富了中国儿童文学作品的艺术面貌。  相似文献   

7.
茅盾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有着不可磨灭的开山丰功。他倡导儿童文学的不朽业绩,业已受到中国儿童文学研究者们的重视,而且,这种重视会越来越充分。茅盾以自己对中国儿童文学独特的开创性贡献,使他的名字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中无愧地与鲁迅、郭沫若、叶圣陶、郑振铎这些大师排列在一起。他的独特贡献,不在于他为后来的少年儿童留下了多少迷人的名篇佳作,而在于他1917——1981年间半个多世纪里一以贯之地关心、注重儿童文学,为之倾注心血,並借助于外国儿童文学的艺术经验,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艺术作了许多区别  相似文献   

8.
发展中的中国儿童文学已经出现后现代文化现象,通俗儿童文学正迅速地从艺术儿童文学中分化出来,其产业化势头越来越猛。在中国儿童文学产业化进程中,需要警惕“数字崇拜”和电视“图像”化写作这两种倾向,因为前者消解思想和艺术的创新,后者难以养成儿童的“阅读”能力,难以由此生成自我意识、想象力和批判能力。作为应对,中国儿童文学应该加强艺术儿童文学的修为,同时,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张扬“经典”思想、“文字”力量和“深度模式”。  相似文献   

9.
东干族是分布在中亚大地的中国回族移民群体.其创作别具一格,儿童文学也独树一帜.M·伊玛佐夫的儿童文学创作,无论是其审美精神,还是艺术特质,都具有东干文学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我国儿童文学园地的老园丁张天翼同志在谈到他写作儿童文学作品的宗旨时说过:“一切为了使孩子们受益和爱看。”①“受益”和“爱看”精辟地说明了从事文艺创作、写作儿童文学作品的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为我们评价儿童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依据。以散文创作的卓越成就蜚声文坛的作家秦牧同志也是从这一艺术原则出发,积极为少年儿童创造精神粮食的。建国以来,秦牧同志在散文丰收的同时,先后出版了《回国》,《在化妆舞会上》、《蜜蜂和地球》及《巨手》等童话故事集,为丰富少年儿童的精神生活,培  相似文献   

11.
成人文学作家把自己对生活的审美体验经过艺术构思,而后运用语言文字艺术的传达出来,这是成人文学本文生成的唯一方式.而儿童文学本文的生成方式则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1.“为儿童创作”的儿童文学.指成人作家明确以儿童为读者对象而创作的儿童文学本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日本少年小说纵论朱自强在日本儿童文学用语中,“少年小说”有时是指作为大众儿童文学的小说作品,有时则是指艺术儿童文学中以少年为读者对象创作的小说作品。我们这里论述的“少年小说”的范畴只限于后者。一、大正:日本少年小说的滥觞时期日本儿童文学史基本...  相似文献   

13.
缜细考察的结果是,西方语言,主要是英语、法语、德语、俄语中,除“艺术童话”(“文学童话”)这一名词基本与汉语含义相等外,其他几种“童话”名词都与汉语有或大或小的出入。英语通常分成folk tales和Modern fa-tasy(Modern fair tates)。前者大体相当于中国儿童文学研究者通常所说的“民间童话”,有时也或称“传统童话”、“民间故事”;后者中国儿童文学研究者一般称“现代童话”,有时也或称“艺术童话”、“创作童话”、“作家童话”、“童话”。“民间童话”有些共同的性质,它们是:  相似文献   

14.
通常人们总是把儿童文学文本的艺术织体理解为一种平面的构造,即一种以情节为主轴的横向展开。这种理解使我们重视了儿童文学作品的情节结构面,强调情节的新奇、生动和完整,但它同时也使我们陷入了难以超越情节结构面的限制而争取到比较宽阔的美学空间的困境。譬如长久以来,我们一直期待着出现能够与优秀的成人文学作品媲美、具有很高艺术品位的儿童文学作品,但这样的作品实在难得见到。我们明白儿童文学作品不能脱离少年儿童的实际审美能力,又误以为“儿童水平”与“艺术水平”是相互抵牾和排斥、难以统一的两极,于是便为两者只能择取其一而生出无限的烦恼。这种简单化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与我们  相似文献   

15.
主持人语     
<正>儿童文学之所以重要,是与其基于"儿童"主体的认知、想象与书写所呈现出的"文学现代化"内质分不开的。从内在机制来看,儿童文学内蕴着"儿童性"与"文学性"两个相互关联的范畴。近年来,围绕着思想本体与艺术审美等话题,儿童文学研究界致力于突破儿童文学本质化的狭小视域,将儿童文学拓展至动态发展的历史语境中予以考量。同时,撤去区隔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对话的藩篱,在儿童文学的中外交流、儿童文学的发展演进、儿童文学的跨学科互涉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为此,本专题收录4篇中青年学者撰写的论文,  相似文献   

16.
在儿童文学研究中,不少文章指出:张天翼擅长于儿童心理描写。这种见解是颇具眼力的。张天翼的儿童文学之所以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一个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作家情趣盎然地托出了儿童的心灵世界,字里行间都使人感触到一颗欢快跳跃的童心。屠格涅夫说过,心理学家应当隐藏在艺术家身上,正如骨骼之隐伏于有血有肉的驱体之中,作为它的稳固而无形的支柱而不为肉眼所见。张大翼是一位兼有心理学家才能的殊有造诣的作家。他“给孩子们”的作品,或小说,或故事,或童话,或剧本,无论是对坏蛋的憎恶还是对好人的喜爱(《奇怪的地方》、《失题的故事》、《大灰狼》),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代表性作家之一的刘御,他的儿童文学创作丰富了中国儿童文学的艺术长廊。在刘御的儿歌创作中,鸟兽草木形象的刻画和塑造是最为成功的。他在其儿歌创作中倾注了自己对儿童的全部关爱和创作激情,试图构建一座大自然的艺术馆,让少年儿童还有苦难中摸索的国人能掌握大自然的神秘钥匙。他的儿童诗歌是自然之歌,是乡土之诗。在平实素朴的语言和自然清新的格调中,他将儿歌的独特艺术魅力发展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18.
随着儿童文学的门类日益齐全,影响日益广泛,儿童文学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文学类别发生交叉,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特别是借鉴文学的历史遗产。神话传说、寓言小说等历史材料不仅通俗可读,而且富于艺术性和教育性,适合现代社会对多样化阅读的需求,因而成为可资开掘的重要资源。随着文学的视野从现代回溯古典,历史资源正在成为文学特别是儿童文学返璞归真的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9.
同是荒诞 ,儿童文学中的荒诞和成人文学中的荒诞却呈现出不同的美学价值和艺术品格。该文借以两者在现实、文本、内容三个层面上的不同审美表现 ,通过比较联系 ,旨在探讨儿童文学荒诞与成人文学荒诞在审美上的差异性 ,重在寻求儿童文学荒诞的一些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20.
如今的大众传媒在文学中的地位已经从传播途径、工具中介,走向功能主体。将辽宁儿童文学作为研究样本,放置在大众传媒的背景下进行研究,梳理其发展现状和水平,预示其未来发展走向,旨在探讨大众传媒对其艺术表现的外部与内部的影响。大众传媒作为一种强权话语,它对辽宁儿童文学的艺术表现既有制约与限制,同时也有解放与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