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濮、彝与竹崇拜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濮人与彝族古史上的濮人,居于今豫、鄂、湘、川、滇、黔六省之地,是我国中南、西南的一大土著族群,史称百濮。从有关民族学材料看,彝族与古濮人有着渊源关系。流传于川、滇、黔三省彝区的《支格阿龙》说,濮族女子濮莫列衣,去玩神鹰时,被神鹰滴血于身而孕,生下支格阿龙。这个传说,是彝族与濮人有族源关系的折光反映。又,《西南彝志》卷19里有“能沽卜  相似文献   

2.
我国西南诸少数民族火葬历史悠久 ,而对于其来源 ,学者多倾向为历史上的氐羌 ,这样就形成了今西南各少数民族一直都循习火葬这一认识。就此 ,本文试从西南民族“火葬氐羌说”自身依据出发 ,来讨论这一认识的不充分性 ,并以彝族和纳西族为例 ,从民族自身认同出发 ,指出 :彝族和纳西族并不认为其一直都是循习火葬的 ,相反 ,在行火葬前曾经历过其他种种葬式。  相似文献   

3.
论及彝族的源流,向有岐见。一是认为西南彝族本为土生土长,一是主张西南彝来自西北古之羌戎,或是西北古羌南下与西南土著民族融合而成。如果从艺术的角度加以窥探,似乎后者更为合理。因为对原始艺术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某些线索,理由很简单,人是文化的载体。如果我们能截获有关文化源流的某些信息,那么,我们也就能抓到有关民族迁徙的蛛丝马迹。下面笔者将试图从一些残存的原始艺术或民间艺术中寻找、捕捉那些尚不为人注意,然而对彝民族的寻根溯源却可能成为有用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史书记载、考古发现为主要依据,通过对有关民族的体型、习俗以及语言文字等的比较,提出(1)土家族源于巴人,巴人源于东夷。(2)东夷在西迁过程中又分化为西戎、商、濮等民族。西戎的一支又发展成氐羌系民族先民。(3)由于彝族是昆明人与濮入融合后形成的民族,而土家族源于巴人,巴人又是东夷中的氐羌、濮为主体的民族,故土家族在其语言、习俗上与彝族接近  相似文献   

5.
濮族是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古老族系,以自称“濮”而得名。远古时期的濮人有把自己的居住地命名为“濮”的习惯。这种习惯在西藏地区沿袭至公元7世纪。 濮族活跃于中国民族历史舞台,可上溯至史前传说时代。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濮族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过特殊的地位,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历史上 ,川南曾是彝族的重要活动之地 ,且相对凉山而言 ,社会比较发达。所以在川南留下了一系列的彝族的遣迹 ,带“罗”音的地名就是其遗迹之一。在凉山地区 ,历史上曾居住过土著濮人 ,后融合成为彝族 ,所以在凉山的地名中至今仍有带“濮”音的地名  相似文献   

7.
濮、越民族源流关系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先秦时期濮、越异源,当时濮人主要分布在江汉流域,后有一部分向南、向西迁移到我国的西南地区;越人则自新石器时代后期开始就分布在自东南沿海到两广、云贵的广大区域内。到汉晋时期,濮、越融合出现了僚,同时也有濮、越融入其他民族中,例如融入氐羌系民族的濮人就成为了现代彝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对于中国古代濮族,学术界长期并存两说:一说认为,濮非单独一族系或民族,只是越族的别称;另说认为,濮非越,是一个单独的族系。笔者从后说。 过去诸家论及濮族分布,多以略指为限,殊嫌不足,笔者不避繁冗,尽力胪陈有关濮族的各种记载,全面考察其分布状况,以作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濮本字“仆”,最早见于甲骨文。濮作为族称见于载籍,如《尚书·牧誓》记,商末,周武王兴兵伐纣,有庸、蜀、羌、髳、微、卢、彭、濮八族参加。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彝族内部文化现象例证说明彝族自古就是生息在西南地区的民族,它不是外来民族,也不是北来、西来、东来的民族。特别是过去认为北方氐羌南下形成彝族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0.
笔者曾在拙稿《西南中国纳西族的农耕民性与游牧民性》中提出“纳西族虽然深受北方南下游牧民的影响,但构成民族母体的当是土著农耕民”的假说。此外,在《从创世神话看纳西族游牧民性与农耕民性》中还提出“纳西族的神话里暗示了游牧民和农耕民的交融”的观点。 就我的这一观点,和发源先生在其论文《纳西族族源及其与羌人的关系——兼评诹访哲郎的土著农耕民主体说》中,林向萧先生亦在论文《纳西族族源新说三疑——与诹访先生商榷》中提出疑议。二位先生长年从事东巴文化研究,所论述的内容极富启迪性,让我获得许多新的知识和刺激,对两位先生的重要赐教深感谢意。  相似文献   

11.
昆明族源流考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昆明族是我国汉晋时期西南地区较大的一个民族,到唐时发展为乌蛮,是我国彝族的先民之一。本文从昆明族源流切入,以现代考古学材料及其文化为据,并结合有关史料,论证了昆明族应源于西北甘青地区南下的氐羌系民族,南北朝后成为乌蛮的一部分;同时还从昆明族、乌蛮的分布地望与现代彝族的分布地区比较,认为绝大多数的昆明族最终都发展为现代彝语支民族。  相似文献   

12.
周书灿 《南都学坛》2012,32(1):35-38
《牧誓》记载庸、蜀、羌、髳、微、卢、彭、濮八国之师曾随武王伐纣,古今学者皆释为凿凿信史,少有疑问,然八国族地望,则长期存在不少争议。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文献记载、甲骨文资料和田野考古资料对八国族中的蜀和濮的地望重新进行较为系统的考察,认为:周原甲骨卜辞之"蜀"即《牧誓》之蜀,西周初年其位于今陕西汉中一带;《牧誓》之濮,西周金文中屡见,根据专家研究,即南国子,西周初年濮族大致位于楚、豫之间江汉平原地区。  相似文献   

13.
《诗经·大雅·生民》与彝文古籍《彝族祭谷神词》在许多方面有相同或相近的地方,两者之间有内在联系,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一、《诗经·大雅·生民》简介;二、《生民》后稷神话与彝族神话比较;三、《生民》与《彝族祭谷神词》的比较;四、彝族族源与氐羌的关系;通过《诗经·大雅·生民》与彝族至今保留的《祭谷神词》比较,笔者认为《生民》是古代西北氐羌民族的农业祭祀歌。  相似文献   

14.
川西南彝族在唐宋时期的发展概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宋时期是川西南彝族构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土著乌蛮与迁入乌蛮相融合,形成川西南彝族的核心部分。东蛮、马湖蛮、虚恨蛮内的乌蛮逐渐与其范围内的大部分白蛮相融合,并与在其南边的土著乌蛮、迁入乌蛮共同构成了川西南彝族的主体。本文论证了勿邓与乌蒙通婚,勿邓部落是彝族,不是西番,勿邓没有南迁会无县、建昌城没有移到德昌境内,阿逼蛮是白蛮并逐渐融入彝族,栗粟蛮不是傈僳族,栗粟蛮和虚恨蛮与明代彝族木瓜夷是渊源关系,丰巴部落、泰国、苴伽部落与鹿、近代彝族的海里源关系。指出廓清道部落即三王蛮、东钦蛮即东钦部落、新安城六姓蛮即那部六姓。订正了史书记载中的错误。对众多部落、民族的分布、演变及是否属于彝族作了简要论述。对不少问题提出了笔者的独立见解,揭示了川西南彝族在这时期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5.
关于南诏是否傣族或彝族,是西南民族史和暹罗古代史上一个久悬未决的大问题。过去西方资产阶级历史学家、人类学家,除伯希和(Paul pellist)、克里纳(W.Credner)两氏偶致疑问外,几乎一致确认南诏为傣族。我国学者中最初亦多附和傣族之说,亦有主张为蒲蛮、为怒于、为氐羌者;最近大多数的意见均倾向于承认其为彝族。彝族说者所持的论据,如以刘尧汉氏  相似文献   

16.
民族自称是一个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显性特征之一 ,它往往与该民族的源流有一定关系 ,用自称当中的一些特征往往可以廓清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线索。彝族自称中的“濮”、“泼”、“拔”等特征是古“濮人”之“濮”在彝族文化 (自称 )中的延续 ,“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彝族的源流关系。本文以史籍资料和民族学田野调查资料相结合 ,参考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来论证彝族与古“濮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唐代吐蕃的族源,有土著说、羌族说、印度说和鲜卑说等等不同观点,本文仅就吐蕃赞普的族属,略抒己见。《通典》作者杜佑,身为唐人,精于书史,他记载吐蕃先世的源流:“吐蕃在土谷浑西南,不知国之所由。或云吐发利鹿孤有子樊尼,其主傉檀为乞伏炽盘所灭,樊尼率余种依沮渠蒙逊。其后子孙西魏时为临极郡丞与主薄,皆得众心。因魏末中华扰乱,招抚群羌,日以  相似文献   

18.
从彝语支土家族族称看及乌白蛮源流问题朱文旭一、土家族族称问题土家族族属问题目前有四种说法:巴人说;乌蛮说;土著民说;古羌人说。①土家族自称“比际卡”Pi33ti55khα33,“毕兹卡”Pi33ts55kha33,“毕兹刹”Pi33ts55s...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云南彝族濮拉人村寨的实地调查,描述了濮拉人的信仰及其仪式状况,并从“魔公”、“龙头户”、驱鬼仪式、祭龙仪式、招魂仪式、祭祖仪式、封财门等几个方面展现了濮拉人信仰生活的表现形式,以此论述濮拉人信仰文化的现状和变迁趋势。  相似文献   

20.
俚濮是彝族的一个支系,生活在金沙江流域两岸的中低山区.俚濮彝族保持着众多的原始宗教信仰,其中对山神的崇拜是其自然崇拜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每年的正月初二,是俚濮人祭拜山神的日子,其祭拜活动具有广泛性、群众性、自发性.作者通过对攀枝花啊喇么彝族支系俚濮人的山神崇拜调查,分析了俚濮彝族山神崇拜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